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国怎么会失败?

微凉依旧


二战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战败。当时的德军,装备精良、士兵优秀。而苏军却是士气低迷。。可是战局的发展让军史迷们大为不解?为什么德军会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战败呢?主要分十点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苏军的寸土必争的顽强抵抗。德第六集团军被苏军牢牢地拴在了斯大林格勒。这为苏方征集兵源,反攻赢得了可贵的时间。

二、斯大林临危用将正确。朱可夫的”人海战术“将德军活生生地拖跨在了斯大林格勒。

三、此时的德军侧翼过于薄弱。苏军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德军仆从国的军队防线发动反攻。”人海战术“连德军都消受不起,更不要说德军的仆从国能顶住苏军反攻浪潮了。

四、希特勒的过度膨胀自信。过度干预前线指挥官。以至于前线指挥官指挥战斗缩手缩脚。

五、正因为过度干预,希特勒不免喜欢顺从的保卢斯元帅。没有用如曼斯坦因等一大批有思想、有想法的德军将领来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

六、放弃了德军优势:闪电战。与苏军展开一楼一巷的争夺战。损耗了大量的精英兵源。

七、固执已见。在苏军包围保卢斯的意图已很明显时,希特勒并不是叫保卢斯突围以保存德军实力。而是固执地认为德军是无敌于天下的、日尔曼帝国是强大的,而命令保卢斯就地坚守。以至于30余万德军丧失了最佳的突围时机。

八、格林的”假、大、空“支票欺骗了保卢斯。公正来讲,希特勒在苏军尚未包围保卢斯,正在犹豫是否命令保卢斯撤出阵地时。格林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加强了希特勒的底气,坚定了希特勒就地坚守的决心:”我保证,如果保卢期能够就地坚守,我每天都会派400架次的空投补给。伟大的德军在给养充足的条件下,是不可打败的!“但是事实确是:保卢斯被苏军包围后,前期的空投补给也只达到了100余架次。到最后,打了个借口停了空投补给。

九、尽管前苏联的寒冬已经让德国人领教了。但是由于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场巷战。无端的拖长了时间。闪电战打成了消耗战。严冬又来得猛烈。补给的缺乏、冬衣的短缺,导致德力战力迅速下降、士气低迷起来。这也是德军失败的一个因素。

十、战线的拉长,也就意味着补给的困难。兵员的补充、军需物资的短缺,苏军的顽强抵抗、反攻时的”人海战术“让德军苦不堪言。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谢谢支持。


恒实说


从战略上来说,德军在没有歼灭掉苏军主力的情况下,就贸然将兵力一分为二并做过度的伸展,使其战线大大拉长,兵力密度被稀释到了极度危险的境地,事实上两个集团军群的侧翼都处于暴露的状态,尤其在两个集团军群之间的卡尔梅克草原,长达300公里的缺口上,只有一个摩托化师负责警戒。这种威胁如果是对于处于进攻中的德军来说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当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攻势已经全部陷入停顿,这意味着德军必须长时间的防守如此绵长的防线,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战略错误,不需要什么高明的战略眼光都可以发现德军所犯的致命错误。



如果说防线漫长就已经够危险了,那么对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部署来说就更加致命了,该集团军群的主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全部集中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外,左翼的顿河纵深侧翼保障任务交给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意大利集团军和匈牙利集团军,右翼则是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这种联军部队装备和训练都很差,根本无法抵挡苏军的强大攻击,这种部署简直就是相当于在坐等苏军发起一场钳形攻势,包围斯大林格勒里的德军重兵集团军。



南翼德军所面临的危险非常明显又非常致命,从集团军司令到陆军总参谋长都曾向希特勒指出当前的危险形势,但是希特勒还是无动于衷,他首先是不相信苏军会有如此强大的预备兵力来执行这次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其次就是斯大林格勒已经垂手可得,他不愿意就这样放弃,因为当时的形势下德军要想改变整个防线的不利态势,只能是放弃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解放出来,在高加索和顿河之间实施机动作战,阻止苏军赢得主动权。



即便在第6集团军被合围之际,南翼的德军形势也不说已经无可挽回,如果德军最高统帅部果断的将A集团军群撤出高加索,全面加强顿河集团军群方面的防线,并发起进攻解救第6集团军,至少德军不会像后来那样崩溃,第6集团军也可以得以幸免,当时有三个装甲师的救援还打到了距离第6集团军30英里处,如果将A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主力调回,显然还是有极大的希望的。可惜希特勒迟迟不愿意放弃高加索,等到第6集团军覆灭,A集团军群也面临着被合围危险时,才不得不撤离,如果早几个月撤离,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


战略论


1942年德军的夏季攻势本来是以高加索的油田为主要目标的,斯大林格勒方向本是一个辅助目标。如果要达成对高加索油田的夺取,德军只需对斯大林格勒方向保持一定的压力即可。

可是,当8月23日,德军第六集团军从西北、第四装甲集团军从西南两个方向发动对伏尔加河湾的红军弓形防线的进攻时,德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虽然德军已多次突入红军的防线,但由于攻击都没能达成贯穿,只能造成苏军的局部撤退。一再攻击不下后,这个地区的心理重要性也就随之提高——正好像1916年的凡尔登一样。“斯大林格勒”对苏联人来说是一种精神象征,而对德军,尤其对希特勒来说,却变成了迷魂汤,希特勒作为史上最为激进的反共产主义者,“斯大林格勒”这个地名对他个人来说,比莫斯科更具意义。以至于他忘记了一切的战略影响和未来的问题。

实际上,德军根本就不应该过度集中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相比1941年,德军的兵力此时早已捉襟见肘,而苏联虽然损失更为重大,但其人力储备远比德国庞大。除非苏联的防御部队已经孤立无援或后备兵力正在枯竭,否则,本来物资和兵力就处于劣势的德国,是经不起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消耗的。更何况当9月份第六集团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城时,早已变成被德国飞机轰炸后的废墟的斯大林格勒城区已经十分有利于苏军对德军士兵的狙杀,而德军又是不太擅长巷战的。旷日持久的巷战给苏联的朱可夫元帅在伏尔加河后方两侧集中8倍于德军的兵力和10倍于德军的坦克对斯大林格勒城外主要由纳粹仆从国军队组成的薄弱防线的突破和对第六集团军的包围赢得了充足的时间。这时对德军来说最好的打法应该是在斯大林格勒以外的南北地区集中机动部队,以德军最为擅长的现代机动、快速灵活的战术绕过斯大林格勒城继续向东进攻!这样苏联方面就没有多少时间从乌拉尔、西伯利亚等地调集优势兵力和T34坦克对德军发动决定性的包围和反攻。即以速度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在敌人虚弱之时乘还没有重新集结优势兵力就尽量穿插其纵深和侧翼造成最后的致命打击。而不是把重兵集团危险的留在顿河和伏尔加河湾流域造成集中的攻击遇到集中的防御。毕竟南俄的大草原是非常适合机械化部队大范围快速机动的。这也是隆美尔在非洲战场始终面临比自己强大得多的英联邦军队时的致胜法宝

同时,要达成最好的进攻效果,应该暂时让A集团军群放弃对高加索油田的进攻,这一进攻本就不符合闪击战中集中主力从敌人防守薄弱处快速攻入敌纵深和侧翼的瘫痪敌人战力的原则。至少也要把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的大山里撤回到南俄的大草原与第四装甲集团军共同向东运动。当然,按照曼施坦因元帅的观点,德军也可以采用更为保守的打法,即引诱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以西、顿河和顿涅茨河流域进行德军最为擅长的机动作战。或者放把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大量可以用于山地作战的精锐步兵和空军预备队南调至A集团军群作战区域——那是一个差点就要成功的作战区域。山地步兵和空军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成功占领高加索油田。A集团军群那个过度绵长的北部侧翼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实际情况是,那个与B集团军群相隔300多公里的侧翼危险得只有一个摩托化师在防守)

可是,希特勒听不进去总参谋部战略家们的警告。他即不想放弃高加索的油田,也不想放弃集中兵力攻击斯大林格勒城。希特勒认为前者关乎着因为“生存空间”的需求而对斯拉夫人的种族掠夺,而斯拉夫人在希特勒看来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下等人,后者则关乎对所谓“万恶的人类公敌——犹太布尔什维克”的残酷斗争。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最终对整个德军主力所在的东线南翼造成了几乎是决定性的灾难。




用户97277755866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后,标志着德国从进攻逐渐转为防御。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标志着苏联从防御转入进攻,也就是说,苏联与德国角色发生转换,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失败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希特勒军事战略不当,古德里安希望在冬季之前攻下斯大林格勒想法过于经验主义,以及缺乏应变对策,一味着执行希特勒军事进攻方针。其二,斯大林从远东地区调来哈萨克军团助阵,加上斯大林军令不准后腿,大量新型T34坦克…。结果就是古德里安军团被围困,得不到补给的情况下冻死饿死比战死还要多,最终选择投降。从而二战局势发生了逆转,苏军大举反攻…

这时候有些国家领导人坐立不安,眼看着整个欧洲就要落入红色苏联手中,于是匆匆忙忙开辟了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姗姗来迟,当然,不能说诺曼底登陆没有实质意义,虽然德军东线战场已经处于被动,物质条件匮乏,大量学生兵被招募,英美联军从西线进攻几乎是进入无人之境,开着谢尔曼玩具坦克,也给德军造成了二线夹击的态势。这样说吧,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标志着法西斯灭亡的开始。二战即将胜利的时刻,英美终于明白了法西斯德国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匆匆忙忙参战功劳虽然不大,但是见者有份


万里白光


无论德军能不能拿得下斯大林格勒城,都是一步臭棋!

如果在被苏军合围之前拿下斯大林格勒城的话,既不能成为战术上的胜利,也不能成为战略上的胜利。

一座废城、破砖烂瓦、要吃没吃、要喝没喝,一片冰天雪地,即使拿下能干什么用?

能驻军?还是有资源?分兵把守?守什么呢!等着被苏军合围吗?

所以说,无论德军能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城,无论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失败的!


东方评史


斯大林格勒之战,德国失败原因是方面的。首先,德国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重要的因素。

德国以闪电战横扫西欧大陆,连战连捷,连强大的法国军队也投降了,在进攻苏联之初,势如破竹,以迅雷不掩之势击溃了苏军,一天推进600公里。这时,德军的将领骄傲的情绪渐渐滋长起来,想一举占领苏联,法西斯的侵略是失民心的。于是,失去了人和这一条件。
苏联属北方,寒带。德国士兵受不了苏联的气候,大大削弱了战斗力,被冻死的不计其数,德国又不具备天时这一因素。

德国的机械化部队迅速推进,飞机对斯大林格勒狂轰滥炸,而地面部队行动慢,给了苏联军队以喘息的机会,苏军依靠废墟为掩护,对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因苏联国土面积大,有很长的战略纵深。所以,德国又不备地利这一条件。


冰哥129472092


德国依靠的闪电战的威力,飞机轰炸,坦克装甲兵团的穿插突袭,在广阔的平原地带效果明显。而在伏尔加河流上的苏联斯大林格勒,德军的坦克装甲战车在残沿断璧的城市废墟里不好使:道路阻断,机动快速性发挥不出来;红军战士利用每一座大楼,每一座工厂,每一条衔道,与德军寸土必争,针锋相对,短兵相接,大炮,坦克,飞机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德军并没有完成对整个斯大林格勒城的包围,靠近伏尔加河流的港口地带被苏军控制,援兵,物质,弹药源源不断从水上运输过来,虽然德军飞机轰炸造成一部份运兵船的损失,但援兵切不断,苏军就会顽强在城市废墟巷战中与德军打消耗战,双方杀伤几十万人。而希特赖最担心的就是这种无休止的消耗战,德军千里赶来,路上的运输是艰难而漫长的,苏军本土作战,兵源优势发挥出来。加上废墟巷战全靠士兵拚力博杀,德军的坦克,飞机优势已荡然无存。而朱可夫将军正是利用两军缠斗时机,调集150万后备大军把德军精锐第六集团军合围在斯大林格勒。苏联的寒冬零下四十多度,后勤物质已不能送到德军阵地,飞机空投杯水车薪。德军士兵冻死,饿死的已有几万人。坦克燃油,机油都已结冰,发功机油路管冻裂,抢栓已拉不开,炮门也打不开,德军保卢斯上将丢开希特赖授与他元帅权杖,毅然走向苏军前线指挥部投降。


前锋35


二战初期,德军利用其快速机动部队作战,主要的战法是闪电战,在战场上频频奏效,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于战线过长,战略纵深太大,加之苏联红军有一定的准备,导致闪电战变成了攻坚战,由于跟进兵力不足,无法完成合围,在双方激烈的消耗战中,反让苏军分割围歼,导致了战场上的失利。


碧伶居士


古人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个问题想必也适用在德国人身上。 俄罗斯的气候什么特点冷啊,这一冷不要紧,但是打仗要命啊,物资运输咱们先不说。苏联的土地上都开始飘雪花了,有的德军士兵还穿着半袖呢。第一点天时就站不住了。地利 ,战线拉得太长,地多人少,兵力稀疏。人和这嘛,饭吃不上,衣服穿不上,打开车门一看,电线全都让耗子咬了,想开枪吧,一拉栓枪都坏了。开头压根没败过,突然十万八千里一下落到这么个下场,谁还有心情啊


蒙古人兀良哈梓垚


斯大林格勒会战和莫斯科会战犯了同一个错误——后勤保障断链,官兵无冬装,坦克无冬季机油,焉能不败,拿破仑说:现代战争是打后勤打金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