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農村大娘用麥秸做這種生活用具,樣子不好看,城裡人想要卻買不到


農村有很多看似沒什麼用的東西,在老百姓的巧手運作下,都能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比如麥秸稈,以前手工割麥後會被當做牲畜冬天的飼料或者生火做飯的柴火處理,現在更是被收割機直接打碎在田間化作肥料。在晉南農村,有一些勤快、節儉的大娘,卻把看似無用的麥秸稈做成蒸饃用的篦子。據說,用這種篦子鋪在籠屜上,蒸出的饃饃麥香味濃郁,所以一些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進城後,想用這種篦子卻很難買到。

近日正是山西芮城麥收的繁忙時節,攝影師在採風途中恰好遇到一位姓姚的62歲大娘,正坐在農家小院內,用從麥田中挑選出的秸稈製作蒸饃篦子。大娘說,現在收麥子都用收割機了,找這些麥秸稈可是費了勁了。

“以前麥子都用鐮刀割,麥秸稈保留比較完整,找些硬實的出來很方便,現在必須提前跑到麥田裡去找,然後一把把的割回來,要是找晚了,收割機一進地,想找都沒了。”姚大娘熟練地用針穿過一根根秸稈,用線將它們串起來。

 姚大娘說,做篦子的麥秸稈要求粗細均勻、硬實,不能有折斷和壓扁的痕跡,這樣才能經久耐用。製作前,需要剪掉麥穗和麥根,晾曬一兩天後把秸稈外面的一層包衣剝掉,露出黃白色的內芯。圖為大娘從麥地裡挑選回家後正在晾曬的麥秸稈。

“做這個東西也不費勁,沒啥技巧,只要有時間就行。現在家裡就我和老漢倆人,孩子們成家的成家,上班的上班,都交待了,加上現在收麥又省勁,所以我閒著的時候多,做這個也是沒事找點事幹。”姚大娘說。

圖為姚大娘將串起來的秸稈拿起來準備鋪到一個籠屜金屬篦子上。她介紹,現在家裡人少,鍋也小,做的篦子都不大,直接比劃著做省事,以前的大鍋,需要先畫個樣才行。

姚大娘將一個基本縫製好的篦子在籠屜上比劃好,用剪刀把周邊多餘的麥秸稈全部剪掉,一個圓形的篦子就基本做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