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猶太人的驕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總理沙龍

猶太人的驕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總理沙龍​只要提起沙龍,總能使人想起戰火紛飛的畫面,一位大腹便便的將軍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這就是沙龍,一位顛覆了現代戰爭指揮慣例,喊出“跟我上”的將軍。很多人認為,不是戰爭選擇了他,而是他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栓釋了戰爭。在以色列人心目中,他是“猶太之王”,而在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心目中他卻是一名“屠夫”,對他是又恨有怕。而對巴以之外的人們來說,則更津津樂道於他的那些戰例。很多人將其比喻為“以色列的巴頓”和中東地區的“戰鷹”。以色列人之所以給予沙龍“上帝的獅子”這類美譽,是因為沙龍在中東戰爭中,數次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戰爭局勢,改變了戰爭走向。而阿拉伯人之所以對沙龍又恨又怕,是因為沙龍不按常理出牌及不擇手段壞了他們的好事,使他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應該說,沙龍的存在,是阿拉伯人的噩夢,儘管沙龍已經早已去見了上帝,但他留給阿拉伯世界的痛仍然在延續著。

猶太人的驕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沙龍參加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所有的五次戰爭。從第二次中東戰爭開始,沙龍就成為了左右戰爭進程的關鍵人物之一,儘管那時的沙龍只是個傘兵旅長,但正是這支傘兵開創了“奇襲突破”的先例,佔領米特拉山口後,逼迫埃及軍隊盲目調動,打亂了埃及軍隊的所有部署,在茫然中吞下了失敗的苦果。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又是沙龍,在以色列軍隊幾乎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率領坦克師再次佔領米特拉山口,反轉了整個戰爭態勢。導致以色列反敗為勝並一舉佔領了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經此一役,以色列在與阿拉伯人對抗中完全佔據了優勢。而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本已退役的沙龍又重新披掛上陣,率領27000名以色列士兵強行跨過蘇伊士運河,摧枯拉朽般的攻入埃及,不僅斷了阿拉伯國家憑藉武力奪回所失領土的念頭。還打出了以色列與埃及的和平。因為埃及意識到,再這樣和以色列硬懟下去的話,不僅毫無勝算,而且會使埃及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自此埃以之間再無衝突和戰事。這也印證了和平是靠打出來的這句話。

猶太人的驕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沙龍性格暴躁、孤朋少友。但他鐵血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更與後天的磨練有關。沙龍自小就是好勇鬥狠的小孩,幾歲就被村裡人稱為“大棒小子”,10歲那年就加入了對抗阿拉伯人的青年運動組織,14歲那年加入了以色列建國前的猶太人軍事組織“哈加納”。1947年成為“哈加納”教官,正式開始了軍人生涯。也可以說是以色列軍隊的創始者和締造者之一。這也是同樣軍旅出身,屢立戰功的內塔尼亞胡即使和沙龍不和,但卻仍然非常尊重沙龍的重要原因。有人曾對沙龍的性格做過詳細的分析和研究,認為沙龍就是為“戰爭所生”。因為在沙龍的性格中既有堅定的執行力,又有不按常理出牌的“創造性思維”。也可以理解為“反向思維”能力超強。具有這種反向思維能力的人,他對戰爭或戰役的思考是“三維度”的。除了以己方的角度,還同時以對方的角度。最為關鍵是能以第三方角度,也可以理解為“不可能”角度,恰恰就是這種“不可能”最終決定了戰爭的走向。所以,在現實表現中,沙龍也常常有擅自改變上級作戰計劃的行為和舉動,而這些改變,在當時給人的感覺往往是“毫無道理”。


猶太人的驕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沙龍的性格和一些“毫無道理”的行為,促使他在軍旅生涯初期很不得志,因為他的傲慢和不可理喻使他的同僚們有意無意的都在排擠他。所以,他在一怒之下去了英國學習。這次離開一線部隊恰恰使他沉下心來思考了很多戰爭中的心得,實際上是昇華了他的“三維度”思維。為他奠定了形成自己獨特指揮風格的基礎。而他的這種思維隨之就被第二次中東戰爭所檢驗了,當時他指揮傘兵旅對米特拉山口的突襲成就了戰術和戰役兩個方面的效果。一是這種傘兵突襲的方式自此以後被以色列廣泛應用。另一個方面則說明決定戰爭走向的“勝負手”其實就在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地方。說起傘兵突擊,就不得不談到特種兵作戰問題。其實,以色列的特種兵就是沙龍創建的。最早的101營就是以色列特種兵的前身,是沙龍將偵察、突襲、短兵相接、撤退這四個單立的模式串聯在了一起,形成了短時間內“戰力暴漲”的作戰形態,並且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心得方式,直至今日,以色列的特種部隊,包括摩薩德都還在沿用沙龍總結的心得和方法。


猶太人的驕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總理沙龍​如果將以色列一些知名人物進行左右翼劃分的話,沙龍理所當然應該被劃歸右翼分子行列,但實事求是的說,沙龍算不上是極右翼。他之所以給人造成極右翼的感覺,皆因其性格和行事方法。沙龍脾氣暴躁、性格執拗,而手段又過於強硬。但他往往在強硬過後也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巴以之間的問題。其實,在以色列這樣的國家,也包括美國,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左翼通常很委婉,態度也不極端,但就是不解決根本問題。而真正作出重大政策調整和讓步的,卻往往是右派當政時期。巴以之間的和平問題亦是如此。因為右派的行為準則就是先將對方逼到退無可退的地步,然後撤退到自己的底線,同時也給對方留出空間。他們真正的目的就是“到此為止,你不能再跨越紅線”。雖然沙龍發動和親自指揮了飽受詬病的第五次中東戰爭(黎巴嫩戰爭),但也是在他當政期間撤出並歸還了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帶自治權。如果是以色列左翼執政,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而且在沙龍執政後期,對巴勒斯坦的政策明顯軟化了許多,而且不惜與利庫德翻臉,組織自己的新黨“前進黨”,意欲對巴勒斯坦作出更大讓步,以期實現巴以之間的永久和平。可是,還沒有等他付諸實施,一場突如其來的昏迷永遠擊倒了這位強人。


猶太人的驕傲阿拉伯人的痛,一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以色列前總理沙龍​在沙龍的一生中,不按常理出牌是他的最顯著特徵。指揮作戰如此,執政亦如此。即使是離開人世去見上帝的方式也是如此。2006年1月4晚再度中風後的沙龍再也沒有醒來,在他2014年1月11日離開人世的8年時間裡,一生都在動,一生都在指揮別人的他卻只能靜靜的躺在床上聽別人說。有人戲稱,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強人硬是和上帝抗爭了8年,也就是說,上帝用了8年時間才將這個強人招走。至於對沙龍的評價,肯定是涇渭分明的,猶太人會將其譽為永遠的“英雄”,而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註定會將其視為咬牙切齒的“屠夫”。而世界軍事史上一定會留下他所創造的戰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