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拜占庭帝国被西方视为他者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拜占庭帝国被西方——其实就是欧洲国家,视为异己,主要是宗教原因。

拜占廷帝国ABC。

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来源于古希腊语。“拜占廷”,原来是古代希腊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一个殖民地名称——处于地中海和黑海、欧洲和小亚细亚之间的交通要冲。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建“新罗马”于此,易名为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6世纪上半叶以前,罗马帝国东部诸省通称“东罗马”。7世纪以后,帝国东部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上已与早期罗马帝国有很大不同,为此,史称“拜占廷 帝国”。

拜占廷,是一个多民族帝国。其文明对欧、亚两洲一些“蛮族”影响很大;同时,外族的影响、干扰、入侵亦始终贯穿于帝国的全部历史。

10世纪以后,拜占廷帝国日益衰落,在外族的打击下,至15世纪,终于灭亡。

前期的拜占庭帝国。

西方,一般把公元867年作为分野,将拜占庭帝国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罗马帝国晚期,已经逐渐衰落。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去逝,他的两个儿子东西分治,罗马帝国从此分裂。

分治后的西部,贵族势力雄厚,皇权衰落。最后一 个皇帝罗慕路斯于476年被废除,西罗马分裂成若干蛮族国家——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而分治后的东部,人口稠密,商业繁荣,贵族势力远为弱小,只能依附于皇权。这使东罗马政权不断巩固和扩大。

不过,在5-6世纪,东方教会就支持基督一性论,与罗马教会的基督二性论(神性和人性)发生了长期论争——这为以后的被视为异己埋下了伏笔。

东罗马的查士丁尼一世(527-565)掌权后,局面有所改观。他正式接受基督教会正统的教义,恢复东方教会与罗马教会的交往。对内,镇压了首都的平民起义,稳定了国内局面。对外,在东面,向波斯的萨珊王朝纳贡求和,调整贸易关系,支持从中国走私蚕丝,建立了制丝业,摆脱了对波斯生丝贸易的依赖;在西面,出兵北非,消灭汪达尔王国,收复意大利,消灭东哥特王国,远征西班牙。

但6世纪40年代广泛流行的鼠疫,对东罗马帝国打击很大。到6世纪末,其处境亦很窘迫。

随后的赫拉克利乌斯(610-641)及 利奥三世(717-741)和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屡次遏制了外族的进犯;内部也实行了一些新的制度,使拜占廷帝国的经济保持繁荣,特别是农业技术,比同期的西欧远为先进。

拜占庭与西方如何分道扬镳。

拜占庭帝国与西方的分歧,源于对圣像的不同态度。

圣像崇拜与反对圣像崇拜,这一争论由来已久。利奥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都曾下令禁止崇拜偶像,旨在对教会展开斗争,以表明皇帝代表上帝,强化皇权。

717-867年,是拜占庭帝国破坏圣像运动的时期。

800年,罗马教皇为丕平三世之子查理曼加冕,其成为罗马皇帝。此后,东西方教会的冲突愈演愈烈。

867年,双方都把对方的总主教开除教籍——这是西方与拜占庭帝国的公开决裂。

后期的拜占庭帝国。

从867年到1453年,是拜占庭帝国的后半期。

巴西尔一世(867-886)至巴西尔二世(963-1025)的马其顿王朝,是拜占廷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此期间,拜占廷961年收复克里特岛,消灭了横行爱琴海150年的阿拉伯海军,恢复了拜占廷在东地中海的优势; 到975年,几乎整个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部都划入了拜占廷版图。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也为拜占廷吞并。 在巴尔干和希腊,拜占廷开展传教活动,斯拉夫人和保保加利亚人皈依了基督教,从而纳入了拜占廷的轨道。

989年,俄罗斯正式接受基督教,俄国教会隶属于君士坦丁堡总主教。

自此,拜占庭帝国具有了与西欧分庭抗礼的实力。 1025年,巴西尔二世死后,拜占廷进入衰落时期。 原已腐败的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地方的军事贵族和君士坦丁堡的官僚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1054年,罗马教会再次表示和君士坦丁堡教会分割。 衰微的拜占延,已抵挡不住来自三面的进攻:北面的佩彻涅格人越过多瑙河不断骚扰色雷斯和马其顿;东面的塞尔柱突厥人1071年占领了亚美尼亚,势力达到小亚细亚中部;西面的诺曼人1071年占领了拜占廷在意大利最后一个据点,切断了它同意大利的最后联系,从此造成拜占廷的希腊世界和西部的拉丁世界不仅在地理和政治上,而且在宗教和文化上的永久分离。

此时的拜占廷,已从一个统治世界的国家,降到一个偏于希腊一隅并为其生存而苦斗的小国。

1096-1099年,西方第一次十字军东侵期间,拜占廷屈尊为之提供向导、护送、给养,想换取十字军从塞尔柱突厥人手中夺得的失地。但十字军获胜后,只归还了尼凯亚而将安条克占为己有,建立了安条克公国,以后又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埃德萨伯国、特里波利伯国。 此后,拜占廷一度收复了巴尔干西北部,臣服了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但这再次引起西方的敌意。

1176年,拜占廷被塞尔柱突厥人打败,转而与热那亚结盟。因侵犯了威尼斯的商业利益,于是威尼斯处心积虑将拜占廷置于西方控制之下。 拜占延实行亲拉丁人的政策,还引起国内的不满,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塞浦路斯先后离去。

拜占廷分裂日深,西方认识到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时机已经到来,这不仅有利于商业还有利于十字军和教会的未来。教皇英诺森三世乘机发动了旨在征服拜占廷的第四次十字军东侵,由威尼斯提供舰队,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1204- 1261),并在其他地方建一些拉丁公国,但遭到拜占廷的强力反抗。尼凯亚的迈克尔八世于1261年赶走拉丁人,恢复了拜占廷帝国。

此时的拜占廷,领土已大为缩小,象是一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城邦国家,国内分裂更深。 再往后,拜占庭帝国江河日下,到1461年,彻底被奥斯曼帝国所取代。

最后再重复一下,西方与拜占庭帝国不睦,有地域原因,也有民族原因,但主要是宗教原因。


一老沈一


这个问题,内在原因还是很多的,可以详细分析一下。

中世纪的欧洲和中国专制王朝最接近的就是拜占庭,而拜占庭帝国和西欧诸蛮族王国之间的差异,可以和漠北游牧政权和华夏政权的差异比拟。


文化,民族,政治体制,
宗教政策的不同,带来了西欧利益阶级对拜占庭模式的抵制。

蛮族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继承了辉煌罗马文明的拜占庭在希腊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只会让这种优越感愈发不可一世。尽管军队中有着不少的蛮族成分,但异族始终是异族。雇佣性质的关系不能带来强大军事实力和忠诚度的支柱,这也就是为什么曼齐刻尔特战役后,罗斯和诺曼雇佣军取代本国农兵成为军队主力后帝国财政和军事力量大幅下降。
(即便是瓦兰吉卫队,也是没钱就叫不动的主,


其蛮族出身和对金钱的贪婪也让其名声不是太好)

4世纪末,为了吸纳哥特人,帝国允许他们在帝国边境地区定居垦荒,缴纳赋税,提供军队,并且建立哥特人兵团。还允许定居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的哥特人保持其原有的农村公社生活制度,但是种族歧视和不信任始终蔓延在希腊贵族的群体中。并最终导致了公元400年对拜占庭首都哥特势力的清洗。对于拜占庭来说,民族生活风俗的差异不能忽视,而西欧蛮族国家的统治者同样不希望自己的子民投奔拜占庭。

而从政治制度上来讲,拜占庭是相对高度中央集权和君权强盛的,西欧诸蛮族王国的蛮族传统根深蒂固,不可能短期内受拜占庭政治模式的改变。对于那些蛮族王国内的部落领袖和贵族来说,效仿拜占庭建立更深彻的官僚体制国家自然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让其抵触。


举个例子,公元9世纪的法兰克帝国。可即便是蛮族王国发展了这么久了。查理大帝和他的继承人虔诚者路易还是没能越过日耳曼人的古老信仰——王位继承应当遵循先分割后统一的方式,查理大帝本人是其弟弟卡洛曼死后才独揽大权,其儿子路易更是将帝国三分,让法兰克帝国分裂成三个儿子继承的王国。法国的王权早期脆弱孤立,意大利更是陷入了城邦林立的分裂局面,德意志也并非统一的整体。

从宗教形态和宗教制度上来说,也有分歧。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拜占庭境内的东正教会的势力远远没有罗马教廷那么庞大而威严。8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教会隶属于皇帝管辖,教会高层神职人员的任免,基督教教义的解释,教会内部神学争端的纷争以及宗教大会的召集都由皇帝控制。



直到罗马教会在法兰克帝国支持下建立教皇国后,才摆脱了皇帝的控制。

那么,很明显了。一直叫嚷着神权高于世俗君权的罗马教会自然不会喜欢东罗马那种高度控制下的宗教模式。罗马教会不甘心按照君士坦丁大帝设计的那样,让宗教变成维护帝国统一的工具,政治权力控制下的傀儡。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分裂更是将这对立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基督教彻底分裂了。


所以说,西欧蛮族国家那些封建领主对拜占庭中央集权模式的抵触,以及天主教士对拜占庭宗教控制手段的抵触,也就是利益集团对拜占庭的抵触,是他们将拜占庭视为他者最根本的原因。


普鲁士之魂


欧洲的皇帝源于罗马,帝统来自罗马。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都继承了罗马的帝统,西罗灭亡后,查理曼帝国几乎统一西欧世界,宣称继承罗马帝统,后面的西欧诸多国家也是自查理曼帝国分裂脱胎而来,正二八经有罗马帝统的东罗马,被他们污辱为拜占庭帝国,这样那帮西欧蛮子就可以是罗马继承人。另外教会也分裂了,没有统一的信仰,而且在东罗皇权临驾于教权,西方正相反,双方一对眼都不舒服


暂七师军乐团


个人认为

东西罗马分裂,拜占庭原为东罗马,拜占庭一词是史学家后改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立,西方基督教与东正教。非西方主流思想,所以才排斥吧

各种原因应该还有很多,此为个人愚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