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前沿」天壇醫院高培毅談神經影像人工智能會替代醫生哪部分工作

[前沿] 天壇醫院“人機大戰”即將決賽 高培毅談神經影像人工智能會替代醫生哪部分工作

人機大戰即將決賽

神外前沿訊,由中國卒中學會、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首度醫科大學人腦保護高精尖創新中心共同主辦的全球首個神經影像人工智能“人機大戰”即將與6月底開始決賽。

據悉,目前已有來自全國385家醫院及各類醫療機構,700餘名醫生報名參賽,其中6人順利通過預賽入圍決賽。

目前,天壇醫院神經影像人工智能系統,學習了該院近十年來接診的數萬餘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病歷,在部分腦瘤的磁共振影像診斷上,準確率已達到90%以上,相當於一個高級職稱醫師級別的水平。

「前沿」天壇醫院高培毅談神經影像人工智能會替代醫生哪部分工作

高培毅觀點

北京天壇醫院放射科主任高培毅教授表示,儘管AI在大數據深度學習方面是個“學霸“,但放射科醫生在實際工作中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除了影像檢查,一個合格的放射科醫生還需要看化驗單、要看體檢單、要問家族史,問個人的病史、做過什麼治療,用過什麼藥物,有什麼反應等等。醫生都瞭解後,才能做出診斷。AI也許可以取代看片匠的角色,但它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醫生,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高培毅表示,我對AI的希望,首先是希望他能做一些醫生覺得“煩”的、低附加值的、重複性的工作、可以把醫生的一部分精力解放出來。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也會把我的經驗加入AI的學習系統,比如說某種病只有男性會得、某種病90%都發病於兒童等等,來進一步提升它的學習效果。理想狀態下,這套系統正式應用後,至少可以替代醫生20%的工作時間,讓醫生有更多的精力專注於科研和人文,給病人更多溫度。

「前沿」天壇醫院高培毅談神經影像人工智能會替代醫生哪部分工作

放射科醫生缺口巨大

有統計數據表明,國內醫療影像數據每年增長超過30%,但放射科醫生的增長僅為4.3%,人員的增長趨勢遠遠跟不上實際需要,矛盾愈演愈烈。在北京天壇醫院,近年來,伴隨著門診量和外地患者數量的提升,高培毅教授帶領的影像科醫師隊伍不到三十人,每天分兩班,工作16個小時以上,仍然無法完全滿足患者的需要,存在嚴重人力不足,特別是從事操作工作的一線技師,工作壓力更是成倍驟增。

此外,從全國範圍來看,影像科人才資源地域性分配不均衡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以腦腫瘤為例,北京天壇醫院每年手術量約為一萬餘例,而在大部分基層醫院,這個數字可能只停留在兩位數。大多數患者即使在基層做了檢查,還是會選擇攜帶片子到三甲大醫院來看。

今年一月,由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聯合發起成立的天壇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以下簡稱專科聯盟),囊括了全國近300傢俱有神經學科優勢的三級醫院加盟。未來,包括神經系統AI影像判別技術在內,聯盟內部將實現專家、臨床、科研、教學等資源共享。

相關報道:

[快訊]天壇醫院啟動神經影像“人機大戰” 最高獎100萬元科研經費(附報名方式)

[觀點]天壇放射科高培毅: 如何區分腦腫瘤與腫瘤樣脫髓鞘、靜脈發育不良等病變

神外手術匹配 掃描下圖

「前沿」天壇醫院高培毅談神經影像人工智能會替代醫生哪部分工作

神外前沿:中國神經學科新媒體;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值班微信5388094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