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不赔款,血战到底会如何?

投资顾问王欣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对赌国运的一战,战争的胜败决定了50年东亚历史的走向。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这场战争,清朝战败了,向日本赔款23000万两白银,向日本割让台湾。

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日本借助这笔巨额赔款,迅速发展了自己的现代化军事工业,正式成为亚洲强国。成功的控制了朝鲜半岛,为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清政府因为战败,需要赔付大量的白银,增加了政府和人民的负担。整个国家都很难发展现代化工业,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倒退。

同时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和无能,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掠夺和对殖民地的占领,彻底把中国推向了更深重的黑暗之中。



清政府是一个落后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把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防范汉人夺权和稳固自己统治上去了。

清政府没有建立起一套与国际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系统,因此在指挥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终导致亚洲排名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朝的军事系统缺乏自己有效的情报系统,既做不到知己,也做不到知彼,因此导致清政府一败再败。

前边说了,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对赌国运的一战。因此日本投入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导致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物资短缺,甚至爆发了很多的农民起义。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日本人也打不下去了。日本政府希望尽快的结束战争,推动中国赔款,来安抚国内的紧张局势。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期间,中了枪伤,拖延了谈判的时间。日本天皇就如坐针毡,紧张的不得了,就是担心拿不到大量赔款,稳定不了国内的紧张局势。

如果清政府坚持和日本人打下去,就像1904年日俄战争时候的俄国一样,清政府完全可以把日本消灭。

1904年日俄海战争时,俄国战败。沙俄皇帝拒绝赔款,并且声称,实在不行就接着打下去,最后日本也没有什么办法,就只有接受了。因为当时日本饿死了很多人,根本也打不下去了。


如果甲午战争,清政府继续打下去,日本军队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中国继续打下去,他们将会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和后勤保障问题。如果退回国内,动荡的社会局势会更加严重,可能会导致日本政府倒台。

如果清朝政府趁机向日本发动进攻,日本国家可能就灭亡了,什么天皇也就不存在了。

在大多数的战争中,更长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和对峙。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胜,谁心理脆弱,先认输谁就败了。

只可惜当时的清政府太怂了,没有勇气和日本人继续打下去,争夺东亚的霸主地位。


新知传习阁


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不赔款,血战到底只会输的更惨,日寇进入中国的时间会更早!

要知道甲午海战是完败,甚至很多舰队没等出海作战,就被击溃。所以一味的责怪李鸿章、丁汝昌指挥不力,与迂腐无能的翁同龢等所谓清流无异。翁同龢在当时的状况下,不了解世界政治、军事和科技发展情况,试图通过之乎者也来解决数千年来的大变局还有情可原。在甲午海战过去12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觉得中国海军在当时可以战胜日本,就是科学盲+政治盲+军事盲+历史盲等超级大文盲!

甲午海战作为中日历史作战的转折点,此前中日大战基本都是中国获胜,即使忽必烈远征日本未果,也是在日本近海作战。而甲午海战则是在中国近海作战,此战后日本一跃成为列强之一。而回过头来看历史,最关键的因素是日本的洋务运动——明治维新,要比中国成功的多。特别是是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能够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和皇室的经费来发展军事,甚至效仿英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反观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甚至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用来过寿,甚至在后来还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

在这样不同的统治者的领导下,政治方面满清已经先输一局。而军事方面,虽然满清购买了亚洲最大吨位的军舰,号称亚洲第一舰队。但是由于主官都不懂军事,尤其是海战,因而缺少鱼雷等装备,快速舰艇也缺乏,导致作战机动灵活性极差,作战刚一开始就被日本占了先机,加上弹药不足、甚至有假的炮弹,最后彻底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而昏庸的满清统治者及其走狗,大多都是愚昧无知,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势崛起,最高统治者慈禧及其代表的满清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根本不管普通民众的死活。而其大多数类似翁同龢一样的走狗,还在试图通过所谓的道德来处理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西方科技,他们也是基本持排斥态度,甚至斥为“奇技淫巧”。这样的情况下,在甲午海战前,其实中日科技的差距已经很大了。

所以,甲午海战中国已经完败,败在政治、军事和科技各个方面。


地震博士


不请自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战与和二字所能说清的。

求和,是取死之道。

求和,慈禧已经走过这条路,历史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满清中央政府失去权威,地方更加离心,人民对满清彻底失望;

巨额赔款压力巨大,民不聊生,而且养肥了日本能够日后卷土重来;

日本崛起,成为为英国在东亚抗衡俄国的重要力量,英日同盟建立。英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不值得继续支持中国,转而支持日本。

战,在北京城下与日本决战,必败无疑。

在北京城下与日本决战,只能是李鸿章在朝鲜、东北、山东失败的继续。当时,日本已经从东北、山东两路入侵,两路到北京都只有六七百公里。按当时东北八旗兵和山东北洋军的战斗力,日军前进速度不会比行军慢多少,用不了一个月就可以会师北京城下。

同样,这么短的时间,不足以让满清政府在北京集结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北京决战必败无疑。

只能打持久战,拖垮日本。

不和日本进行正面决战,把战争时间拉长,把战争范围加大,拖垮日本。

首先,高层要统一思想,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慈禧和光绪必须思想一致,不能再有什么帝党、后党之争,可以提前把光绪软禁起来。以光绪名义下罪己诏,也是对日决战宣言。要明确的告诉天下:

“中日之间是一场国战,哪怕满人全部战死,在日本退出中国土地之前也绝不求和。无论王公大臣、地方督抚还是普通百姓,有敢提出求和的,以国贼处之。”

“中国是汉人的国家,也是满人的国家,所有满人,要成为国战先锋敢死之士,抽调各地满人驻军向西北集结,在各地满城优先招募满人青壮从军。”(这个是象征性的,为了将来一旦失败,全族退往蒙古和新疆。)

任命李鸿章或张之洞为总司令,李鸿章可以放出话来:打败日本之后就自杀以雪北洋战败之耻。

慈禧也可以表态:打败日本之后就彻底还政给光绪,或者实行君主立宪。

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好多事情会好办得多。借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争取民心,争取士大夫阶层支持;

其次,迁都西安,摆出一副宁死不降的架势。

放弃辽东,放弃直隶,放弃山东,首都迁到西安,甚至做好迁都到武汉、成都的准备。竖起决战大旗,让各地督抚集结兵力、输送粮饷军械。

挑选有战斗意志的将领和有战斗力的小股部队进入沦陷区打游击,集中所有资源在这些小股部队上。其余的大部队就是存在部队,样子货,但十万二十万大军驻扎在某个险要位置,日本要继续进攻也要好好考虑考虑。

像袁世凯这样的人,给他千八百精兵,备齐粮饷弹药,让他在朝鲜搅个天翻地覆,老袁有这个胆量;

(袁世凯剧照)

第三,坚壁清野,不让日本在中国获得补给。

所有东西都尽量拿走,拿不走的物资、粮食、田地、村庄、城市、矿山,全部烧掉、拆掉,水井投毒,不给鬼子留下一粒粮食。

尽量迁移拟放弃地区的人民,正好借机向西北、内蒙地区移民,这绝不是坏事儿。部分可以就近迁移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宣布不设防,用难民潮给列强施加压力。

而日本如果占领城市,就要承担人口压力,为本来就濒临崩溃的后勤补给雪上加霜。如果放弃城市,日本就无法实现就地补给,随着进军路线的延长,同样增加后勤压力。

这个过程中国百姓死亡数百万都有可能,还是逃到山区或者西北更好一些。而且当时满清的组织能力、下层官僚的行动力都极差,时间也不够,只能是尽力而为;

第四,和地方势力进行利益交换。

单靠大义和名分是无法让各地督抚完全服从的,因此,必须进行利益交换。

甲午战争前后,各地尤其是江南的地方势力已经颇为强大,但张之洞等人对清朝还是忠诚的。至少在不触及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会维持一个表面的忠诚。

中央对地方的要求就是粮饷、军械、新兵一律解往西北,各地保持地方稳定。允许各地仿洪杨之乱先例收取厘金,允许各地自行委任官吏,允许各地自行招募训练新军,允许各地采购或自行生产西洋军械。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用地方自主权增加,来换取一段时间内地方对满清政府的全力支持。如有可能,在福建和台湾防御抵抗日军入侵,消耗日本国力;

(张之洞)

第五,和其他列强进行利益交换。

首先考虑的是英国,强调中国必胜,日本不足以对抗俄国。至少争取更多时间,延缓英国压迫中国求和的时间,尽量阻止英国为日本发行战争债券;

其次是德国,提前几年把青岛划给德国当租界,并把山东利益许给德国,条件是禁止日军利用山东半岛对日军进行运输和补给。(想利用德国直接对抗日本不可行,能够限制日本就足够了);

第三是美国、法国等列强,可以把环渤海一带由各国共管,向各国借款,目的是让各国出面调停或者给日本施加压力;

最后是俄国。为了取悦英国,就不能和俄国妥协,如有必要对俄宣战。

以上所有考虑,前提是日本是在透支国力打这场战争,已经濒临崩溃。

日本打甲午,是把所有家当都押上了,还在英国发行了1亿日元的战争债券,占日本甲午军费支出的一半左右。网上有文章竟然得出结论说日本不缺钱、靠钱就能砸死满清,不可信;

日本海军在消灭北洋水师后损失也很大,虽然掌握制海权,但做不到对中国漫长的海岸线进行完全封锁,而且挂着列强旗帜的船只日本无法进行限制;

日本陆军已经几乎把所有常备军队二十万都派到了中国,仅这些士兵和海军,就消耗了日本全部海上运输能力。这些日军占领北京不难,想要全面占领华北、辽宁、山西陕西,并维持漫长的补给线,再加一倍都不一定够;

如果进入持久战,日军的后勤补给大多需要通过海运从日本国内运来。之前已经调集了日本所有大型民用船只来保证运输能力,日本正常的国际贸易大受影响。而战争规模扩大,国内总动员招募军队减少劳动力,会进一步恶化日本国内经济形势。

必须承认,甲午时期的日本政府组织能力、资源调动能力、军队战斗力远远超过满清。但一旦进入长期持久战争,中国的国力远在日本之上,虽然组织能力不足,却正好适应这种细水长流的战争方式。而日本如果不能在战争过程获得足够的收益,将不可能维持长时间的国力透支。

(明治维新的日本)

总之,一旦进入持久战,就和二战时期情况相似。满清和民国差不多,当时的日本还不如二战时期的日本。甚至还没进入持久战,日本的有识之士如伊藤博文就应该意识到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胜了,中国可能不用付出太多的代价。

满清有了领导全国人民取得国战胜利的伟大荣誉,进可重新振作恢复中央权威,退可主动要求君主立宪还政于民。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谁都没法把“驱逐鞑虏”的口号喊出来,可能到今天,我们的脑袋后面还留着辫子呢。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甲午战争后,如果中国不赔款,坚持血战,有可能会灭国。

因为甲午时期,清军屡遭列强打击,士气低落,谈洋色变,基本不具有能够一战的战斗力。而那个时候国内的思想革新还没有开始,民智未开,百姓普遍还处在麻木状态。

清军的装备也远远无法跟日本比,有一个武器倒是普遍,就是烟枪遍地。当时无论是军队、人民的抵抗意志,还是装备,或者最高领导层的决心都无法跟民国比。



对国民的发动能力、抵抗宣传等都远远无法跟民国时期的国共两党相提并论。而那个时候的日本却是如日中天,不久后发动的日俄战争,还击败了沙俄帝国。


而当时的朝廷,暮气沉沉,一个老学究翁同和作为帝师主导着朝政,李鸿章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朝中那帮王爷就会提笼架鸟、抽烟狎妓、安享太平,整个朝廷,都没有战争意志。

最高领袖慈禧太后,耍阴弄险、玩弄权术还可以,对外完全不懂捭阖纵横,全凭一时意气,跟过家家似的,如何跟当时团结如铁板、日本天皇为买战舰控制进食来比?


即使不亡国,也有可能激起民变,推翻满清。所以慈禧曾经说“量我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那意思就是割地赔款、被列国强奸都无所谓,只有能保住她爱新觉罗的所谓江山。


谢金澎


清朝在甲午海战失败后,1895年4月签订了《马关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把台湾都赔出去了,走过那段历史到现今再回头去看,大家应该看得很清楚,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大势已去,大厦将倾,谈何血战到底。



看看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知道了,《北京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瑗珲条约》,这些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清朝强大,第一个条约都不会开签,可见清朝政府的无能。


经过了太平天国,抗击八国联军,震压义和团和甲午海战,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清朝的国运已经倒霉透顶,所有的硬气都被震碎了,没有了向心力,国力一落千丈,硬朗不起来了,哪有什么底气去血拼。

从流过去的历史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野心,八国联军侵占清朝的时候,日本也参加了糟蹋中国,瓜分中国的行列,尝到了甜头,养肥了一头野心狼,从清朝的赔款中,壮大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当时马关条约谈判的原因,应该是日本许诺为清朝出气,去教训当时的沙俄,前提是台湾和朝鲜的主权应该交给日本,并且允许其在苏州、杭州、重庆等地通商建厂,这是要吞并中国的征兆。

清朝慈禧被打的东藏西躲,吃过无数次败仗,为了保全清朝,只好出此下策委曲求全了,签订马关条约之后,不久就发生了日俄战争,打败俄国之后,日本的野心更是膨胀起来了,台湾和朝鲜就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如此一步一步的充分地显示其狼子野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恨清政府的十分无能。

清朝在甲午海战后,像一盘散沙信心全无 ,在累战累败的情况下,哪里还硬朗得起来,如果有一个坚强的政府,上下一条心,有血战到底的勇气,就算军力不如日本,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量他小日本也登不了岸,只可惜人心涣散,被数次的惨败给打懵了,慈禧却把准备战争的筹款拿去修了颐和园。

多一份关注你没有失去什么 ,反而增加了知识,长了见识,何乐而不为,欢迎你关注我。多谢了!!


大王叫我来站岗


最后还是输,好比大明与满清,体量大而无用,内部四分五裂,给外寇以可乘之机。

甲午战争,几乎就是李鸿章一人与日军较量。

1895年3月,日本陆军集结了重兵在山海关,一旦日清和谈失败,随时大举入侵,准备一举拿下华北直隶甚至北京一带。

为了备战,日本在财政濒临崩溃的情况下,举国上下筹措钱款、通过增发债券和向国外借款、民间捐助等手段,准备了最后的筹码。不管打的下来打不下来,打完直隶战役,日本也就再无钱打仗了。


清廷如迎战,很大概率还是输,搞不好就得向西跑到洛阳或者西安等陪都,因为也只有向西可去。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回乱之后,大清国能直接掌控的地盘也就东北、华北、陕西、河南一带了,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成了汉臣汉军军头的势力范围,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清廷只能玩弄一些平衡术来制衡而不是控制地方。

甲午战争打到这里,山东辽东沿海都丢了,东北被封住了,再丢掉直隶北京等地,清廷能控制的地盘还能有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恐怕就要被各地督抚给架空了,这必然是慈禧和满清大员们不愿意看到的,宁可早日求和谈判,不管赔多少钱,至少清王朝能保住基本盘。


如果清军以背水一战的勇气打呢?可惜,就是打不过日本鬼子,这还真没办法。

李鸿章以一人之力对付日军,北洋水师等老底赔个底朝天,山东、辽宁等地官员各种拖后腿、放暗箭、阻拦后勤援助。

而朝廷里揣摩圣意比较灵光的“清流”之臣则各种参奏李鸿章,最终李鸿章的淮军精锐在甲午战争中尽亡,实乃可叹。

在非常需要举国一致齐心对外的当口,清廷的心思还想着怎么压制汉臣,即使李鸿章再怎么表现忠君爱国,满清对不断做大的汉臣势力依旧难以信任,当然最终也被汉臣给抛弃了。


其实当时日本的情况也已经非常危险,如果清军齐心协力和日军死磕,即使胜不了但也能拖得下去耗得起,至少能大大延缓日军的进军步伐,拉长这个战争周期,大清国如果再搞些个坚壁清野啥的,那日本就真的要完了,日本在国内国际把能借的钱都借上了,把能调动的资源都调动了,就等着清政府的赔款来补血,一旦战事拉长,日本那脆弱的岛国经济将迅速崩溃,而虎视眈眈的沙俄和英国势力就会大举介入,同时在明治维新运动中受损的旧藩国旧武士阶层也会揭竿而起,到时候,日本就彻底大乱。

李鸿章知道这些情况,他也知道日本人在赌,所以他的战略是“拖”,但是清廷从上到下骂他畏战无能,在那些昏聩的大臣眼中,日本依然是那个东海边上的蛮夷小国,英国人我们打不过,这个蛮夷小国总能收拾一下的,不然我天朝的脸面何在?

没办法,李鸿章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屡战屡败,割地赔款。


云中史记


如果血战到底,日清两个政权都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先看清朝,

如果继续和日本血战下去,本来就贫穷的北方地区就会面临经济到军事奔溃的境地。如果北方崩溃了清朝也就失去了威慑全国的力量,当时南方各省已经不怎么听慈禧的了。如果你是慈禧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停战,至于赔款,全国一起分担,强行把其他地区绑到清廷这辆破车上。这就是所谓的保大清不保中国!

同样,八国联军进北京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为什么慈禧不打了?为什么慈禧不往南方跑?搞清楚了南方各省的态度,就不难理解了。

再看日本,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有三分之一的采购来自国外,再加上日本资源贫乏,战争导致了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已经影响到很多行业的发展。

另外,日本人在战前虽然叫嚣打败清朝,其实他们是没有底气的,比如开战前日本天皇还很犹豫。历史上对中国的崇拜,也让民间存在着很强的恐中情绪。直到战场上的胜利不断传来,才让民众开始为战争欢呼雀跃,并且“帝国万岁”成为流行语。

所以,甲午战争是日本的立国之战,如果胜利,说明维新变法的道路是可行的,全国上下的努力是值得的,天皇才会被民众继续支持。假如战争持续,必将拖垮日本经济,进而唤起民众对中国的恐惧。那么日本最终会在战争中自我崩溃,从而继续萎靡下去。

这种萎靡对中国未来是有好处的:首先在未来半个世纪我们会少一个邪恶的侵略者;其次,英国会和中国结盟对抗其他西方势力;最后,二战会继续以欧战的形式存在,而中国趁西方大乱的时候趁机发展,会提前进入发达时代!

所以,从清廷的角度来说,不能再打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说应该打下去。


历史风暴


其实在李鸿章已经起身去马关谈判时,国内已经有很多这种声音,包括当时的几名重量级的封疆大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反对谈和,坚持要与日本人战斗。

再从日本这边来看,当时的甲午战争已经是举全国之力,再打下去也是难以为继,至于占领中国,就更是不可能的事了。

想想看,到1937年日本已经精心准备了40年,也没能拿下中国,在1894年时,就更是不可能了。

但是,以当时的形势,日本完全有能力一鼓作气攻占北京,进驻紫禁城。

对于慈禧来说,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大清要被日本灭亡了。

250年前的1644年,满清人以异族身份入关,以攻占北京为标志,正式成为中原的统治者。

1895年,如果慈禧拒不与日谈和,那么,日本人也将如当年的满清一样进入北京,慈禧统治的合法性将不复存在。

这也就是为什么慈禧不惜割地赔款,也要与日求和的原因。

因为如果她这样做了,至少,她还可以继续是中国的统治者。

而日本,也就紧紧抓住慈禧的这个心理,一边派兵紧逼北京,一边紧逼李鸿章签约。


当然,就算当时大清拒绝赔款,日本占了北京。它也不可能像满清一样能够统治中国。

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远不是明末的中国,独立、自主、民族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日本人最终将会被赶出中国。

大清早亡一日,中国的共和便会早到一日。


风谈天下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这真是个沉重的话题!有时候,我会想,咱们怎么就干不过日本呢?对于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为什么会输,有太多种说法,也可以说是很多种解释,有埋怨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造园子的,有指责海军炮弹掺沙子的,有批评陆军不战而逃的,等等,不一而足。



题主的意思是埋怨我们投降太快,没能迁都再战了?如果跟日本人干到底,就他们那点国力想打赢几乎是不可能的,四十多年后的二战他们都打不赢,别说当时了是吧!



那我可以告诉你,你根本没弄清我们为什么输掉了这场战争。简单总结成一句话,士有偷生之念,将无决死之心。当时的人太顾及自身了,没有危亡意识,而当时的社会没能把国人和国家结合在一起,才会出现如此的溃败,如此的投降。



你让士兵奋勇拼杀,请问,他们死了能有多少抚恤?你让军队誓死奋战,请问国家赢了,他们能得到什么?如果投降,国家认输,他们又能失去什么呢?这才是比什么武器后勤更重要的大事!打赢了,是当官的,满清贵族享乐,跟老百姓没多大关系,打输了,国家也亡不了,割地,割不到士兵家里,赔款,说句实话,国家这钱就是不赔,也是让贪官污吏,满清贵族花了,有几个钱能落到老百姓,士兵手里?



你们也许还记得抗战中血战台儿庄,为了守住庄子,当局用卡车运来十万现大洋,现场发,但士兵没有一个人要,都把钱扔了,然后舍身赴死!场面感人啊,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了危亡意识,我们不能当亡国奴!所以日本赢不了那场战争。武器,战术什么的真是弱爆了,首先要拥有决战的思想!



甲午这场仗,从慈禧到李鸿章,从北洋到淮军,从北方到南方,其实大家看的都很清楚,再厉害的武器也挡不住国家的腐败,人心的涣散!所以求和声起,众人鼓掌,无不拍手称快,试问,我们怎么血战到底,由谁去血战到底呢?当时,无人为此舍命,国事艰辛如此,国人首当自责啊!


史书上冬眠的蛇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影响巨大的,也是深渊的,日本因为这一仗开始发展起来了,可以看到当时从装备上来说清政府和日本是不相上下的,但是甲午战争之后日军得到了大量的资金赔偿,开始加速发展,而且更是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日本的野心更加膨胀起来了,在这之后谁都知道日本想吞并中国了。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呢,影响更大,当时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花了清政府大量的资金建立起来的,甲午一战数十年的洋务运动的成果就没了,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当时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快速的发展起来了,这个时候日本和中国冲突就开始显现出来了,首先就是台湾和朝鲜的问题,日本在入侵台湾的时候得到了反抗。后来日本就开始对朝鲜下手。李鸿章一开始是不支持和日本开战的,因为他知道和日本开战必败,主张放弃朝鲜,毕竟朝鲜只是附属国,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土,放弃朝鲜来换取时间。当时慈禧已经还政于光绪了,光绪就是一心要打,当然这背后就是他所谓的老师在鼓舞了。

李鸿章为什么不主张和日本打呢,装杯上来说清政府确实不怕日本,但是就在军队素质上,人心上当时清政府被甩了几条街都不止。当时清政府已经丧失人心了,没有人会支持他。也就是一个清政府和一个完整的日本国在对抗。再就是清政府内部腐败不堪,贪腐横行。炮弹都没有怎么打,只能用舰去撞人家了。更关键的是士气,日本可谓是士气高涨,日本人从小受军国主义的影响,他们觉得战死了也是值得的。但是清军呢,经过了数十年列强的蹂躏的,就算是一只绵羊站在那里,估计他们都没有士气打了。士气涣散。战败也是必然的。

如果清政府一定要和日本坚持打下去的话,别的国家肯定会出面干涉,日本也只能被迫停战,当时谁也不会想看到中国这么一个大蛋糕让日本人独自享用的。但是清政府可能就要亡了,迫于日本的压力,可能很多国家也会扶持一些新的代言人,比如就是当时在朝鲜打的很不错的袁世凯会提早上台。那时候可能中国就会出现好几个政府同时存在的情况。

那么接下来中国就会更乱,因为当时来说中国还没有一个人可以站出来领导中国人,可能就真的要四分五裂了。即使一群狼,没有领头的那也是一群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