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電影和電視劇中,有哪些女主的行為可以把人氣死?

森森淺淺風


我想說一部電視劇,絕對能把人氣死,名字叫做《愛,來的剛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如果你看過,絕不會同情“可憐”的女主。

這部電視劇講的很簡單,女主是個孤兒,被外婆收養,因為嗅覺非常牛,所以主業務就是研究香水。

女主有個男朋友,基本沒啥本事,但是各種想著向上爬。女主死心塌地、神經質一樣的跟著這個男朋友,甚至把她外婆的20萬存款拿出來給她男朋友。

她男朋友拿來幹什麼呢?去上那種所謂的經濟管理之類班,可以認識一堆的有錢人。為了拿到外婆這筆錢,女主居然騙自己的外婆,說自己懷孕了!

外婆對她這麼好!我想捶死這個女主。

對了,還有男主事情呢,差點忘了。男主典型的高富帥,默默地愛著女主,但是女主毫不在意。

總之,女主想盡辦法伺候男朋友和未來婆婆,終於在別人完全看不上她的情況下,和男朋友結婚了。

婆婆看不上女主啊,偷摸的給兒子安排相親!她老公還真去了!而且,還被女主撞見了。

這回該醒悟了吧?人家偏不,回家看到婆婆裝病,又心軟了,對老公說:其他的都可以,但是以後不要再安排相親了。

但是人家不願意啊,就騙她說,這樣吧,咱們先假離婚,等到媽緩過來了,咱們再復婚。

女主還真同意了!離婚之後,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女主就想啊,我都懷上了,可以復婚了吧,各種美夢。可是他(前)老公呢?早就傍上了一個富家大小姐,把人家也弄懷孕了,還能要你?

當女主知道事情真相之後,竟然還死心塌地的維護這個渣男,摸著肚子說,寶寶,爸爸是愛我們的,我們還會結婚的……

你們可能會想,男主呢?怎麼沒有男主啥事兒?額,男主默默的傻戳在一邊,女主對他無感,沒招啊。

後面的劇情我不說了,心理承受能力好的,自己去看看,回來接著吐槽。


看電影的廚子


看過一部韓國電視劇叫《別在猶豫》 ,女主是普通人家女孩秀賢,愛上了一個有錢人家的公子叫民英,兩人也確實是真心相愛,但是民英的媽媽看不上女孩,於是各種侮辱女孩,打她耳光,迫害她家人,希望讓她知難而退,但是呢,我們的女主仍然不放棄。



狗血的劇情來了,民英忽然得了癌症,需要別人捐肝治療,這事時男主的媽媽為了救自己的兒子,居然很不要臉的讓女孩給自己兒子捐肝,女孩不顧家人反對還傻傻同意了。然後民英救活了,可是女主卻陷入昏迷,這時,男方母親隱瞞了捐肝事實,騙了民英說女主變心,男主居然相信了,然後一家人開開心心出國了,民英還和女主閨蜜生了個兒子。


愚蠢的女主害了自己不說,還讓自己的家庭支離破碎,她媽媽為了救她賣了房子 ,到別人家做阿姨支持著生活。黃天不負有心人女主終於醒了,我原本心想這下高潮劇情來了,女主應該要開始報復,結果→女主失憶了,完全不記得以前的事【吐血】……不過太長了說不下去,有興趣的自己去看看吧。能氣死你。


森森淺淺風


浣花洗劍錄中,阿嬌演的那頭豬!整部劇情在長小日本志氣,滅自己大中國威風,意圖把侵略者造成神,讓被凌辱者心悅臣服不怨不悔!還TM古龍幾大名著之一!我呸!在那個假小日本終於受傷要死之際,阿嬌演那頭豬不光把它救了,還TM愛上了,侮辱受氣仍矢志不渝,這TM得多賤!羊愛上狼!豈止是被人賣掉還替人數鈔票!整個一個完美的漢奸奴隸奴僕形象!

不說了!圖也不配了!免得看到想吐!


龍飛鳳武吉祥如意


您好,我是娛樂號博主:大風倉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


要從歷史方面來說的話,十部片子九部半都有BUG,但這個也是難免的。

一來,群眾對“古代”、“古裝”的印象,大多來自清朝,最多也是明中後期。一方面我覺得因為早期還有清末那時候的老人留下來,容易從他們那邊得到對“古代”的印象;另一方面大概是因為“戲服”吧,就好像我們印象中最深的楊潔版《西遊記》中的服裝多來自戲服,而戲服自然是來自戲曲,然後比如京劇就來自“徽班進京”這個大概不少人知道的,而這個的時間就是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當然不是說所有的戲曲都是來自這個時間以後(戲曲的始祖是唐玄宗),但的確很多服裝和道具是到了明清以後才逐步建立起來的。

所以你如果在服裝上太“古樸”,可能觀眾會無法接受;就好像一些網絡小說和漫畫改寫的電視劇完全照搬那種太“奇幻”的裝扮,大家總覺得像非主流(嗯,我說的就是巴啦啦小魔仙),但反之,完全照搬古代真實的服裝,觀眾大概又會覺得太落魄——就好像四大名著中拍攝的最晚的《水滸傳》,大家當年是不是都覺得裡面人衣服像叫花子呢?但其實古代服裝本來色彩上就很單調,比如早期不是官員都不能穿錦緞只能穿布衣(所以用“布衣”來指代平民,比如《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也不能用豔麗的色彩,因為明黃、大紅、大紫、甚至某些綠色都是皇族和官員才能用的,當然還有就是太豔麗的染料都很貴,所以平民其實一般就是穿著灰色、土黃、灰紅、灰白色的衣服的,人多了就感覺和丐幫差不多╮(╯_╰)╭。反而是更接近於戲服而不是古裝的其他三大名著的服裝,觀眾更容易接受一點。

so,就好像為啥這麼多人鄙視抗日神劇、鄉村撕逼愛情劇、宮鬥宅鬥愛情劇等等的,人家還是方興未艾呢?因為有市場啊,你完完全全“考證”出來的戲,沒市場,觀眾要看麼?

二來,我覺得這方面原著也要擔點鍋,特別是一些從著名小說改變的電視劇,人家原著就是這麼寫的,你怎麼弄?

就比如前面有人提到《三國演義》中蜀漢打“蜀”字旗,就好像抗戰的時候日本打“倭”字旗、汪偽打“偽”字旗一樣可笑。但原著中魏、吳兩國提到蜀漢的時候幾乎都是叫“蜀軍、蜀國、蜀將”之類的,而旁白中也都是這樣,甚至偶爾蜀國人自己也會這麼稱:

孔明暗令人留住鄧芝。多官皆散,孔明請芝到書院中,問芝曰:“今蜀、魏、吳鼎分三國,欲討二國,一統中興,當先伐何國?”……正是:吳人方見干戈息,蜀使還將玉帛通。未知鄧芝此去若何,且看下文分解。 ——《三國演義》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權聞言惶愧,即叱退武士,命芝上殿,賜坐而問曰:“吳、魏之利害若何?願先生教我。”芝曰:“大王欲與蜀和,還是欲與魏和?”權曰:“孤正欲與蜀主講和;但恐蜀主年輕識淺,不能全始全終耳。” ——《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你說鄧伯苗出使吳國,自稱“蜀”還勉強算是對外謙恭;你諸葛亮自己在家裡面和臣下聊天,還來個“蜀魏吳”鼎分三國,不是自我打臉嘛……

所以在這方面,我覺得《三國演義》打個“蜀”字旗也不算啥。倒是舌戰群儒時候黃蓋就跑出來吼“快一起討論下‘吳蜀聯盟’的大事吧”這種就有點“未卜先知”了。

還有最常見的就是提前出現類似玉米、番茄、土豆、辣椒等大多要到明末清初才引入中國的食物,(可能還有西瓜),還有茶(茶館)等宋朝才廣泛出現的,不過就和第一條說的一樣,如果要拍個隋唐甚至更早的三國、兩漢甚至是封神榜的電視劇一點錯不犯是不可能(好吧封神榜和西遊記也不真實對應商朝和唐朝)。

比如上個菜,一大半菜不能吃;在街上聊個天,沒茶館;一起坐下來,沒桌子沒凳子;說兩句,稱呼全不對。那作者完全沒轍啊。

所以你看金庸都不寫唐及以前的作品吧,就是少犯錯。

但金庸還是犯過:

  他(楊過)自幼闖蕩江湖,找東西吃的本事著實了得,四下張望,見西邊山坡上長著一大片玉米,於是過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他拾了一些枯柴,正想設法生火燒烤來吃,忽聽樹後腳步聲細碎,有人走近。 ——《神鵰俠侶》(三聯版) 第六回 玉女心經

宋末元初的楊過就吃上玉米了。

還有著名的牛家村密室吃西瓜的故事,原文太多就不一一引用了。【注】:這方面西瓜引入中國的時間,一般認為是金、元,但也認為明朝才被廣泛食用,就好像玉米番茄土豆等等來自美洲的食物其實在明末就和墨西哥銀元一樣出現在中國了,但並未廣泛傳播,像射鵰這樣:

這時天已微明,傻姑到廚下去煮粥給兩人吃。黃蓉道:“靖哥哥,你養一會兒神,我去買些吃的,我們馬上就練。”心想眼下天時炎熱,飯菜之類若放上七日七夜,必然腐臭,於是到村中去買了一擔西瓜。

隨便一個小村(還是沒啥人差點死絕了的那種)一出門就能買到西瓜還是很困難的。

西瓜的問題,類比一下,就好像椅子凳子漢朝就從西域引進中原了,但大家還是習慣坐席子,就好比“割席斷交”的故事來自東漢末年,裡面被鄙視的華歆就是在另外一篇故事中鄙視過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的傢伙。

甚至到了唐朝椅子凳子還是和席子毯子混用的,比如看唐人畫作中,“唐人宮樂圖”中是坐的桌子和凳子;而“揮扇仕女圖”是坐在毯子靠在桌子(或几案);搗練圖又是坐在毯子和凳子上都有了:

(↑唐人宮樂圖↑)

(↑揮扇仕女圖↑)

(↑搗練圖↑)

差不多一直要到宋朝特別是南宋,遷都南方以後再跪著很容易得風溼性關節炎,這個“跪坐”和“坐席”才算大致絕種了……

所以寫點隋唐甚至是秦漢的作品,真的是很痛苦,如果是像較為專業的去翻過的歷史考證書籍甚至自己就是學歷史的那種的話,還算好點,可能不會犯太多錯誤;如果本身就是隨便YY那種的,那從稱呼到用具到食物到習慣,真的是不堪入目啊……

就好比《大唐雙龍傳》,之前我們說南宋末出現西瓜屬於“概率較小”的情況,那隋末就出現金、元才引入中國的西瓜,就屬於穿越了:

  寇仲和徐子陵雜在四散奔逃的一股人潮裡,橫閃衝進一間生果店內,心叫對不起時,順手弄翻了兩籮西瓜,撒滿地上。   兩名敵人剛好撲進店來,踏在西瓜上,立時變作滾地葫蘆,兩人已從後門逸逃。 ——《大唐雙龍傳》卷十一第九章 血戰襄陽

當然還有玉米:

  安隆臉色微變,轉瞬又變得若無其事,淡然道:“材料不外玉米、高粱為主,再用小麥、青稞、豌豆並以清澈泉水釀製而成,但必須遵從制酒的六大要訣,就是水必善淨,料必善實,工必善精,器必善潔,曲必善時和窖必善溼。否則只能得其形而失其神。哈!賢侄這麼攔途截路,難道只是想跟隆叔領教兩招造酒的功夫?” ——《大唐雙龍傳》卷二十四第二章 救人救火

免不了的茶館(最早的茶館在唐朝開元年間(713年 - 741年),而且還是被稱為茗鋪):

  赴上林苑池生春的宴會前,寇仲和徐子陵在北里一所茶館會合。 ——《大唐雙龍傳》卷五八第八章 秘密武器

當然喝茶、飲茶、熱茶之類的文字數不勝數……話說“茶”這個字還是唐代的陸羽的《茶經》才開創的(據說陸羽把“荼”字去掉了一橫,創了“茶”這個字),當然按照陸羽的說法茶是源自神農氏,不過就和《黃帝內經》是黃帝寫的一樣,呵呵。當然更早的時候可能是有茶了,只是不叫這個名字罷。

還有宵禁:

  宋玉致遙望曼清院外萬家燈火的洛陽夜景,秀髮迎風飄揚,美得像一尊女神的雕像;而從她那筆直豐隆、直透眉心的鼻管,既使人感到她堅剛不屈的性格,亦增添了她清秀高傲的氣質。 ——《大唐雙龍傳》卷十三第十章 舌戰青樓

全書中多次主角們到了晚上還跑出來,還有各種晚上開的宴會等等,但其實宋朝以後才有各種夜市,唐朝和之前一般晚上是要“宵禁”的,就是到了某個時點以後街上就不能有人,想當年曹操最早出名的事件就是把一個大太監蹇碩的叔叔直接杖斃了,人家犯的罪名就是“夜行”:

注[三]曹瞞傳曰: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夡,莫敢犯者。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對了,看到引的前一章的標題,還想到個“青樓”的事情:

  寇仲心中恨不得把他捏死,表面當然裝作欣然從命道:“縣大人真想得周到,嘿!縣大人的好處,我們兩兄弟自會如實報上叔父,讓他論功行賞,不過我們兩兄弟最怕閒在屋內,這樣吧,縣內有沒有甚麼青樓妓寨一類的尋樂之處,唉,離開大都後,便一直沒有……嘿!縣大人也該知道沒有甚麼了,本以為到了揚州,就可快活一番,現在睡得精滿神足,怎也要去。哈……這等小事,自然難不倒縣大人了。” ——《大唐雙龍傳》卷一第五章 晴天霹靂

開篇就把“青樓”和“妓寨”相提並論,但其實在唐之前,青樓指的是和賴昌星的紅樓一樣的豪宅的意思, 比如三國曹植有詩云:“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而且就在比隋朝早不了多久的南朝齊就有過案例:

《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武帝興光樓。上施青漆,世人謂之‘青樓’。”

清代袁枚《隨園詩話》還指出過這點:“齊武帝於興光樓上施青漆,謂之青樓”,並指出:“今以妓院為青樓,實是誤矣。” 青樓直到唐代,才逐漸有了妓院的意思,但還是兩種意義參雜錯出,甚至有一人之作而兩意兼用的例子。 如韋莊《貴公子》“大道青樓御苑東,玉欄仙杏壓枝紅”,與大道、高門相關,而與豔遊、酒色無涉;而《搗練篇》“月華吐豔明燭燭,青樓婦唱衣曲”,則指妓院。

你說原著就這麼多歷史錯誤,讓電視劇導演怎麼辦?

當然有時候也是改編的鍋,就比如《甄嬛傳》,原作是完全架空的,改編成了雍正的故事,最後不得不讓甄嬛做了弘曆(乾隆)的媽,但歷史上據說雍正被立為皇帝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康熙看好弘曆,才選了弘曆的爸爸胤禛(雍正),怎麼可能雍正都做了這麼多年皇帝了才突然冒出個自己兒子的新媽出來?(甄嬛傳這段我是看的百科介紹,不知道原作是不是這樣的)

昨天看了其他答主的回答,發現如果真的拍先秦的故事還真痛苦,據說當時在吃的蔬菜只有20多種,流傳到現在的只有白菜和韭菜(不過我自己百度了一下好像還有某些豆子,比如大豆?),那項少龍或者羋月總不能整天就吃白菜或者韭菜吧?更別說常見的瓜果還要砍掉一大半了……

————————————

說到底,我的意思就是:這些問題有部分的確是編劇、導演、場務、道具師偷懶了,但有些我覺得是因為完全照搬歷史造型不能被觀眾接受。

比如現在經過推廣科普很多人知道了嘉慶之前清人的辮子都不是電視劇裡又黑又粗的那種,其實應該是金錢鼠尾辮。但什麼是“金錢鼠尾辮”呢?大概是像這樣:

這樣的2歲小朋友大概還有點萌,但如果是成年人,比如四爺、比如說“康熙大帝”、比如說攝政王帶著這個髮型找大玉兒談朋友……你說觀眾會不會笑起來?

所以導演和造型師也不是傻子對吧,說到底電視劇搞啥“真實還原歷史”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看,結果還原了歷史反而把觀眾都嚇跑了,人家為啥還搞啥“還原歷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