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對孩子說“我愛你”的最好方式,是滿足孩子的這5種情感需求

對孩子說“我愛你”的最好方式,是滿足孩子的這5種情感需求

孩子的情感健康,取決於他們的情感需求能否得到滿足。

《如何培養情感健康的孩子》一書作者傑拉爾德·紐馬克博士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貫穿一生的5大情感需求,滿足了這些需求,會為把孩子培養成為自信、理智、有同情心和有公德心的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讓他們更有可能在學業、職場、婚姻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01 被尊重

孩子需要感覺到自己受尊重。

要讓孩子學會尊重,最好的一個方法就是讓他們感受到被人尊重是什麼樣,並讓他們看到自己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之間是如何互相尊重的。

“你沒看到我在忙嗎?不要來煩我!”

“對不起,寶貝,我現在沒有時間。”

以上兩種回答同樣簡單、花的時間也一樣多,但是哪種效果會更好呢?哪種是在尊重孩子呢?

曾經有位朋友說他們家孩子越來越不像話了,原因是爸爸打他的時候他居然學會還手了。捫心自問,為人父母,我們有沒有首先做到尊重孩子呢?

沒有哪個孩子因為年齡太小,而不該得到尊重。

02 很重要

感覺自己很重要,指的是讓孩子感覺到:“我有價值。我是有用的。我有力量。我是個人物。”

“別動,你不會弄,還是我來吧!”

“不對,不應該那樣做,應該這樣。聽我的,沒錯!”

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要讓孩子分擔一些家務,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主,學會放手與授權,相信孩子。

將來不要讓孩子對我們說——“你剪斷了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03 被接納

孩子需要感覺到自己作為一個有自己獨特性的個體被接納,而不是僅僅被當作父母的影子來對待,不是被當作一件可以按照父母的理想來塑造的東西來對待。

“打針一點都不疼的,別怕!”

“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

最常見的不接納行為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把感受和行為混為一談,是我們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要知道,感受沒有好壞之分,任何感受都可以而且應該被接納,這與是否寬恕孩子的行為無關。

當不得不批評的時候,要針對行為,而不要針對人。當不得不拒絕的時候,要帶著愛意,而不要帶著憤怒。

04 歸屬感

孩子們需要感覺自己有歸屬,需要感覺自己在參與,需要感覺自己和其他人有關聯,需要有一種共同體意識。簡單來說,就是三個字——帶我玩。

“這是大人之間的事情,你不懂,一邊兒待著去!”

“你還小,不會做飯,別添亂了。”

我們似乎總在以這種“你不懂、你不行”的方式來剝奪孩子的歸屬感。那應該如何讓孩子體會到歸屬感呢?

通過與孩子一起做事,並給孩子提供積極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就能做到這一點。定期召開家庭會議,應該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05 安全感

孩子需要有安全感。

過度保護、過分控制的父母往往造成沒有安全感、緊張、焦慮的孩子,這些煩惱和焦慮會帶入孩子的成年。

父母之間互相關愛,並得到父母的關愛,對於孩子的安全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就是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在這個家裡,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都愛我,我們都愛這個家。

End

愛我們的孩子是最基本的,對孩子說“我愛你”也很重要,但是僅有這兩點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以愛的方式行事”。

所謂“以愛的方式行事”,就是要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讓他們感覺到受尊重、很重要、被接納、歸屬感和安全感,這才是說“我愛你”的最好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