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大战之前朱元璋李善长为何密谋杀掉徐达而不杀常遇春?理由很简单

朱元璋有没有滥杀功臣、那些功臣该不该杀咱们且不去讨论,但作为“淮右布衣”的草根皇帝,朱元璋对老百姓的真情是不能抹杀的,他建立大明之后严惩暴虐害民的贪官污吏,那是见一个杀一个,也不管是自己养子还是侄子,一刀下去绝不手软。而在朱元璋打江山的过程中,由于手下鱼龙混杂,带兵的将领有几个是自己的发小,而更多的则是元朝降官降将(似乎刘伯温原先就是元朝高级官员)、山贼草寇(常遇春就曾为“盗”),这些人军纪涣散,时常干一些烧杀抢掠的事情,让朱元璋很是头痛。

大战之前朱元璋李善长为何密谋杀掉徐达而不杀常遇春?理由很简单

为了提升战斗力,有时候朱元璋也不得不发布一些激励士气的军令,比如明初大臣刘辰写的《国初事迹》就记载:太祖渡江,或亲征,或遣將克取城池,令曰:凡入敌境,听从稍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将士检刮,听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

这道命令的意思很明白对于拒不投降的城池,金银财宝大家随便抢,谁抢到就是谁的,但是对于已经投降的地方,必须秋毫无犯。而朱元璋下这道命令的时候,主要对手是元军,要攻取的也是元军占领区,而当地老百姓要是帮着元军打同胞,那自然无须客气,该杀就杀该抢就抢。于是在这道命令鼓舞下,朱元璋大军“人人奋力向前,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大战之前朱元璋李善长为何密谋杀掉徐达而不杀常遇春?理由很简单

但是随着朱元璋实力增长,地盘也不断扩大,这种“以战养战”的策略开始行不通了:有时候朱元璋要打的是张士诚陈友谅这样的“前友军”,有时候要去打的地方曾经属于自己,在“拉锯战”中丢了,这些城池的老百姓又没有帮助元军。可是朱元璋早有命令“好东西谁抢到到手就是谁的”,所以不管那地方原先是谁的,只要打下来就照抢不误,常遇春带的部队还经常屠城。战是死,不战也是死,不战而死还要受辱,于是朱元璋在攻城略地渐渐变得困难了。但是朱元璋又不能朝令夕改,打消手下将领的“积极性”——我们查史料就会发现,明朝开国之后,将领虽然俸禄很低,但都很富有,那都是“战利品”堆起来的。

大战之前朱元璋李善长为何密谋杀掉徐达而不杀常遇春?理由很简单

朱元璋平民出身,自然也知道敌占区的老百姓有时候是迫不得已才帮着敌人打自己,但是城破之后“玉石俱焚”,这违背了他“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初衷。朱元璋掉进自己挖的坑里出不来了:让抢,失民心;不让抢,失军心。这时候他的第一谋士李善长(刘基刘伯温并不像演义那样是朱元璋第一谋士)看出朱元璋很为难,就出了个主意:召集众将,把徐达绑起来杀掉。

大战之前朱元璋李善长为何密谋杀掉徐达而不杀常遇春?理由很简单

当然,李善长并不是建议朱元璋真的杀掉徐达,而且他也不敢提这个建议,因为他知道:徐达不但是朱元璋之下的武将第一人,还是朱元璋发小兼救命恩人,朱元璋就是杀了自己也不会杀徐达。

但是李善长提的建议当然另有玄机,朱元璋在李善长附耳低语几句后马上擂鼓聚将,第一件事就是吩咐手下把徐达绑起来。然后“声色俱厉”地历数徐达违抗军令纵兵抢掠的“罪状”,越说越“暴怒”的朱元璋喝令:“把徐达推出辕门斩首!”——这件事据史料记载是发生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256)三月,朱元璋正在集庆调兵遣将要去打镇江之前。

大战之前朱元璋李善长为何密谋杀掉徐达而不杀常遇春?理由很简单

一看朱元璋要杀徐达,而徐达也不辩解,好像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神色不变”地准备饮刀成一快了,诸将都吓傻了,谁也不敢吱声。这时候李善长赶紧跪倒在地,声泪俱下地历数徐达的功勋,“乞求”朱元璋刀下留人,让徐达“戴罪立功”。于是朱元璋“看在李善长情面上”给徐达松绑,但是同时又发布了长篇训令:“吾自起兵,未尝妄杀。今尔等当体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杀戮。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者,罚无赦。”

大战之前朱元璋李善长为何密谋杀掉徐达而不杀常遇春?理由很简单

现在看那段史料(多部史书均有记载,正史没说要杀徐达),不能不感叹徐达的聪明机智,也理解了大战之前朱元璋和李善长为什么密谋要杀掉徐达而不是常遇春了,理由很简单:这被绑的要是换成常遇春(其实有时候常遇春最该绑),那这出戏就演不下去了——这愣头青肯定会跳起脚来大叫:不是你叫我抢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