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農村如果真的病了,那就去救而不是去踩

農村如果真的病了,那就去救而不是去踩

春節接近尾聲,但對於“農村衰落”“故鄉變他鄉”的言論卻絲毫沒有要降溫的勢頭。

最近大熱的幾篇關於農村現狀的調研文章,如黃燈教授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呂德文先生的《一箇中國鄉鎮的賭博業調查》以及解局財經曾發佈的《一位教授的春節調研:中國縣城裡的黑社會江湖》,好像都在佐證我們理想中那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村正在淪陷、衰敗。

農村如果真的病了,那就去救而不是去踩

作為一個從鄉村出來的農村娃,解局君不敢說這些年對鄉村瞭如指掌,但對農村的現狀還是有些話要講的。

在現階段,中國農村真的在凋零、衰敗嗎?

就解局君個人而言,農村的確衰敗了。

當代中國農村的大體衰敗已然成為了一個既定事實,其更是已經成為了一個涉及多方面、多層次的社會發展難題,農村凋敝既存在經濟、政治方面的因素,也有文化、生態環境上的影響,很難一言以蔽之。

當然,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要深入的去剖析農村衰敗的現狀,其衰敗的成因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振興農村,去為其再度振興出謀劃策,實為正途。

一 城鎮化下被犧牲的農村

中國農村目前的問題有很多,一旦論述起無疑是長篇大論。今天,解局君就從黃燈教授發表的《大地上的奇人: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中》和呂德文先生的《一箇中國鄉鎮的賭博業調查》入手,來剖析當代中國農村的病瘡。

這些年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隔閡”愈發明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鄉融合的腳步愈發明顯,而必須要注意的是這種融合是以農村的犧牲為代價的。

一是文化上的犧牲;

農村如果真的病了,那就去救而不是去踩

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淳樸的民風民俗,開始被城市興起的消費主義、功利主義帶偏;而賭博、買碼的產業化、生態化更是令以往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被喧囂、緊張、快速的城市氣氛所替代,金錢利益衝突下造成的社會悲劇更是將傳統鄉村賴以為繼的熟人社會紐帶斬斷,鄉村文化開始被肢解。

二是社會資源上的犧牲;

最為明顯的就是人口和土地的犧牲。

農村如果真的病了,那就去救而不是去踩

先來說一下人口的犧牲,其實就是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而留守在農村的又大多都是老幼婦孺,這也直接導致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規模化出現,農村“空心化”已成定局。

當這些“侯鳥式”的勞動力開始從農村流向城市,農村最後的資源——土地就註定要被資本所眼饞,當農民沒有了土地,有土地的農二代也不願意去耕作,更不會耕作的話。那麼農村土地的荒蕪、經濟的凋敝就成為了一個毋庸置疑的命題。

當然,那些離開農村的大多數勞動力也並沒有在城市改變命運,他們只不過是成為了工業時代下的外來低端務工人員,在時代的發展中反覆被清洗,進退兩難。

二 農村必須要振興

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時代浪潮下,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呈現出了明顯的兩極分化,“馬太效應”愈發明顯。

城鄉一體化已然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時代浪潮。據Nature數據顯示,從1960年到2016年,世界各地的城市人口比例已經從33%上漲到了54%。無論是歐美髮達國家還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都在證明,城市化必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

在這個過程中,城市經濟依靠從農村“掠奪”的人力、財力、物力實現了長足性的發展,成為了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驅動核心;而農村則面臨著各種資源的流逝,從而走向衰敗。

農村如果真的病了,那就去救而不是去踩

這也直接導致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成為了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成為了農村發展不充分。

但是,農村不能一直衰敗下去。畢竟在未來的城鄉發展中,兩者的關係不是相互對立和衝突的,而是唇齒相依的。

城市發展需要農村人口的支持,人口的聚集在農耕時代造就了農村的輝煌,而發展到了工業時代,勞動力是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另外,城市未來的發展也需要新型農業的扶持,廣大的人口基數需要廣闊農村的農產品供給,諸如糧食、蔬菜等;其次,在“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時代矛盾下,城市也需要農村來為我們留下一片“綠水青山”。

而對於農村來說,目前走向衰敗的農村需要高速發展中的城市來反哺;在振興農村的過程中,農村需要城市發展的先進經驗,拿農業生產來說,工業技術、人才都是農村需要的,也是其沒有的,這都需要城市的支持;其次,農村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都需要來自城市資金的反哺等等;另外,在發展綠色的農林產業時,城市將會是農村最好的市場寶地等等。

所以說,工業化也好,城鄉一體化也罷,城市和農村兩者是缺一不可的,中國要真正想成為一個強國大國,並不是說強行將農村忽略掉,只注重發展大城市,而是要讓城市和農村兩者聯繫的更加緊密,協調發展。

三 振興農村並非痴人說夢

當農村衰敗正在成為事實,我們也不能只喊口號,必然要將農村的振興計劃提上日程。

事實上,振興農村一直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去年十九大報告就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去年年底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則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列為8項重點工作之一;截止至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15年聚集“三農”,其中今年更是打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旗號,為農村發展保駕護航。

那歸根結底,我們到底該如何來振興農村呢?

第一 縮小城市與農村的差距

為什麼農村的勞動力和精英人口頻繁流出?其實就是為了賺錢。在現在的農村,農民一年到頭耕作著幾畝地,拋去成本,根本就剩不下什麼錢。這就證實了僅僅依靠單一的傳統農業根本無法實現農村的振興。

往深處看,這就是城鄉經濟差距過大。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喊了很多年了,但是城鄉之間的差距愈發的巨大也是不爭的事實。除了經濟差距外,社會福利保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社會權利的分配上,城市都是明顯優於農村的。

農村窮不是窮在沒衣穿、沒房住、沒房吃,而是窮在看不起大病大災,上不起大學等方面;沒有足夠的社會保障,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所以,必須要讓農村富起來!

怎麼富?

向發展農林綠色產業(比如除了種地還可以種花、種樹發展其它農副產業等)以及發展特色農村的路線上轉移,去探索休閒度假的新型產業,諸如農家樂、特色小鎮等等。這樣既會提高農民的收入,讓他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也可以增加農民的消費能力,實現農村經濟的增長。

另外,在財政上,國家財政也要著重照顧農村,幫助農村建立起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改變農村長期落後於城市的不爭現狀,特別是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在勞動力的流失上,農村也要通過發展自身的長處來留住精英人才,實現良性循環發展;在社會權利上,要不斷優化戶籍制度,讓農村人和城裡人真正的做到權利平等。

第二 要有綠水青山的人居環境

住的下,留得住的核心就是有一個適應的人居環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綠水青山。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農村?農村髒、亂、差是關鍵。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要改善農村的居住環境。

怎麼改善?

改善鄉村人居環境重點是生活汙水垃圾處理,開發利用新能源,特別要注重採用新技術新設備,這次春節回鄉,解局君就看到了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實現了天然氣、沼氣等的全覆蓋,在很多農村,汙水回收利用也開始被推廣使用。

這是值得提倡的,只有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人口才會慢慢開始往農村迴流。畢竟陶淵明的田園夢還是有很多國人嚮往的。

第三 要充分結合農村的德治和法治,激發農村活力

法治我們都知道,是國家的法律法規,而德治是中國幾千年來源遠流長的民風民俗。改革開放後,村委會的出現讓農村失去了傳統的自我管理能力,而現在某些地方的村委會儼然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霸,讓農村政治與經濟失去了一定的活力。

所以,如何更加良好的結合農村的德治和法治是農村振興的關鍵。有些不好的民風民俗是應該被遺棄的,但是不應該全篇否定,而是要給它加入新的時代元素,讓其更好的為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為了減少民眾負擔儘量減少財政開支人員,用符合法律法規的民風民俗而不是用強大的行政力量去統率鄉村,儘管有些民風民俗雖然是舊社會的產物,但如果加以批判性利用,其實並不難與現代政府管理接軌。

村委會與世俗社會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會極大減少財政開支,政府管理更加有效,減輕農民負擔,將充分發揮鄉村自我管理性。就像在某些農村,宗族力量依然在農村的建設、管理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那麼我們就應該將其和良性的結合,讓他們在農村的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將國家的法律法規、經濟建設更好的實施下去,而非是阻擾其的貫徹。

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農村的建設與振興。

從目前來看,國家無疑是將農村振興放在了經濟建設的首位的,無論是連續15年將“三農”工作放在經濟建設的首位,還是一再強調農村振興等等;除了國家扶持外,農村自己要做的還有很多,只有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農村的振興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也只有那樣,我們才能扭轉農村衰敗的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