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農行西安長安區支行楊峰讀《樑家河》感懷——習總書記從樑家河走來

驕陽似火的五月,我閱讀了單位為黨建活動室配備的新書《梁家河》,覺得好,又特意給自己買了一本細細品讀。人到中年,旅途勞頓,只能擠時間讀書。晚上,燈下,床沿邊,我邊讀書、邊記筆記、邊寫心得。一次在擁擠的公交車上搖搖晃晃地看《梁家河》,身邊的小姑娘看到後起身讓座:“老大爺,你咋這麼愛讀書?”我微笑著點頭感謝,心裡默默作答:“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共產黨人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要小看梁家河,這可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梁家河,陝西延安市東北方60餘公里之外,陝北高原山嶺腳下的一個小村莊,習近平總書記稱之為他的第二故鄉,從昔日名不見經傳的窮鄉僻壤,發展到今日聞名遐邇的旅遊聖地,皆緣於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梁家河》一書,追憶了40多年前青少年習近平在陝北農村插隊當農民那段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講述了習近平與魂牽夢縈的鄉親們往來的感人故事;展示了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梁家河為縮影的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變化。

捧著這本書,我感到了它的厚重與價值;品讀這本書,我品到了它的苦澀與歡樂;思考這本書,我獲得了遐想與啟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經歷,尤其是他青少年時代“繫好人生第一粒釦子”的歷程,浸透著奮鬥的汗水。拿到這本書,我一口氣翻閱了好幾遍,其中一些令我格外在意的數字,可幫你解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兩個”書箱子。習近平插隊時,可謂“孔夫子搬家”,從京城帶去兩個沉重的大書箱。他人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那時候,山坡放羊時,勞動休息時,田埂間,油燈下,人們常能看到他讀書的身影。他博覽群書,炕沿上、鋪蓋上、枕頭邊全是書,住的窯洞就像是知識的寶庫。他讀書達到痴迷的程度,古今中外,哲學、軍事、政治、經濟、歷史、詩詞、文學作品等方面的書籍他都看,這為他日後治國理政、著書演講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提供了寬闊的思維空間。

過“五關”。在漫無邊際的光禿禿的陝北黃土高原上,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風刺骨,人們吃不飽穿不暖,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插隊知青們和當地老百姓一樣,過著艱苦生活。面對理想與現實、城市與鄉村、繁華與貧困的距大差距,知青們要接受“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的考驗。當年瘦弱的習近平被跳蚤咬的皰又紅又大,再加上撓破的血和感染的膿滲出,看上去很嚇人;不單糧食不夠吃,只能吃粗糧和酸菜,連做飯用的燒柴都無處可尋;肩膀被擔子磨得血肉模糊,挑糞、擔麥上山下山走好幾裡山路;飲水困難,洗澡沒條件,上廁所不習慣,等等。初來乍到的城裡娃在農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許多困難。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在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下,如果沒有長期觀念,沒有克服困難的驚人的勇氣和毅力,習近平一待就是七年是不可想象的。這千難萬難他不但挺了過來,而且還把這段經歷視為珍寶,偉人對於磨難的思考耐人尋味。他說“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註定了我人生過後的軌跡,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在農村插隊,他觸摸到了一個真實的鄉土中國,脫胎換骨式的成長經歷使他思想得到了昇華。他懂農民,理解農民,知道人民需要什麼,最期盼什麼。習總書記說“現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觀念,基本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讀《梁家河》,從習近平總書記身上能夠學到許多高尚的品格和優良作風。

一是學習他親民愛民的人格修養。平易近人的習近平待人隨和,親和力強,和老百姓心貼著心,無論走到哪裡,職位多高,身上總留著泥土味,保持著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陝西是根,延安是魂”,說自己“是個農民”。他慷慨助人,仗義疏財,在身處困難的時候,仍能做到對乞食老漢“解衣推食”。離開梁家河後,多次看望鄉親們,再窮的人,也瞧得起,聽說鄉親們生活有困難,他感到揪心,想辦法幫忙解決。看到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他舒心地笑了。他說:“當年離開梁家河時,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他的人格和胸懷令人感佩。

二是學習他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在當年陝北貧瘠的土地上,知青習近平不斷思考“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終沒有被困難所嚇倒,立下了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奮發向上,積極作為。同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從最初的啥都不會,到後來學會了種玉米、割麥子、打壩、挑糞、擀麵條、蒸糰子、醃酸菜樣樣都行,煉就了“挑上一百多斤麥子走幾里山路長時間不換肩”的毅力。他“幹活不惜力”,被認為“有知識,點子多”,是個“吃苦耐勞的好後生”。“我15歲來到黃土地時,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他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他在困境中崛起的勵志故事,值得人們學習頌揚。

三是學習他為民辦實事的公僕精神。“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習近平說“人來到世上,就要為人類辦好事”。他是一個愛學習、愛思考、知行合一的人,心裡總是裝著老百姓,有一股闖勁,凡是對老百姓有益處的事,他總是想辦法,克服困難、最終把事辦成。在梁家河當村支書的日子裡,他帶領群眾排除千難萬阻,辦沼氣、建淤地壩、修路、打井、辦鐵業社、代銷店、裁縫鋪、磨坊、辦農民夜校、進行“廁所革命”……使原來一到青黃不接時、全村出動去乞討的貧困村莊,變得紅紅火火、一片生機,實現了他“今後如果有機會,要從政,要為民辦實事”的夙願,以實際行動回報了容納他養育他的父老鄉親們。

四是學習他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對習近平而言,讀書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不斷成長,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過程。他求知若渴,以“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的信條激勵自己刻苦學習,有個針縫時間都要讀書,甚至不惜跑30多里路借書學習。他讀書有借鑑,有批判,活學活用,“腹有詩書氣自華”,學以致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習總書記說“現在條件這麼好,大家更要把學習、把自身本領搞好”。

五是學習他“一碗水端平”的工作方法。習近平團結人,尊重人,辦事公道,“一碗水端平”,群眾基礎好,大家願意和他交往,聽他的話。他辦實事,巧幹事,求真務實,雷厲風行,“馬上就辦”,辦成事,做行動上的巨人。我們要在習總書記的帶領下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為人民謀幸福,為世界謀大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時代圓夢路上的中國人,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沐浴著燦爛的陽光,人們講習近平的故事,總會談到梁家河的經歷;講梁家河的故事,總會談到習近平的經歷。今日的梁家河,已不是昔日貧窮偏僻的代名詞,而是一個致富村。山綠了,水清了,天藍了,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

如果有機會,我真想去梁家溝走一走,看一看。走在柏油鋪成的寬闊的村道上,看今朝整潔的農家小院,看灰瓦蓋頂的平房,品農家特色的菜餚……看昔日的知青院、知青林,看淤地壩、沼氣池,聽人們講知青的故事……憶苦思甜,感知時代的變遷,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洗滌心靈,提高修養,牢記使命,砥礪前行。(楊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