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莆田端午节:全国独有的“五日节“,要做了这些事才算过节!

莆田人也把端午节叫做“五日节”。“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船,初六嘴觖觖……”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承载着祖祖辈辈人的端午记忆,莆仙民间端午节的习俗更是暗藏其中。莆田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谚语中的“糕”深受人民的喜爱,且地处沿海地区,盛产麦螺等海鲜产品。

初一糕

初二做糕,是祈望早田丰收,生活节节高。过去,四、五月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俗称“粮尾”。农民没米吃,只能吃“麦糊”。所谓“二糕”,不过是用麦粉捏成团蒸熟的“馒头仔”,又粗又硬,而且不甜,如今的人谁都不愿品尝。如今莆田人的端午,在洁白的米糕的绵甜可口中,莆田人的“五日节”拉开序幕。

莆田端午节:全国独有的“五日节“,要做了这些事才算过节!

初二粽

包粽子,不仅有祭祀龙神的寓意,还有纪念屈原的内涵。莆田人包粽子多用糯米加碱浸泡,用新鲜粽叶裹成三角形,加入糯米和其它配料后包裹起来,用咸草沿三个角扎紧即可蒸煮食用,有甜粽、咸粽之分,新鲜粽叶经过烹煮过后,芳香气味渗入米中,与内馅互相呼应,而让人欲罢不能。

莆田端午节:全国独有的“五日节“,要做了这些事才算过节!

粽子品种有蜜枣粽、豆沙粽、蛋黄粽、肉粽等多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粽子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很多人自家包粽子都依据家人喜好进行变更,至今市面上广为售卖的莆田的粽子品种多达十几种。

莆田端午节:全国独有的“五日节“,要做了这些事才算过节!

初三螺

莆田地处沿海,海鲜品类丰富,海中有一种螺,形似麦粒,俗称“麦螺”,即织纹螺。看到这,不少人心里就要打鼓了,织纹螺不是有毒吗?织纹螺不是本身就含有毒素的,是因为近年来受赤潮影响,大量藻类产生的毒素被织纹螺摄食或者受其他有毒物质的毒化,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而被政府明令禁止销售。

莆田端午节:全国独有的“五日节“,要做了这些事才算过节!

其实古时海水没受到污染,“麦螺”还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每年农历五月正是麦螺的盛产季节,炒煮前,煎去螺尾,吃之味道鲜美,莆俗语有“吮麦螺,长脖子”之说。虽然现在“麦螺”已经无法食用,但不少莆田人会以别的螺类代替,也算聊补无螺可吮的遗憾了。

莆田端午节:全国独有的“五日节“,要做了这些事才算过节!

初四艾

端午节期间,莆田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两边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驱邪避毒。艾草会产生一种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相传妈祖曾经用菖蒲熬汤为莆仙百姓治病,并用菖蒲九节贴在病患的额头,用来辟邪消灾。

莆田端午节:全国独有的“五日节“,要做了这些事才算过节!

初五爬龙船

莆田水域地带地势较为平坦,沟渠纵横,河面也宽阔,拥有划龙舟的天然地理优势,地处这些地方的乡镇还会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活动。莆田的龙舟有“雌雄”两种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龙头的龙舟,百姓称其为“鸡公仔”,意即雄性的龙;还有一种船头是平板式的,龙头形象是彩画板面上,人们称其为“齐头船”或“剃头刀”,意即雌性的龙。龙船彩雕油漆,美妙绝伦。各村挑选勇壮青年,精心培训,技艺娴熟,在河面赛起龙舟,每每引来数万观众,云集河岸两旁,观看欣赏,大饱眼福。

莆田端午节:全国独有的“五日节“,要做了这些事才算过节!

初五为端午节的正日,也是莆田端午节中最为盛大的一天!清晨,农家通常用一禾稻草烧着,拿进屋子的角落四处熏炙,达到杀虫祛毒的效果。据说,当日午时,百草尽吐芬香。人们会用水桶盛水,放置在庭院中,吸收百草芬芳,这个水就变成了“午时水”。午时过后,就用这个日晒的水和从山上采摘或购买的“午时草”烧煮沐浴水,并用这个水来鸡蛋,煮出来的鸡蛋是黄色的。

莆田端午节:全国独有的“五日节“,要做了这些事才算过节!

中午家家户户吃过汤面后,就用煮好的“午时水”擦身洗澡,并换上新衣。一些山村在人还唱“雄黄酒”,并将酒洒在墙角杀虫,小孩还要在腋下、肚脐和耳朵后涂上“雄黄”粉,以壮身祛病。

莆田端午节:全国独有的“五日节“,要做了这些事才算过节!

许多小孩还在脖子上或衣扣上挂着用五色线编织成网形的长香袋,装上鲜桃子和黄鸡蛋,以避邪长寿。由此还引发了孩童们小小的“攀比”之心,比谁的香袋最好看,还会进行“击蛋”大赛,看谁的蛋不容易碎,最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