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上党梆子:舞台很近 艺术很远

“台前幕后,生旦净末丑,戏里戏外,粉墨春秋。一喜一悲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一颦一笑一回眸,一生一世一瞬休……”

从上党梆子中窥见高平的历史演变、风俗民情,小小舞台隐藏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

2008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8月底的高平,温带大陆性气候带给这座小城初秋的凉爽和适宜。太行山下,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依然沉浸在举世瞩目的奥运盛况下,意犹未尽。但大多数的人也许并不知道,当奥运会绚丽的烟花刚刚在北京的夜空消逝,一颗璀璨的星星又照亮了三晋大地东南部的上空,从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上,多了一个古老戏曲的名字:上党梆子。

梆子,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清代李调元《剧说》中有:“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17世纪左右(明末清初)随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

上党梆子:舞台很近 艺术很远

言为心声,戏曲更加直观地反映人们的情感。高平扼太行咽喉,乃中原屏障,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样的地域中经历千年战乱,形成了这里的人民崇尚英雄豪杰、彰显人间正义、高扬民族正气的审美情趣。这种情感表现在文艺上,土生土长的上党梆子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劲。表演上,多用直出直入,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很多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剧目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代表性剧目有《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

梆子腔戏曲系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上党梆子,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一种艺术的先进与成熟,一定是吸收了其他艺术的养分,经过杂糅、过滤而最终成长为自己的样式。上党梆子亦是如此。“东临太行,西屏太岳,北扼幽燕,南瞰中原,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浓郁的神话传说,让这种飘荡在上党地区、兼具各地口音的地方腔调,一开始就为后来的繁荣埋下伏笔。

上党梆子:舞台很近 艺术很远

神农月夜调素琴

琴,《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弦乐也。从瑟金省声。神农所作。

神农氏,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因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炎帝。相传神农虽教民耕种获得成功,却因无力减轻耕作的劳苦,终日愁眉不展。大臣刑天偶然间发现,垦荒搬石的过程中,大家一起用力时无意中发出的“嘿嘿嗬嗬”声,居然能让繁重的体力活感到轻快很多。炎帝很是高兴,命他将这些喊叫声编成扶犁之乐,劳动时大家哼唱着做事,果然没有过去那么累了。

百姓们欢天喜地,群臣也很高兴。后来,炎帝在采药的路上发现一根很好的桐木,就以麻绳为弦,经过七天七夜,精心制作成一把琴。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中有五弦,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刑天又编丰年之咏。

上党梆子:舞台很近 艺术很远

由于炎帝时代的文字不成熟,对当时人们演唱的歌词和曲调没有任何记载,因之,他们的歌词内容与曲调已无从查考。但从传说炎帝发明《扶持》等音乐看,在炎帝时代声乐肯定是存在的。

《通鉴外纪》:炎帝“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炎帝制琴 作乐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劳动之余的娱乐,更重要是为了以乐匡正天下,和谐人心, 教化民风。

为了祭祀米谷之神,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炎帝神农端坐在土阜上,用他新造好的琴弹起了丰年之咏。周围是因丰收而喜悦的人群。大堆的篝火熊熊燃起,篝火旁边摆满了各种陶盆,里面盛放着烧熟的鸟兽肉,还有饭团、野果等。

琴声好听极了,神鸟也闻声从天宫飞来舞蹈助兴。百姓和着琴声,有的吹着芦苇管,有的在土鼓上打着节拍,神州大地,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其实,人类社会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音乐,早已无从考察。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本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这种在劳动中逐渐产生的统一节奏的号子,并以敲打石器、木器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庆贺收获和祭祀神灵的过程,可谓戏曲音乐最原始的雏形。

上党梆子:舞台很近 艺术很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