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商鞅被车裂的罪魁祸首就是他自己

文|陆以外

商鞅被车裂的罪魁祸首就是他自己


大抵那些将历史课当午休的同学,都会知道的这四个字:商鞅变法。没办法,且不管那些什么成王败寇,它的光环实在是太过耀眼了,就是因为这四个字,让原本偏安一隅、远离中原正统、被其余大国嫌弃的秦,一举歼灭了其余六国,统一了中国。但,历史课本只提了商鞅变法的结果,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是提得很少的,有提也是一笔带过,或者是作了取舍的。编教科书的专家大概是有他们的顾虑或啥的吧,但这不得不说,都是一个遗憾,因为商鞅这个人的思想精髓,是影响了华夏大地两千多年的,不用多,仅轻微但准确地在历史教科书中表达出他的这种精神,就会足够精彩了。

史太公在他的《史记.商君列传》里有提到他读过商鞅的《开塞》和《耕战》,《耕战》就是指现在《商君书》中的《农战》篇。这篇就是商鞅思想的精髓之一,也是被有些人称为所谓的“皇帝统治术”核心,而《商君书》这本书据说在古代也只有皇帝或准皇帝才有资格读,是太傅给太子上课的必备教材。

关于《商君书》,网上有一个很主流的说法,就是所谓的驭民五术,弱民,愚民,贫民,辱民,疲民。这虽并不是《商君书》书内的原内容,这只是一些人对《商君书》思想的一个总结,但不得不说,这个总结还是非常到位的,因为商鞅变法的一整套思想系统里,就是对这五点的一再论述,并给出了详尽的方法,这是一套思想性方法论兼并的体系,若抛开其是非对错,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书好几万字,我从史太公读过的《耕战》篇,即《农战》篇,择几句我觉得有点代表性的来看一看: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这两句不难理解,就是让老百姓安心于农事。

“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餬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这段话可以说非常精彩,它意思是说,当老百姓看见靠口才和做生意可以获得尊贵的地位和可观的财富过上很好的生活,看见懂一些手艺的人也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时,他们就不会从事农事了,不从事农事,老百姓就会轻易改变他们居住的地方,当老百姓轻易改变他们住的地方时,他们就不会为君主打仗了,或者为君主打仗的积极性会变得很低。是不是想起了一个成语?没错,安土重迁,这是一个产生了多少赚人热泪故事的词呀,但它的源头,实在是离跟后来我们对它的理解有点远了呢。好,下面,再看一段:

“凡治国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抟也,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君脩赏罚以辅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壹是专一,可理解为专制统一,抟就是聚合团结的意思,这一段可谓是商鞅思想之总结,可见,秦一统华夏后,车同轨,书同文,多少是有商鞅思想的DNA的。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驭民”,相比于儒家那套礼制,多少还讲点仁义道德,商鞅思想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将“民”当成是扯线木偶一般,让他们只干两件事情:耕地和打仗。非常聚焦,行效又不错,所以,它的影响横跨了整个封建时代,比如明朝,就是将“安土重迁”这个精髓学得非常到位的一个皇朝,其百姓进出百里要“验引”这一举措大概就脱胎于此的吧。

说白了,这就是一套让人“有可为有可不为”的统治机制,其文中提的“言谈游士”,就是不可为的一个群体,那么,讽刺的地方就在这,商鞅自己大抵就是属于这个群体的吧,他教君主堵住天下人除了耕战以外所有的路的这个做法无疑是非常成功,因为他连自己的路也堵死了,落得了个车裂的下场。这是他最大的成功,也是他最大的悲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