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斯大林格勒會戰德國怎麼會失敗?

微涼依舊


二戰時,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戰敗。當時的德軍,裝備精良、士兵優秀。而蘇軍卻是士氣低迷。。可是戰局的發展讓軍史迷們大為不解?為什麼德軍會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戰敗呢?主要分十點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蘇軍的寸土必爭的頑強抵抗。德第六集團軍被蘇軍牢牢地拴在了斯大林格勒。這為蘇方徵集兵源,反攻贏得了可貴的時間。

二、斯大林臨危用將正確。朱可夫的”人海戰術“將德軍活生生地拖跨在了斯大林格勒。

三、此時的德軍側翼過於薄弱。蘇軍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意大利等德軍僕從國的軍隊防線發動反攻。”人海戰術“連德軍都消受不起,更不要說德軍的僕從國能頂住蘇軍反攻浪潮了。

四、希特勒的過度膨脹自信。過度干預前線指揮官。以至於前線指揮官指揮戰鬥縮手縮腳。

五、正因為過度干預,希特勒不免喜歡順從的保盧斯元帥。沒有用如曼斯坦因等一大批有思想、有想法的德軍將領來指揮斯大林格勒戰役。

六、放棄了德軍優勢:閃電戰。與蘇軍展開一樓一巷的爭奪戰。損耗了大量的精英兵源。

七、固執已見。在蘇軍包圍保盧斯的意圖已很明顯時,希特勒並不是叫保盧斯突圍以保存德軍實力。而是固執地認為德軍是無敵於天下的、日爾曼帝國是強大的,而命令保盧斯就地堅守。以至於30餘萬德軍喪失了最佳的突圍時機。

八、格林的”假、大、空“支票欺騙了保盧斯。公正來講,希特勒在蘇軍尚未包圍保盧斯,正在猶豫是否命令保盧斯撤出陣地時。格林開了一張”空頭支票“。加強了希特勒的底氣,堅定了希特勒就地堅守的決心:”我保證,如果保盧期能夠就地堅守,我每天都會派400架次的空投補給。偉大的德軍在給養充足的條件下,是不可打敗的!“但是事實確是:保盧斯被蘇軍包圍後,前期的空投補給也只達到了100餘架次。到最後,打了個藉口停了空投補給。

九、儘管前蘇聯的寒冬已經讓德國人領教了。但是由於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場巷戰。無端的拖長了時間。閃電戰打成了消耗戰。嚴冬又來得猛烈。補給的缺乏、冬衣的短缺,導致德力戰力迅速下降、士氣低迷起來。這也是德軍失敗的一個因素。

十、戰線的拉長,也就意味著補給的困難。兵員的補充、軍需物資的短缺,蘇軍的頑強抵抗、反攻時的”人海戰術“讓德軍苦不堪言。

該文僅表述個人觀點,因本人學識有限,文章有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批評指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恆實說”。更多精彩,盡在恆實說!謝謝支持。


恆實說


從戰略上來說,德軍在沒有殲滅掉蘇軍主力的情況下,就貿然將兵力一分為二並做過度的伸展,使其戰線大大拉長,兵力密度被稀釋到了極度危險的境地,事實上兩個集團軍群的側翼都處於暴露的狀態,尤其在兩個集團軍群之間的卡爾梅克草原,長達300公里的缺口上,只有一個摩托化師負責警戒。這種威脅如果是對於處於進攻中的德軍來說還勉強說得過去,但是當時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攻勢已經全部陷入停頓,這意味著德軍必須長時間的防守如此綿長的防線,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戰略錯誤,不需要什麼高明的戰略眼光都可以發現德軍所犯的致命錯誤。



如果說防線漫長就已經夠危險了,那麼對於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部署來說就更加致命了,該集團軍群的主力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全部集中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外,左翼的頓河縱深側翼保障任務交給了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意大利集團軍和匈牙利集團軍,右翼則是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這種聯軍部隊裝備和訓練都很差,根本無法抵擋蘇軍的強大攻擊,這種部署簡直就是相當於在坐等蘇軍發起一場鉗形攻勢,包圍斯大林格勒裡的德軍重兵集團軍。



南翼德軍所面臨的危險非常明顯又非常致命,從集團軍司令到陸軍總參謀長都曾向希特勒指出當前的危險形勢,但是希特勒還是無動於衷,他首先是不相信蘇軍會有如此強大的預備兵力來執行這次大規模的反攻行動,其次就是斯大林格勒已經垂手可得,他不願意就這樣放棄,因為當時的形勢下德軍要想改變整個防線的不利態勢,只能是放棄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將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解放出來,在高加索和頓河之間實施機動作戰,阻止蘇軍贏得主動權。



即便在第6集團軍被合圍之際,南翼的德軍形勢也不說已經無可挽回,如果德軍最高統帥部果斷的將A集團軍群撤出高加索,全面加強頓河集團軍群方面的防線,併發起進攻解救第6集團軍,至少德軍不會像後來那樣崩潰,第6集團軍也可以得以倖免,當時有三個裝甲師的救援還打到了距離第6集團軍30英里處,如果將A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集團軍主力調回,顯然還是有極大的希望的。可惜希特勒遲遲不願意放棄高加索,等到第6集團軍覆滅,A集團軍群也面臨著被合圍危險時,才不得不撤離,如果早幾個月撤離,形勢就完全不一樣了。


戰略論


1942年德軍的夏季攻勢本來是以高加索的油田為主要目標的,斯大林格勒方向本是一個輔助目標。如果要達成對高加索油田的奪取,德軍只需對斯大林格勒方向保持一定的壓力即可。

可是,當8月23日,德軍第六集團軍從西北、第四裝甲集團軍從西南兩個方向發動對伏爾加河灣的紅軍弓形防線的進攻時,德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雖然德軍已多次突入紅軍的防線,但由於攻擊都沒能達成貫穿,只能造成蘇軍的局部撤退。一再攻擊不下後,這個地區的心理重要性也就隨之提高——正好像1916年的凡爾登一樣。“斯大林格勒”對蘇聯人來說是一種精神象徵,而對德軍,尤其對希特勒來說,卻變成了迷魂湯,希特勒作為史上最為激進的反共產主義者,“斯大林格勒”這個地名對他個人來說,比莫斯科更具意義。以至於他忘記了一切的戰略影響和未來的問題。

實際上,德軍根本就不應該過度集中兵力進攻斯大林格勒。相比1941年,德軍的兵力此時早已捉襟見肘,而蘇聯雖然損失更為重大,但其人力儲備遠比德國龐大。除非蘇聯的防禦部隊已經孤立無援或後備兵力正在枯竭,否則,本來物資和兵力就處於劣勢的德國,是經不起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消耗的。更何況當9月份第六集團軍進入斯大林格勒城時,早已變成被德國飛機轟炸後的廢墟的斯大林格勒城區已經十分有利於蘇軍對德軍士兵的狙殺,而德軍又是不太擅長巷戰的。曠日持久的巷戰給蘇聯的朱可夫元帥在伏爾加河後方兩側集中8倍於德軍的兵力和10倍於德軍的坦克對斯大林格勒城外主要由納粹僕從國軍隊組成的薄弱防線的突破和對第六集團軍的包圍贏得了充足的時間。這時對德軍來說最好的打法應該是在斯大林格勒以外的南北地區集中機動部隊,以德軍最為擅長的現代機動、快速靈活的戰術繞過斯大林格勒城繼續向東進攻!這樣蘇聯方面就沒有多少時間從烏拉爾、西伯利亞等地調集優勢兵力和T34坦克對德軍發動決定性的包圍和反攻。即以速度來彌補數量上的不足,在敵人虛弱之時乘還沒有重新集結優勢兵力就儘量穿插其縱深和側翼造成最後的致命打擊。而不是把重兵集團危險的留在頓河和伏爾加河灣流域造成集中的攻擊遇到集中的防禦。畢竟南俄的大草原是非常適合機械化部隊大範圍快速機動的。這也是隆美爾在非洲戰場始終面臨比自己強大得多的英聯邦軍隊時的致勝法寶

同時,要達成最好的進攻效果,應該暫時讓A集團軍群放棄對高加索油田的進攻,這一進攻本就不符合閃擊戰中集中主力從敵人防守薄弱處快速攻入敵縱深和側翼的癱瘓敵人戰力的原則。至少也要把克萊斯特的第一裝甲集團軍從高加索的大山裡撤回到南俄的大草原與第四裝甲集團軍共同向東運動。當然,按照曼施坦因元帥的觀點,德軍也可以採用更為保守的打法,即引誘蘇軍在斯大林格勒以西、頓河和頓涅茨河流域進行德軍最為擅長的機動作戰。或者放把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大量可以用於山地作戰的精銳步兵和空軍預備隊南調至A集團軍群作戰區域——那是一個差點就要成功的作戰區域。山地步兵和空軍的配合在這種情況下一定會成功佔領高加索油田。A集團軍群那個過度綿長的北部側翼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實際情況是,那個與B集團軍群相隔300多公里的側翼危險得只有一個摩托化師在防守)

可是,希特勒聽不進去總參謀部戰略家們的警告。他即不想放棄高加索的油田,也不想放棄集中兵力攻擊斯大林格勒城。希特勒認為前者關乎著因為“生存空間”的需求而對斯拉夫人的種族掠奪,而斯拉夫人在希特勒看來是沒有多少戰鬥力的下等人,後者則關乎對所謂“萬惡的人類公敵——猶太布爾什維克”的殘酷鬥爭。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最終對整個德軍主力所在的東線南翼造成了幾乎是決定性的災難。




用戶97277755866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後,標誌著德國從進攻逐漸轉為防禦。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標誌著蘇聯從防禦轉入進攻,也就是說,蘇聯與德國角色發生轉換,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失敗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希特勒軍事戰略不當,古德里安希望在冬季之前攻下斯大林格勒想法過於經驗主義,以及缺乏應變對策,一味著執行希特勒軍事進攻方針。其二,斯大林從遠東地區調來哈薩克軍團助陣,加上斯大林軍令不準後腿,大量新型T34坦克…。結果就是古德里安軍團被圍困,得不到補給的情況下凍死餓死比戰死還要多,最終選擇投降。從而二戰局勢發生了逆轉,蘇軍大舉反攻…

這時候有些國家領導人坐立不安,眼看著整個歐洲就要落入紅色蘇聯手中,於是匆匆忙忙開闢了第二戰場,諾曼底登陸姍姍來遲,當然,不能說諾曼底登陸沒有實質意義,雖然德軍東線戰場已經處於被動,物質條件匱乏,大量學生兵被招募,英美聯軍從西線進攻幾乎是進入無人之境,開著謝爾曼玩具坦克,也給德軍造成了二線夾擊的態勢。這樣說吧,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標誌著法西斯滅亡的開始。二戰即將勝利的時刻,英美終於明白了法西斯德國並非他們想象的那麼可怕,匆匆忙忙參戰功勞雖然不大,但是見者有份


萬里白光


無論德軍能不能拿得下斯大林格勒城,都是一步臭棋!

如果在被蘇軍合圍之前拿下斯大林格勒城的話,既不能成為戰術上的勝利,也不能成為戰略上的勝利。

一座廢城、破磚爛瓦、要吃沒吃、要喝沒喝,一片冰天雪地,即使拿下能幹什麼用?

能駐軍?還是有資源?分兵把守?守什麼呢!等著被蘇軍合圍嗎?

所以說,無論德軍能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城,無論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是失敗的!


東方評史


斯大林格勒之戰,德國失敗原因是方面的。首先,德國不具備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重要的因素。

德國以閃電戰橫掃西歐大陸,連戰連捷,連強大的法國軍隊也投降了,在進攻蘇聯之初,勢如破竹,以迅雷不掩之勢擊潰了蘇軍,一天推進600公里。這時,德軍的將領驕傲的情緒漸漸滋長起來,想一舉佔領蘇聯,法西斯的侵略是失民心的。於是,失去了人和這一條件。
蘇聯屬北方,寒帶。德國士兵受不了蘇聯的氣候,大大削弱了戰鬥力,被凍死的不計其數,德國又不具備天時這一因素。

德國的機械化部隊迅速推進,飛機對斯大林格勒狂轟濫炸,而地面部隊行動慢,給了蘇聯軍隊以喘息的機會,蘇軍依靠廢墟為掩護,對德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因蘇聯國土面積大,有很長的戰略縱深。所以,德國又不備地利這一條件。


冰哥129472092


德國依靠的閃電戰的威力,飛機轟炸,坦克裝甲兵團的穿插突襲,在廣闊的平原地帶效果明顯。而在伏爾加河流上的蘇聯斯大林格勒,德軍的坦克裝甲戰車在殘沿斷璧的城市廢墟里不好使:道路阻斷,機動快速性發揮不出來;紅軍戰士利用每一座大樓,每一座工廠,每一條銜道,與德軍寸土必爭,針鋒相對,短兵相接,大炮,坦克,飛機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德軍並沒有完成對整個斯大林格勒城的包圍,靠近伏爾加河流的港口地帶被蘇軍控制,援兵,物質,彈藥源源不斷從水上運輸過來,雖然德軍飛機轟炸造成一部份運兵船的損失,但援兵切不斷,蘇軍就會頑強在城市廢墟巷戰中與德軍打消耗戰,雙方殺傷幾十萬人。而希特賴最擔心的就是這種無休止的消耗戰,德軍千里趕來,路上的運輸是艱難而漫長的,蘇軍本土作戰,兵源優勢發揮出來。加上廢墟巷戰全靠士兵拚力博殺,德軍的坦克,飛機優勢已蕩然無存。而朱可夫將軍正是利用兩軍纏鬥時機,調集150萬後備大軍把德軍精銳第六集團軍合圍在斯大林格勒。蘇聯的寒冬零下四十多度,後勤物質已不能送到德軍陣地,飛機空投杯水車薪。德軍士兵凍死,餓死的已有幾萬人。坦克燃油,機油都已結冰,發功機油路管凍裂,搶栓已拉不開,炮門也打不開,德軍保盧斯上將丟開希特賴授與他元帥權杖,毅然走向蘇軍前線指揮部投降。


前鋒35


二戰初期,德軍利用其快速機動部隊作戰,主要的戰法是閃電戰,在戰場上頻頻奏效,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由於戰線過長,戰略縱深太大,加之蘇聯紅軍有一定的準備,導致閃電戰變成了攻堅戰,由於跟進兵力不足,無法完成合圍,在雙方激烈的消耗戰中,反讓蘇軍分割圍殲,導致了戰場上的失利。


碧伶居士


古人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那麼這個問題想必也適用在德國人身上。 俄羅斯的氣候什麼特點冷啊,這一冷不要緊,但是打仗要命啊,物資運輸咱們先不說。蘇聯的土地上都開始飄雪花了,有的德軍士兵還穿著半袖呢。第一點天時就站不住了。地利 ,戰線拉得太長,地多人少,兵力稀疏。人和這嘛,飯吃不上,衣服穿不上,打開車門一看,電線全都讓耗子咬了,想開槍吧,一拉栓槍都壞了。開頭壓根沒敗過,突然十萬八千里一下落到這麼個下場,誰還有心情啊


蒙古人兀良哈梓垚


斯大林格勒會戰和莫斯科會戰犯了同一個錯誤——後勤保障斷鏈,官兵無冬裝,坦克無冬季機油,焉能不敗,拿破崙說:現代戰爭是打後勤打金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