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實、新、穩,“16+1合作”成為經貿人文合作的新典範

實、新、穩,“16+1合作”成為經貿人文合作的新典範

7月5日至10日,李克強總理對保加利亞進行正式訪問並出席在首都索非亞舉行的第七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隨後赴德國主持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並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開展的“16+1合作”不僅有利於中國與中東歐,也有利於世界多極化和貿易自由化,是經貿人文合作的重要平臺。

  • 一、“實”——務實合作,碩果累累

2011年,首次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舉辦,至今已有七個年頭。7月7日,以“深化開放務實合作,共促共享繁榮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圓滿落幕,各方聚焦開放務實,旨在促進共同繁榮和發展。七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一直聚焦務實合作,通過共建機制、編制規劃、搭建平臺等措施,實現了多層次、寬領域、立體化的合作網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貿易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貿易年均增長率達6.5%;2017年,“16+1合作”的貿易額達到680億美元,在中歐貿易總額的佔比由從9.3%提升至11%;2018年前5個月,這一比例又增長24.2%。不僅如此,“16+1合作”中的雙向投資穩步發展,其中,中國在16國累積投資近100億美元,16國在華投資超14億美元;此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得以有序推進,中歐班列累計運行近9000列;人文交流顯著提升,中國公民赴中東歐國家人次增長了5倍多。

“16+1合作”架起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橋樑,其中中國與保加利亞的合作尤為關鍵。2015年兩國政府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旨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及框架下其它領域的合作。此次李克強總理訪問保加利亞,雙方達成一系列共識,簽署多項合作文件,可謂碩果累累。7月6日,兩國政府簽署聯合公報,將繼續加強兩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旅遊、新技術、創新、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提升雙邊貿易規模和水平。此外,雙方在衛生事業、文化交流、體育、旅遊、安全等領域也達成合作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兩國不僅有合作共識,更有助推項目落地的平臺與機制。例如,兩國政府間經濟合作聯委會在促進雙邊經貿與投資合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聯委會保方共同主席由保加利亞經濟部長擔任,2018年新一屆聯委會例會將在中國舉行。兩國簽署了10份文件,包括4份諒解備忘錄、5份合作意向和協議文件、1份總承包合同,涉及核能、中小企業、科技、植物檢疫、菸草、數字產業、金融等多個領域。

  • 二、“新”——開放合作,和而不同

“16+1合作”是一個創新的跨區域合作機制,傳遞了互利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理念,成為發展國家間關係的新範式。各方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致力於共同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自正式啟動以來,中國積極踐行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並將這一理念注入“16+1合作”框架,堅持平等協商、互相尊重,互利互惠、合作共贏,開放包容、攜手同行,聯動發展、共創共享四項原則,在構築新型國際關係方面做了新的嘗試。

“16+1合作”框架自建立以來就成為關注焦點,許多框架外國家和組織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希臘、奧地利、白俄羅斯、瑞士及歐洲復興與開發銀行等紛紛表達了參與進來的願望。此外,“16+1合作”還以自身開放包容的姿態打消了外界的疑慮。比如,歐盟最初對這一框架是持懷疑態度的,而“16+1合作”的歷屆峰會都會邀請歐盟機構代表參與進來。隨著對“16+1合作”瞭解程度的不斷加深,歐盟態度發生了質的轉變,從原來的懷疑變為當前的積極推動合作。

摒棄閉環系統,追求開放包容。在2014年貝爾格萊德峰會上,希臘受邀參加了會議,並積極參與打造中歐陸海快線;在2015年蘇州峰會上,奧地利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被邀請參會,擴大了“16+1合作”在維謝格拉德集團國家以及金融維度上的影響力。2015年裡加峰會,白俄羅斯和瑞士作為觀察員受邀參會。其中,白俄羅斯是中歐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家,它的加入為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助力。事實證明,中國政府推動的“16+1合作”框架踐行了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理念,在推動新型國際關係構建方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和而不同,靈活處理差異性。中東歐國家在歷史發展、內政外交以及具體國情方面各有不同,差異明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歐盟一體化進程的不同導致了“萬花筒現象”。這些差異已經成為地區常態,在一定程度制約了中東歐地區的合作與發展。“16+1合作”框架以合作共贏為原則,強調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互相借鑑經驗,相對靈活地處理了差異和分歧。比如,在“16+1合作”框架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的問題上,不同國家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巴爾幹國家關注“多瑙河倡議”,強調開發多瑙河;波羅的海國家關注“琥珀之路”,即波羅的海國家內部的互聯互通;中東歐入盟國則更為推崇“三海協議”,強調入盟國之間的合作。為解決各個倡議的排他性問題,中國提出“三海港區合作”方案,對上述差異進行優化,更好地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合作。

  • 三、“穩”——常態化合作,行穩致遠

“16+1合作”框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意義重大。未來,如何保持“16+1合作”的優勢成為一個重要命題。李克強總理與保加利亞總理鮑裡索夫共見記者時一致表示,“16+1”不是地緣政治平臺,而是經貿人文合作平臺。所以,推動“16+1合作”成為經貿人文合作的新典範將成為重要著力點。

鞏固傳統友誼。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傳統友誼深厚,這是長期歷史交往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也是未來雙方擴大合作的獨特優勢。“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保持傳統友誼優勢,進一步擴大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例如,通過旅遊領域的合作推動雙方民眾的往來。2018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將以“中國-歐盟旅遊年”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在旅遊資源推廣、數據交換、開發旅遊線路等方面合作。此外,創造條件讓更多民企和中小企業參與合作項目,讓更多民間外交和人文交流發揮基礎性作用

推動多邊自由貿易。李克強總理指出,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國經濟有“三個不會變”。一是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二是市場化改革的取向不會變。三是擴大開放的決心不會變。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第二大對外投資國。預計未來15年,中國將進口24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2萬億美元,這將給包括中東歐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在這種情況下,單邊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堅持多邊自由貿易才能行穩致遠。

加強統籌協調。目前,“16+1合作”的觀察員國已經是第三方合作的典型代表。未來,可以通過加強統籌協調,發揮第三方合作這一獨特優勢,化解諸如德國等利益相關者的關切。此外,第三方將來能不能成為“16+1合作”的正式成員國,也需要提早做好研判,並在政策上留有空間。需要指出的是,“16+1合作”機制雖然在不斷完善,但仍相對鬆散,所以,未來幾年內,加強政策協調,保證各方平衡仍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綜上,“16+1合作”不僅有利於中國與中東歐,甚至整個歐洲,也有利於世界多極化和貿易自由化。務實與開放是其突出優勢,而要行穩致遠,還需進一步優化整合現有資源,推動“16+1合作”框架成為經貿人文合作的新典範。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總監、區域合作與開放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原標題:推動“16+1合作”成為經貿人文合作的新典範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