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大转湾桥村碑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2004年大转湾桥村一带卫星地图

大转湾桥村隶属于于洪区造化街道,2010年11月撤村变社区。

该村据《于洪区地名录》考证:清顺治时,有柏姓由河北沧州迁此谋生,因村位于沈阳至北京大御路九十度转弯处,且有一过水石桥,以此得村名为转湾桥,为区别同名邻村,改为大转湾桥,又简称为大转湾。此村现今柏姓及满族那姓为村内望族。在村东大御路转湾桥处路北,原有一关帝庙,此庙形制及始建年代不详,规模应该不小。1910年3月(清宣统二年)承德县(沈阳县)北路大转湾桥乡立小学堂成立,学校当时使用关帝庙作为校舍。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日俄战争时期奉天地图中的大转湾桥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昭和十三年(1938)大转湾桥一带地图

村北及村东的沈马公路(沈阳——马三家子)为清初所修盛京至北京的御路。御路从沈阳经由小西门(外攘门)、小西边门、实胜寺、塔湾、芳士屯,在此地经过90度的转弯,向西至永安桥(大石桥)方向。90度转弯处因有水流,清崇德六年(1641),在修建永安桥的同时,此处也修石桥一座,名之曰“转湾桥”。关于转湾桥最初修建时间,不见于典籍与有关资料,2014年10月出版的《沈阳地名——于洪卷》说建于清崇德六年(1641),认为与永安桥同时而建。此桥位于村东200米,桥长25米,宽11米。笔者5月6日去该村时,从村人处了解到,此转湾桥形制与永安桥差不多,只是拱度稍大一些,旧时马拉大车重载上桥较为吃力,可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转湾桥被拆毁,今桥改建为沈马公路下的一过水涵洞。转弯路上的桥被称作“转湾桥”,“三点水”偏旁的“湾”表明的水流弯曲的地方,道路弯曲的地方用“弯”,不知当初为何用“转湾桥”之名。我臆测可能是桥下之南北方向水流在村之东南与村南水泡相连,形成一个大水湾,或与此有关,路弯而桥不能是“弯”,叫“转湾桥”可以与水有关联,似乎有种美感。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朝鲜李朝孝宗元年,清顺治六年(1649)己丑仁兴君李瑛《燕行录》道程中壮元桥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1966 年5 月18日卫星地图中的大转湾桥

笔者就手头掌握的有限资料看,转湾桥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朝鲜《燕行录》。1649年(朝鲜李朝孝宗元年,清顺治六年己丑),朝鲜仁兴君李瑛在其《燕行录》道程中记方士村到壮元桥五里,沈阳至壮元桥二十二里,“筑路始此”,与大御路筑路开始于永安桥说法不同。此“壮元桥”即“转湾桥”之转音,“壮元”之名也并没有别意,类似于这种转音讹错地名在各种《燕行录》很常见,比如苏家屯区的鲍家洼子被写成“暴咬哇”,新民市的兴隆店被写成“神农店”等等。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大转湾社区(村委会)及民兵连

乾隆四十四年(1779)编撰的《钦定盛京通志》简略记转湾桥在“城西二十里。”

朝鲜李朝朴齐仁在其《燕行日记》庚申(即清嘉庆五年,1800年)五月初五记云:“到壮元桥(转湾桥),桥极宏杰,以甓砖筑为虹霓水门,另以青石雕刻栏杆,广可五六间,长可十余间,修治未久,石面不磷,此盖皇帝幸沈时御路也。”按照朝鲜燕行使者记录,此桥形制应与永安桥相近而且新修不久。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大转湾桥村沈马公路上的铁路道口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大转湾桥村西铁路上飞驰的列车

民国六年(1917)《沈阳县志》记“转湾桥,城西二十里,光绪八年(1882)左壮愍公重建。”左壮愍公即清末驻军奉天二十年的左宝贵将军,其人不仅“晓畅兵事,谋勇兼优”,而且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修路、挖渠、建桥这些公益事业及于奉天各地。志书里标明此桥重建,可能表明此桥经过乾嘉时期的重修,至光绪八年近百年,桥体已经颓废不堪,年久失修,所以才说左宝贵将其进行重建。

于洪区北部的沙岭、于洪、造化、大兴、马三家等地区土壤属黄土,土性细而粘滑。干旱少雨天,道路板结坚硬;夏秋雨季与春季解冻翻浆,道路泥泞湿滑,积水不易下渗,车辙极深,车轮马蹄皆陷于泥中。朝鲜李海应在其《蓟山纪程》甲子(1804年)二月二十五日所记之壮元桥(转湾桥)正是早春时节,道路难行。文中说“昨日,既雨且雪,路多泥滑,轮胶而蹄黏。历壮元桥(转湾桥),方士村,此係生面,入去时,由捷路行,而今以路泥廻迂故也,至此而日昏,黑夜泥海,间关跋涉,遂抵沈阳。”燕行使者一般在贺冬至时,路况好,在塔湾抄近路直抵永安桥,绕过大芳士屯和转湾桥;而雨雪天气和道路翻浆时,只能沿着转湾桥一带的大路绕弯行走了。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大转湾桥村碑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远景为沈马公路(大御路)大转弯处,南行至大芳士屯、塔湾、沈阳市内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远景为沈马公路(大御路)大转弯处,也是桥的大体位置,南行至大芳士屯、塔湾、沈阳市内

大转湾桥扼大御路转弯处,清代以来,东来西去的皇帝、朝鲜燕行使者、官商客贾文人墨客皆经过于此。当然论名气比不过永安桥与老边,然清末《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在其《抱残守缺斋乙巳日记》中记其至奉天途中宿于此村,对此地民生有些许描绘,

“九月十七日(1905年10月15日) 阴六点半开车,八里至于家窝蓬〔‘蓬’应作‘棚’〕,又二里至老边,又十里至板桥〔此村今废〕,又五里至大方生〔‘生’应作‘身’〕打尖,十点半也。十二点半开车,五里至马三家子,又十里至大石桥〔即今之永安桥〕,又八里至转湾桥宿,惟时三点半不敢行矣。此地店一饭一菜,粉条素汤而已,每人五角。粮价:高梁斗重二十八斤,每斗一元半;白米每斗三元半,重三十二斤。雇工每年约百元,故粮虽贵而民益困。”

转弯路上不见转湾桥,转湾桥相关影像资料笔者并没有见过,九十度大转弯的古驿路与古石桥、水流、关帝庙及路旁之翠柳相得益彰,可惜此景也只留在当地岁数大人的记忆之中。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远处铲车及其北部为原关帝庙位置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大转湾村沈马公路向西拍摄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大转湾桥村北,沈马公路道北的排水干渠,脏臭不已

「屯乡风物」沈阳大御路之大转湾桥村——转弯路上“转湾桥”

329路大转湾桥站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