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

环县道情皮影大师和奠基人——解长春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环县道情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相传产生于宋代,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她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华皮影之大成,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民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性艺术。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环县道情皮影演出以灯光下的“纸亮”或“布亮”为舞台,五六个人组班即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忙而不乱。挑线者俗称“前台”,他一人兼演唱、道白和挑线表演,后台几人每人掌握二三件乐器进行伴奏,同时兼顾次要角色道白、应声和嘛簧帮腔,配合默契,井然有序。皮影是环县道情皮影的主要表演道具,俗称“线子”,用牛皮刻制,造型极为丰富精美。皮影人物造型按戏曲的生、旦、净、丑行当设计,体现出头大身小、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雕刻则借鉴了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按照制皮、过样、雕刻、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进行。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道情皮影演唱和伴奏的音乐源于道教的俗曲道情,为徵调式,有“伤音”和“花音”、“慢板”和“飞板”之分,曲牌体和板腔体并存,清唱与伴奏相间,其音调或高亢激扬,或婉转流畅,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特别是前台领唱、众人合声的“嘛簧”最具有艺术感染力,一唱三叹,娓娓动听,构成了环县道情皮影不同于其他地方戏曲的一大显著特点。伴奏的乐器主要有渔鼓、简板、四弦、笛子、笛呐、唢呐、甩梆、铜锣、干鼓等。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如今环县境内仍有42家道情皮影戏班,380多名演出、雕刻艺人,并且已经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县区的分布格局,成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1960年发展成为甘肃省唯一的地方剧种——陇剧;1987年成功出访意大利;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环县为“中国皮影之乡”,8月环县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2006年5月环县道情皮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月,环县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文化部在环县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2011年成功举办了“甘肃环县第三届中国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2011年11月,环县道情皮影作为中国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申报并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2007年6月8日,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受到文化部的表彰;道情皮影艺人史呈林、高清旺和敬登岐分别被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杰出传承人”。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及省市多家媒体记者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班及艺人进行采访,制成专题节目,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放30多次,并在各级报刊发表相关论述、报道近百篇。1987年至今,环县民间道情皮影艺术团先后14次应邀赴欧洲、大洋洲、东南亚、非洲的12个国家,进行了交流演出,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2011年10月,国家公布了全国41家文化产业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环县道情皮影名列其中,明确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责任保护单位。通过对外宣传和交流展演,为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其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保护,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留下这朵珍贵的民间艺术之花!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环县道情皮影简介“第12个文化自然遗产日”专题

来自: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