03.02 被导弹锁定的飞机能不能逃脱?

玻璃霸王


所谓的锁定目标,就是对目标能够确保持续跟踪,在短期内无论目标如何机动,都能够确定它的运动。具体到导弹与飞机上 ,就是空空导弹或者地空导弹的导引头能够持续接收到的目标飞机的运动信息,包括飞机的高度、速度、方位以及速度与方位的变化率。从而能够随时改变自身运动状态使自己能够撞上目标飞机从而将其击落或者击伤。

那么飞机能否逃脱锁定呢?

答案是可以。我们知道,导弹的导引头都有一个视角,就像人眼一样。只要逃脱了导弹导引头的视角范围并持续一定时间,导弹就会因为无法接收到目标信息而错过目标。此时,被导弹锁定的战斗机,也就摆脱了导弹。有人说,这绝对不可能,至少在导弹的不可逃逸区内绝不能摆脱。因为空空格斗导弹的过载常常达到40G以上,像R73这种甚至达到了60G,而战斗机的最大过载也不过就是9G,差距太大不可能摆脱。的确,在导弹不可逃逸区内,飞机只依靠机动摆脱导弹追击的可能性的确比较小。但是飞机摆脱导弹,并不能也不会只靠机动性,战斗机上,一般还会装有干扰箔条(干扰雷达制导空空/防空导弹) 与热诱弹发射装置(干扰红外制导的空空/防空导弹)。飞机在被导弹锁定的同时,除了自己拉出高G机动以摆脱导弹外,还会同时扔出干扰箔条与热诱弹,干扰导弹的导引头,使其无法追踪自身,从而确保自身安全。

比如最近的叙利亚战争,叙利亚政府军飞行员驾驶的苏22战斗机就通过自身的机动+释放大量热诱弹,成功干扰了美军先进的aim9x型空空导弹,使其打丢目标。

欢迎订阅 兵器次元


兵器次元


首先明确一点,锁定即摧毁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战斗机发射导弹比作开枪,那么锁定就相当于瞄准。

难道你瞄准目标,敌人就死了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对于战斗机而言,最大可锁定距离要远远大过实际攻击距离。

往往人们总是说一个空空导弹的最大射程是多少多少,实际上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空空导弹的射程从来就没有一个定值。一般那些空空导弹标榜的最大射程都是各种外部,内部条件都确定时的射程。

但是实际作战中,往往导弹具有命中率的射程是比纸面最大射程小很多的。

通常来说,一款空空导弹如果最大射程有100km,那么对于战斗机目标的有效射程则只有25km左右。超过25km,那么命中率非常非常低。

比如美国的AIM-54不死鸟,纸面射程160km,但是对于以6-7G持续机动的敌方战斗机,其射程不到40km。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发射的AIM-7M麻雀整场战争中命中率高达75%。但是美军飞行员则是这样评价的:

即使在敌我态势完全压倒性的优势下,每一架伊拉克飞机起飞后就被攻击的情况下,麻雀仍然只有75%的命中率。如果敌人是像前苏联那样拥有一整个体系的大国,我们的空空导弹根本不可能实现厂家宣称的90%命中率。在演习中,我们的中距空空导弹往往只能保证5%-15%的命中率,视距内格斗仍然非常常见。

锁定即摧毁,仅仅是某些厂家夸大事实的宣传而已。在红旗军演中,F-35所有被击落的案例都是视距内空战。而F-22则从未有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F-22的机动性能要比F-35好不少。另一方面是因为F-22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

在红旗军演中曾经多次出现这样的场面:视距内空战格斗中F-16,F-16,F-18咬住了F-22,此时F-22直接俯冲加力飞行,进入超音速巡航段,屁股后面的四代机发射的导弹飞行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勉强追上F-22,此时导弹的速度已经不高,被F-22轻易用大角度机动躲开。

这也就是为什么重型五代机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这么重要的原因:空空导弹的速度越快,威胁越大。所以被导弹锁定的飞机是完全可能逃脱的,特别是对于J-20,F-22这种超音速飞行性能优秀的战斗机而言。


白虎堂


纸上的宣仔,为您解答。

当然不是,锁定只代表被导弹盯上了,不代表导弹就一定能打中目标。好比你追一个小偷,眼睛一定是紧盯着小偷的,不过你未必有他跑的快,有他灵活,所以未必就能抓到他,你眼看要抓到他了,他回头朝你扔了把沙子,眼睛被迷了,也会被逃脱。

对于飞机来讲,被导弹锁定后,可以释放箔条和热焰弹来干扰雷达或红外导引头来摆脱锁定。这些释放的箔条或热焰弹相当于制造了无数个假目标,战机混在假目标里大大减小了被锁定的几率。

当然,释放干扰弹也是要讲究技巧的。那就是要在导弹追尾的状态下释放。导弹如果是侧面来袭,释放干扰弹是不顶用的,比如沙特飞行员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除此之外,飞机得知被锁定后,根据导弹的逼近速度和距离,可以大致判断出能否通过机动动作来摆脱。如果飞行员心理素质好,飞行技术高超,那也是有一定概率摆脱的。这里面涉及一个重要概念,叫导弹的不可逃逸区,意思是在这个区域内不论飞机做何等规避动作,都无法摆脱被击中的命运。在不可逃逸区外,进行适当的机动则有一定几率将导弹甩开,处于不可逃逸区越远,摆脱几率越大。不可逃逸区比导弹的最大射程要小得多,一般来说只稍大于导弹的动力飞行段。

R-77导弹飞行包线图,海拔高度越低,有效射程越小;迎头射击的有效射程比尾追有效射程大得多。说明导弹的本身的攻击范围波动是非常大的

这是因为导弹本身燃料是有限的,动力飞行的时间远小于导弹在空中飞行的总时间。一般来说空对空导弹的动力段就是十几秒钟,导弹会在这段时间加速到最大速度,比如4马赫,然后发动机因燃料耗尽而熄火,接下来要依靠惯性继续滑翔追击目标,但速度会开始逐渐减小;如果敌方战斗机进行了一个大过载机动,比如一个急转弯动作,导弹也需要偏转舵面随着目标转弯,但舵面偏转和导弹方向的改变是以牺牲了很大的速度为代价。所以滑翔段的导弹是禁不住几次大过载机动的。而当速度减小到小于战机速度时,就永远也追不上了。目前普遍认为如果导弹的滑翔速度小于2马赫,对战斗机就基本不存在威胁了。既然导弹能够机动的次数是有限的,要想击中目标,就必须比战斗机灵活的多,用术语说就是必须拥有足够大机动过载能力。

不可逃逸区的范围是如下参数的函数:高度、敌机初速、敌机过载能力,导弹初速(相当于载机的速度)、导弹过载能力、目标运动方向和导弹发射时的夹角。

以上参数非常繁多复杂,如果用经验公式的话,导弹过载能力>2*敌机过载能力+10G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击落。从俄标四代战机开始,战斗机一般都具备持续10秒以上的9G最大过载的能力,那么导弹的过载能力就要求至少达到28G才能保证击落。

目前第四代中距弹的过载超过40G,而格斗弹因为射程较近,发射的离轴角更大,因此对过载能力更高。比如美制第四代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弹AIM-120D的最大过载达到50G,而红外格斗弹AIM-9X达到60G。我国的PL-15和PL-20也达到了这一水平。除此之外,中美的第四代中距弹采用双脉冲体制,先用一段药柱将导弹加速至4马赫滑翔飞行,接近敌机后点燃第二段药柱,使攻击末端仍处于动力段,大大提升了命中概率。而且第四代红外格斗弹采用的是红外凝视焦平面成像器件,具有模式识别能力,热焰弹由于和战机尾焰形状差别较大已经无法骗过导弹。可以说在第四代空空导弹面前,战机的生存能力已经不高了。


宣仔


飞机被导弹锁定,一旦被锁定怎么办 ?飞机能不能逃脱呢?在电影电视剧里,经常有飞机被导弹锁定后,飞行员惊险躲避的情节,看得我们热血沸腾,在实战条件下飞机被导弹锁定后真的能躲避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到底能不能逃脱?

飞机被导弹锁定,导弹可以是防空导弹,也可以是空空导弹,战斗机被导弹锁定了,可以尝试依靠以下几个因素脱离。

飞机的速度。导弹追击飞机,导弹要完成追赶的任务,导弹的速度越快,飞机被击落的概率越大,就是说飞机足够快的话,是可以逃离的。

飞机的高度,超高空的话,空气稀薄,导弹的控制效率会降低,灵活性变差,超低空的话,地面杂波和地球曲面影响,可以诱骗导弹攻击错误目标,轰炸机飞行员的飞行技能要求就有这一项。

飞机自带的干扰功能,携带电子吊舱,红外诱饵弹,释放假目标等来哄骗导弹。当然了,现在的导弹防欺骗功能越来越强,红外干扰诱骗导弹越来越难了。

最后就是靠飞行员的飞行技巧了,飞机速度,高度,欺骗手段都没有摆脱导弹的时候,就只能靠飞行员的操作了,利用飞机的高机动能力躲避导弹的追击,飞机大过载机动,有可能使得雷达脱锁,逃脱还是有可能的。











新国际资讯联盟


现代空战只要完成火控雷达锁定,飞行员按下导弹发射按钮——你已经死了,这也是为何各国都对自家飞机被火控雷达锁定反应如此之大的原因,因为自家飞机距离被击落仅仅只差按下按钮而已!空战导弹自问世以来,对战斗机就一直处于弯道超车,得益于体积小、重量小,还有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空战导弹对战机性能上已经绝对碾压,逼着战机从机动性优先开始向隐身性优先转变,就是为了掌控“尽量我能看见敌人,而敌人却看不见我”的先发优势,正因为如此,四代隐身战机才大行其道成为主流。

空战导弹已经发展到飞机几乎无法躲避的程度了。首先导弹的制导能力飞速进步,欺骗几乎变得不可能。由于电子技术飞速发展成就空战导弹的飞跃,10年前的导弹红外引导头或雷达引导头,到今天感觉就像小孩玩具一样简单,10年前也许还能用红外诱饵弹、箔条等让导弹丢失目标,10年后导弹引导头都有了凝视功能,通俗的讲就是利用“视觉”来分辨飞机的外形和诱饵蛋的区别,让飞机无处遁形。空战导弹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只知道奔着空中红外源最强的信号点而去的时代了(甚至有射下太阳的冲动),这大大的提高了导弹的制导能力。

第二更强的飞行能力和机动性。而得益于导弹尺寸优势、更强的飞行适应能力、还有更强大的推重比,以及更简单的构造,空战导弹的设计难度和性能都远远低于飞机的设计难度,直接的展现出来的效果就是空战导弹的速度、机动性成倍的提高。最新型的空战导弹能够轻易做出35~40G以上负荷的机动动作,但战斗机受飞行员限制最大设计只能是9G。速度突破3~6马赫的空战导弹一旦发射,等待战机的结果将是噩梦,如今的超视距空空导弹不可逃逸区能够轻松达到50公里以上,一旦锁定发射,处在这个区域的飞机99%的命运都是被击落,谁能先发现对手,谁能优先开火就占据着空战的绝对优势权

局座也在多期节目中说过:现代空战,发现即意味着击落!因此各国对未来战机的发展都争先恐后的放在尽量早发现敌人,于是各国的三代半战机雷达基本都换装了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俄罗斯更是在机翼前缘加装了L波段的长波雷达;而尽量晚的被敌人发现就是发展隐身战机了,四代隐身机已经成为了主流,这都是给导弹逼出来的,当然在隐身和相控阵雷达发展方面,我们并不落后!


狼烟火燎


导弹在攻击之前,必须要完成的一项操作就是利用引导头来锁定目标。但是锁定了目标只是完成了攻击的第一步,并不是意味着导弹就会百分百命中目标,从导弹锁定到命中目标中间还有一些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被锁定的目标是有机会避开导弹的攻击。

飞机避开导弹的方式有很多种,所长在这里大致列举一下:

首先就是远程主动干扰:一般飞机被导弹锁定,就会发出报警提示飞行员,这个时候导弹的制导锁定方式多为雷达制导,所以对其雷达进行干扰就有机会让其丢失目标。飞机可以利用本身携带的电子战设备或者电子吊舱,对其进行干扰,让其即使锁定了目标,也会被干扰到丢失目标,无法完成攻击,下图就是电子对抗吊舱:

然后就是一种依靠战斗机本身的性能优势:尤其是利用战斗机的机动性和速度来规避导弹的袭击,这是所有飞机在被导弹锁定之后都必须要做的,否则不改变飞行轨迹,被导弹锁定以后的命中概率更大。比如防空导弹会根据飞机的飞行轨迹计算导弹和飞机的交汇点,如果飞机一直采取直线飞行,那么对于导弹来说拦截就变得简单了。

最后就是近距离的释放红外干扰弹:这是最后的无奈选择,一般释放干扰弹,也就代表导弹距离飞机非常近了。一些空对空导弹的近距离时,采用的是红外制导方式,利用战斗机散发的红外信号跟踪目标,所以飞机释放出红外信号更强的干扰弹,就可以让导弹转移目标,让导弹去追踪干扰弹,飞机成功避开导弹袭击;

当然前面说的都是被锁定的飞机如何要做,但是导弹锁定了飞机,导弹本身的性能也不能确保锁定后就百分百的命中。一些导弹锁定目标后,即使目标飞机不做任何的反应措施,导弹也有可能命中不了目标,所以被导弹锁定,并不是意味着飞机都逃脱不了。按照世界空战的记录来看,无论是防空导弹还是空空导弹,命中率都不高,尤其是战斗机,逃脱的可能性很大。


资讯所长



电影《深入敌后》的动图,因为F-18 大黄蜂拍摄到了不该拍摄的东西,被发现后被“萨姆-8”地空导弹锁定。
导弹升空后穷追不舍。


“大黄蜂”极速转弯仍然没有摆脱“壁虎”的追杀!

释放红外干扰弹也未能摆脱。
而且是“两只壁虎”
夹击“大黄蜂”!
被“壁虎”

击中的一刹那!
击毁人亡!

这个桥段虽然有艺术加工,但也很好的向观众展示了地空导弹从:锁定→跟踪→大角度机动跟踪→击落战斗机的全过程。

现代战斗机的主要克星之二就是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并且导弹还分成了“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两种方式,对于这两种导弹战斗机要想摆脱它们,一是速度、二是释放干扰。
现代战斗机的机身环360度安装了光学告警和雷达告警接收机,一旦被敌方地空导弹系统的火控雷达



照射到之后,马上可以判断出敌方导弹发射距离、来袭方位、飞行速度…甚至根据火控雷达的特征判断出是哪一种型号的导弹,可以将数据显示在飞行的显示屏上或者使用语音告知飞行员…比如:开头那几张动图,雷达告警机发现来袭的导弹之后马上发出鸣响,提示飞行员,并且在显示屏上显示来袭导弹的距离…。

但是,实际战场上“壁虎”将“大黄蜂”击落的概率非常低!因为这种导弹射高只有6000米、最大射程是12公里,“大黄蜂”接到告警机发出的警告和提供的数据之后,可以迅速的将副油箱甩掉,然后大仰角开加力极速爬升至8000米就能“壁虎”甩掉…即便是不爬升,开加力做几个大角度机动动作也能甩掉“壁虎”,因为“壁虎”的发动机燃烧助推时间很短,射程的最后几公里只是在惯性的推动下向前飞行,战斗机使用大角度机动可以消耗掉“壁虎”的惯性推力…越到最后“壁虎”的速度就越慢…到了射程极限它自己就掉下去了。
苏制萨姆-8型(壁虎)地空导弹,这导弹就是对抗低空慢速目标的,比如A-10攻击机或者武装直升机,打“大黄蜂”实在是力有不逮,也不是它不争气,设计性能就那样…当然“壁虎”打“大黄蜂”很困难,还有其它高性能的地空导弹,“大黄蜂”也要拿出万分的小心应对才行!


仍然是美国大片《奥林匹亚陷落》,开头“恐怖分子”驾驶AC-130轰击白宫那个桥段,其实具体是啥飞机型号不清楚,美军没装备过这种C-130。
在加特林“炮打白宫”

之后 美军的F-22紧随而来,并且发射AIM-120中距离拦截弹…这架怪异的C-130试图发射干扰弹躲避。
结果“红外干扰弹”
对于AIM-120这种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没有效果,没起到干扰作用…机翼被打掉一截,失去平衡开始坠落。


临了还把“方尖碑”撞塌了。

现代飞机对抗红外制导的导弹要比雷达制导的困难一些,因为红外制导弹都是在近距离发射,给飞机躲避的时间太短了,红外弹的最佳发射距离是800米~5公里(最远20公里),所以叫做“格斗弹”,而且它的飞行速度都超过了2.5马赫以上要比飞机快得多!被它的红外引导头锁定之后,近距离内很难甩掉,被击落的概率非常高!
被动红外线制导“格斗导弹”的引导头,现代“格斗弹”的引导头光敏材料使用“锑化铟”制成,采用128×128基阵排列,就像昆虫的复眼一样,接收红外光的敏感度非常高!并且它还安装在大角度转动的支架上面,可以任意方向60度角转动,大大提高了战斗机“离轴发射能力”。



目前也没啥好对抗“红外格斗弹”的办法,只有“红外干扰弹”,当飞行员在空战近距离“狗斗”时被敌机“咬尾”之后,感觉到敌机就要发射“红外导弹”前,马上释放出红外干扰弹,并且要大角度机动规避!红外干扰弹里面装有:硝化棉、镁粉和其它助燃物,释放之后可形成非常高的热量和大量的烟雾,遮蔽飞机发动机的高温废气所产生的红外线和起到干扰导弹的红外引导头的目的…但是,目前来看释放干扰弹的方式效果不佳,红外弹在近距离击落战斗机的概率仍然很高!


导弹诞生之后就是飞机的克星!在20 公里内飞机逃逸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是在20公里或者更远的距离外,飞机可以实施:直接电子频率干扰、电子信号欺骗、利用地形地貌规避、利用地球曲面超低空突防、从防空系统的结合部穿插…等手段躲避导弹的跟踪和打击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大的降低了导弹打击成功的概率。
F-35战斗机在“马赫谷”

进行训练,就是利用复杂的地形地貌来躲避雷达的跟踪,没有了雷达的锁定导弹也就没用了。

历史上导弹与飞机“斗法”之间互有胜负,虽说导弹给飞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但是飞机经过技术提高之后,导弹的胜率限制下降,比如:越南战争期间,最开始美军战机多次被越南军队的地空导弹击落,但是经过技术升级后再加上电子干扰机和“反辐射导弹”加入到了空袭机群当中,地空导弹击落美军飞机的次数越来越低!

以色列和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的空袭与反空袭较量当中,也是地空导弹一方先获胜,隔了一段时间就被以色列空军在多机种的联合打击下全面失败…。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现代战争就是这样,今天飞机的胜率多一些,明天导弹一方就会加紧提高性能再扳回一局…永无止尽。


皇家橡树1972


一对一是有可能的,脱锁的技巧有很多,锁定时对方不一定会发射导弹,为了提高命中率他会想办法再压缩一些距离,即使是AIM120C这样的先进中距弹,不压到5英里内,命中还是很见不得人的,一般来说,进攻方会想办法压到2英里甚至2公里内,之前的锁定是战略性的吓阻行为,逼迫对手进行机动,以获得主动权,有些人也会这时候打一发中距弹,虽然打不中,但是能造成对方采取规避,避免自己被迎头攻击以及抢得进攻优势和能量优势。说到底中距弹BVR是在较量飞行员的意识,在这期间可以靠有计划的机动达到脱锁甚至反击的效果。然后是格斗弹,格斗弹一旦发射,基本上能做到攻击即摧毁,所以脱锁也是非常重要的,格斗弹的锁定窗口小,一般必须把目标机放进屏显的圈子才能锁定,也就是说不在正前方就不会被锁(以上及以后不包含AIM9X这个妖怪导弹),通过垂直机动、干扰弹、剪式机动千方百计让他对不准就好(先机动的都是有优势的)。

多级锁定就不要考虑躲开了,直接拉弹射吧,不仅不能保证躲开攻击窗口,而且在双向数据链下的双雷达锁定命中率几乎是100%的。


狼魂训练营


视情况而定,如果是战斗机对战斗机,那么目前而言雷达的探测距离是远远大于导弹射程的,哪怕是对于五代机而言都是如此。

当然了很多人肯定会说现在中距弹的射程都有100km了,这显然就是外行了。

实际上,空空导弹的射程从来没有一个定值,一般厂家标称的最大射程都是攻击方与被攻击方处于高空,迎头飞行,不做任何机动,且飞行速度较高,导弹发射时双方的距离。

实际的使用中,目前AIM-120C7,R-77,PL-12这个级别的中距空空导弹的迎头攻击有效攻击距离不会超过30km,超过30km发射的导弹基本是作为压制弹使用,而尾追射程更小。毕竟雷达弹的基本原理就是雷达高频扫描目标并发射,此时被攻击方是会得知自己被攻击的(具体请了解雷达告警器原理),也就必然会做出规避机动。而相比之下,目前较为先进的四代机对四代机的锁定距离都接近100km,所以很多情况下还是可以逃脱的。举个例子,美军的AIM-54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的使用手册中,明确说明了一点:虽然AIM-54的标称最大射程高达160km,但是对于以6-7G过载持续机动,速度超过700km/h的目标的最大有效射程在28-54km之间(最小28即低对低,最大54即高对高,因为高空空气更稀薄,导弹的速度损失更小)

说完超视距空战再来说说近距离格斗。大离轴角格斗弹在近距离的杀伤效率还是很高的,但是也远远没有强到能够在5km内锁定即摧毁。一般而言,一个态势,实力对等的进近格斗会持续2-4分钟,在格斗的初始阶段是导弹杀伤率最高的时候(特别是双环战)。而从总体来看,格斗弹相比于中距弹的命中率是高不少的,因为中距弹在实战中很多时候被作为压制弹使用。(相当于火力压制,逼迫对方消耗能量来规避导弹,逼迫对方进入不利位置)

但是总的来说,锁定即摧毁仅仅是开发商的宣传用于罢了。


贞观防务


被导弹锁定后,只有这一种情况可以逃脱

在二战时期,导弹的发展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很多国家也仅仅是在起步阶段,像如今可以进行精确性追踪打击的导弹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方夜谭,在当时陆军遇到敌方空军来袭,甚至使用机枪对其扫射,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飞机飞行高度多地,有的也会用大炮轰炸,不过基本都靠预判。

现在各种先进的战斗机和导弹已经研制出来,并且技术还在日益提高,在空战当中,飞机发射导弹的准确性也是评判战斗能力的重要依据,据目前的三代机来看,如果一旦被导弹锁定,基本是难逃一死,导弹的飞行速度是远远大于飞机的飞行速度的,飞机在被导弹锁定的情况下逃脱攻击范围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因此或许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希望逃生,那就是飞机的逃逸速度要远高于导弹发射的速度,而且机动性要非常完美,才能在关键时刻扭掉导弹的攻击。

如果是用三代机发射导弹锁定二代机,那基本上就是虐杀,没有什么悬念,二代机难逃一死,哪怕飞机收到雷达锁定的警告,也只能祈祷,所做的一切对于导弹的攻击都是无济于事。

飞行员驾驶战机近距离被导弹锁定,要么跳伞,要么等死,除非一些飞机上安置一些反导导弹,对发射的导弹进行“换命”,以此保全自己,现在的新型战机都是有强大的隐形功能,避免被雷达轻易监测扫描到,因此就能避免被导弹锁定,在被导弹锁定后想要逃生无异于亡羊补牢,从发生问题的源头将隐患掐死,才是最有力的防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