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韓國是怎麼從日本手裡奪走液晶顯示市場的?

韓國是怎麼從日本手裡奪走液晶顯示市場的?

前兩天我們說到,液晶技術是美國人先搞起來的,不過他們是直奔研製液晶電視機而去。這個目標雖然很偉大,方向也對,但這是萬里長征啊,如果沿途沒有補給,隊伍是要活活餓死的,所以美國人只好中途放棄。

而日本人呢,用電子錶、計算器這樣的小玩意掙到的錢,可以給液晶的研究不斷提供龐大資金。最終,到了1990年代中期,日本的液晶生產如日中天,佔據了全世界95%的市場份額。

但世界變化很快,沒過多少年,日本人就風光不再。到今天,只能用一潰千里來形容日本的液晶產業了。

2016年,郭臺銘的鴻海集團收購了日本的夏普,這是個標誌性事件。現在,日本繼續生產液晶面板的,只剩下兩家企業了。目前世界的液晶產業,是中韓兩國對抗賽,日本基本算出局了。

中國液晶產業的崛起,我們作為重點後面再講。今天,我們先講講韓國人是怎樣把日本人擊潰的。理解這個過程,可以加深我們對於現代工業尤其是電子產業的理解。

1983年,日本的精工公司推出了2英寸的彩色液晶顯示屏。這個尺寸太小,不但不能用於電視機,其他方面的用途也不大。液晶要想大規模應用,需要尺寸變大,所以日本企業興建的第一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尺寸在8、9英寸左右,也就是iPad那麼大。

1992年,IBM公司推出了後來鼎鼎大名的ThinkPad筆記本電腦系列,它的第一個產品700C,採用10.4英寸的彩色液晶顯示屏。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屏是液晶的第一個“殺手級應用”,市場一下子被引爆了。夏普、NEC、富士通等等日本企業紛紛響應市場需求,開建了第二代液晶生產線,生產筆記本顯示屏。

我們要先說一下,液晶屏幕的代際劃分,主要就是切割出來的液晶面板大小。液晶產業各家企業之間的競爭,簡單理解就是爭相建設更高世代、可生產更大尺寸面板的生產線。

液晶產業按代際劃分的特點,造成了獨特的“液晶週期”。

當某一種尺寸的液晶面板進入市場以後,滿足了某方面——比如筆記本電腦顯示屏——的需要。企業利潤會猛增,其他企業看到此景,就紛紛投資生產這種尺寸的液晶面板。於是產品很快供過於求,價格大跌,各家企業的利潤都驟減,甚至陷入虧損。

雖然大家都陷入虧損,但面板價格的下跌,讓液晶顯示的應用範圍迅速擴大,更多的用戶開始使用平板顯示。這又導致產能不足,價格上漲,然後企業再次投資擴大生產。然後又供過於求,價格猛跌,又陷入虧損……

看上去,這個過程和一般商品的供需變化沒什麼區別,其實不然。液晶產業的特殊性在於,液晶顯示有一個在社會中越來越廣泛應用的過程。

如果液晶面板很貴,就只能滿足那些高端應用,比如戰鬥機駕駛艙或者高端筆記本電腦,一般人根本不會考慮。但如果液晶面板大幅度降價,許多原本並不存在的需求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冒出來。比如我們普通個人用戶,也把桌上的顯像管顯示器換成液晶顯示器,這件事其實就發生在前些年。

問題在於,這種產量越大、企業利潤越高的過程,不是直線的,而是跳躍式的。每一次跳躍就是一個液晶週期,企業必須先屈腿——承受週期中的虧損,並堅持投資興建新一代生產線,然後才能跳起來——迎來更大的產量和利潤。

曾經幾乎壟斷世界市場的日本液晶生產企業,就是因為沒能充分理解這種特殊規律,沒有及時轉變競爭方式,才給了韓國企業異軍突起的機會。

1993-1994年,液晶生產進入了第一個週期——價格下跌,利潤大減。日本企業因為虧損,削減產量,於是一批液晶行業的日本工程師就失業了。

韓國的三星集團就抓住這個機會,在日本開設研發機構,招攬這些失業工程師,開始籌備液晶生產。到1995年,三星、LG兩家企業分別建成了自己的液晶生產線。

韓國企業進入液晶產業以後,“反週期投資”成了他們的大殺器。1994年以後,液晶產業度過了低谷期,但到了1995-1996年,又進入週期的低谷。面對鉅額虧損,韓國企業不但不像日本企業那樣削減產量,維持價格,反而堅持大舉投資,擴張產能。

要知道,液晶產業的投資額可是天文數字的,按人民幣計算,動輒就要幾十、上百億。韓國企業正是憑藉這種前所未有的,兇猛的進攻性投資戰略,打敗了日本企業。

對韓國企業瘋狂的投資戰略,日本人剛開始很不以為然。一家日本大企業的高管曾經諷刺韓國企業,投資的5代生產線肯定是一出海就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日本人覺得他們現有的第3代、4代生產線,都已經供大於求,這時候難道不應該削減產量保住價格嗎?韓國人反而投資生產更大尺寸的面板,簡直不可理喻。

但是,韓國人正是通過大舉投產5代生產線,徹底打敗了日本企業。5代生產線以前的液晶面板,可以滿足14寸筆記本顯示屏的需要。生產更大尺寸的筆記本顯示屏,看上去確實沒多大必要,日本人甚至認為5代生產線就是液晶工業的物理極限。

但液晶領域“生產創造需求”的規律,這時發揮了作用。

5代生產線可以切割出最大26英寸的面板,確實沒人會用那麼大屏幕的筆記本電腦。但5代生產線的面板,讓消費者把原來的桌面顯像管顯示器,換成了液晶顯示器。同時,人們憧憬多年的平板電視也開始生產——雖然這時平板電視的尺寸還不大,但是以前根本不存在的市場被激發了。

2001年,三星、LG兩家公司咬牙投資了5代生產線。投產以後,韓國企業就徹底趕超了夏普等日本企業。三星、LG兩家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分別是世界第一和第二。被韓國人一舉超越的日本企業這時才如夢方醒,夏普不得不放棄原有的保守態度,越過5代生產線,直接投產尺寸更大的6代生產線。

但日本人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進入21世紀以後,不但韓國企業異軍突起,中國臺灣的液晶生產也開始高速成長,兩面夾擊之下,日本企業節節敗退。

當初日本人後來居上,打敗美國人佔據液晶市場,靠的就是小處入手,保持盈利,然後持續投入技術研發,促成產業最終成熟。但也正是這種過分求穩的“小格局”,讓日本企業後來不敢像韓國企業那樣“瘋狂”投資。

所以,韓國人打敗日本,靠的不是技術超越,而是全新的投資戰略。

時代變了,玩兒法也變了,日本人這次沒跟上時代,因為他們犯了戰略錯誤。

其實,造成日本人失敗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咱們明天接著說。

(羅輯思維)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