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會如何?

投資顧問王欣




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對賭國運的一戰,戰爭的勝敗決定了50年東亞歷史的走向。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就是這場戰爭,清朝戰敗了,向日本賠款23000萬兩白銀,向日本割讓臺灣。

雙方的力量此消彼長。日本藉助這筆鉅額賠款,迅速發展了自己的現代化軍事工業,正式成為亞洲強國。成功的控制了朝鮮半島,為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清政府因為戰敗,需要賠付大量的白銀,增加了政府和人民的負擔。整個國家都很難發展現代化工業,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倒退。

同時西方列強看到了清政府的軟弱和無能,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的掠奪和對殖民地的佔領,徹底把中國推向了更深重的黑暗之中。



清政府是一個落後的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把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防範漢人奪權和穩固自己統治上去了。

清政府沒有建立起一套與國際社會相適應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系統,因此在指揮上出現了很多問題,最終導致亞洲排名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清朝的軍事系統缺乏自己有效的情報系統,既做不到知己,也做不到知彼,因此導致清政府一敗再敗。

前邊說了,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對賭國運的一戰。因此日本投入了大量的政治經濟軍事資源,導致國內出現了嚴重的物資短缺,甚至爆發了很多的農民起義。

也就是說,這場戰爭日本人也打不下去了。日本政府希望儘快的結束戰爭,推動中國賠款,來安撫國內的緊張局勢。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期間,中了槍傷,拖延了談判的時間。日本天皇就如坐針氈,緊張的不得了,就是擔心拿不到大量賠款,穩定不了國內的緊張局勢。

如果清政府堅持和日本人打下去,就像1904年日俄戰爭時候的俄國一樣,清政府完全可以把日本消滅。

1904年日俄海戰爭時,俄國戰敗。沙俄皇帝拒絕賠款,並且聲稱,實在不行就接著打下去,最後日本也沒有什麼辦法,就只有接受了。因為當時日本餓死了很多人,根本也打不下去了。


如果甲午戰爭,清政府繼續打下去,日本軍隊將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在中國繼續打下去,他們將會面臨嚴重的物資短缺和後勤保障問題。如果退回國內,動盪的社會局勢會更加嚴重,可能會導致日本政府倒臺。

如果清朝政府趁機向日本發動進攻,日本國家可能就滅亡了,什麼天皇也就不存在了。

在大多數的戰爭中,更長的不是進攻,而是防守和對峙。誰堅持到最後誰就勝,誰心理脆弱,先認輸誰就敗了。

只可惜當時的清政府太慫了,沒有勇氣和日本人繼續打下去,爭奪東亞的霸主地位。


新知傳習閣


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只會輸的更慘,日寇進入中國的時間會更早!

要知道甲午海戰是完敗,甚至很多艦隊沒等出海作戰,就被擊潰。所以一味的責怪李鴻章、丁汝昌指揮不力,與迂腐無能的翁同龢等所謂清流無異。翁同龢在當時的狀況下,不瞭解世界政治、軍事和科技發展情況,試圖通過之乎者也來解決數千年來的大變局還有情可原。在甲午海戰過去12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覺得中國海軍在當時可以戰勝日本,就是科學盲+政治盲+軍事盲+歷史盲等超級大文盲!

甲午海戰作為中日曆史作戰的轉折點,此前中日大戰基本都是中國獲勝,即使忽必烈遠征日本未果,也是在日本近海作戰。而甲午海戰則是在中國近海作戰,此戰後日本一躍成為列強之一。而回過頭來看歷史,最關鍵的因素是日本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要比中國成功的多。特別是是最高統治者——明治天皇能夠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和皇室的經費來發展軍事,甚至效仿英國推行君主立憲制;反觀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甚至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用來過壽,甚至在後來還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

在這樣不同的統治者的領導下,政治方面滿清已經先輸一局。而軍事方面,雖然滿清購買了亞洲最大噸位的軍艦,號稱亞洲第一艦隊。但是由於主官都不懂軍事,尤其是海戰,因而缺少魚雷等裝備,快速艦艇也缺乏,導致作戰機動靈活性極差,作戰剛一開始就被日本佔了先機,加上彈藥不足、甚至有假的炮彈,最後徹底失敗也就不奇怪了!

而昏庸的滿清統治者及其走狗,大多都是愚昧無知,面對西方列強的強勢崛起,最高統治者慈禧及其代表的滿清貴族為了維護其統治根本不管普通民眾的死活。而其大多數類似翁同龢一樣的走狗,還在試圖通過所謂的道德來處理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西方科技,他們也是基本持排斥態度,甚至斥為“奇技淫巧”。這樣的情況下,在甲午海戰前,其實中日科技的差距已經很大了。

所以,甲午海戰中國已經完敗,敗在政治、軍事和科技各個方面。


地震博士


不請自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簡單的戰與和二字所能說清的。

求和,是取死之道。

求和,慈禧已經走過這條路,歷史證明是完全錯誤的。

滿清中央政府失去權威,地方更加離心,人民對滿清徹底失望;

鉅額賠款壓力巨大,民不聊生,而且養肥了日本能夠日後捲土重來;

日本崛起,成為為英國在東亞抗衡俄國的重要力量,英日同盟建立。英國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認為不值得繼續支持中國,轉而支持日本。

戰,在北京城下與日本決戰,必敗無疑。

在北京城下與日本決戰,只能是李鴻章在朝鮮、東北、山東失敗的繼續。當時,日本已經從東北、山東兩路入侵,兩路到北京都只有六七百公里。按當時東北八旗兵和山東北洋軍的戰鬥力,日軍前進速度不會比行軍慢多少,用不了一個月就可以會師北京城下。

同樣,這麼短的時間,不足以讓滿清政府在北京集結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北京決戰必敗無疑。

只能打持久戰,拖垮日本。

不和日本進行正面決戰,把戰爭時間拉長,把戰爭範圍加大,拖垮日本。

首先,高層要統一思想,佔據道德的制高點。

慈禧和光緒必須思想一致,不能再有什麼帝黨、後黨之爭,可以提前把光緒軟禁起來。以光緒名義下罪己詔,也是對日決戰宣言。要明確的告訴天下:

“中日之間是一場國戰,哪怕滿人全部戰死,在日本退出中國土地之前也絕不求和。無論王公大臣、地方督撫還是普通百姓,有敢提出求和的,以國賊處之。”

“中國是漢人的國家,也是滿人的國家,所有滿人,要成為國戰先鋒敢死之士,抽調各地滿人駐軍向西北集結,在各地滿城優先招募滿人青壯從軍。”(這個是象徵性的,為了將來一旦失敗,全族退往蒙古和新疆。)

任命李鴻章或張之洞為總司令,李鴻章可以放出話來:打敗日本之後就自殺以雪北洋戰敗之恥。

慈禧也可以表態:打敗日本之後就徹底還政給光緒,或者實行君主立憲。

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好多事情會好辦得多。借列強對中國的壓迫,爭取民心,爭取士大夫階層支持;

其次,遷都西安,擺出一副寧死不降的架勢。

放棄遼東,放棄直隸,放棄山東,首都遷到西安,甚至做好遷都到武漢、成都的準備。豎起決戰大旗,讓各地督撫集結兵力、輸送糧餉軍械。

挑選有戰鬥意志的將領和有戰鬥力的小股部隊進入淪陷區打游擊,集中所有資源在這些小股部隊上。其餘的大部隊就是存在部隊,樣子貨,但十萬二十萬大軍駐紮在某個險要位置,日本要繼續進攻也要好好考慮考慮。

像袁世凱這樣的人,給他千八百精兵,備齊糧餉彈藥,讓他在朝鮮攪個天翻地覆,老袁有這個膽量;

(袁世凱劇照)

第三,堅壁清野,不讓日本在中國獲得補給。

所有東西都儘量拿走,拿不走的物資、糧食、田地、村莊、城市、礦山,全部燒掉、拆掉,水井投毒,不給鬼子留下一粒糧食。

儘量遷移擬放棄地區的人民,正好藉機向西北、內蒙地區移民,這絕不是壞事兒。部分可以就近遷移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宣佈不設防,用難民潮給列強施加壓力。

而日本如果佔領城市,就要承擔人口壓力,為本來就瀕臨崩潰的後勤補給雪上加霜。如果放棄城市,日本就無法實現就地補給,隨著進軍路線的延長,同樣增加後勤壓力。

這個過程中國百姓死亡數百萬都有可能,還是逃到山區或者西北更好一些。而且當時滿清的組織能力、下層官僚的行動力都極差,時間也不夠,只能是盡力而為;

第四,和地方勢力進行利益交換。

單靠大義和名分是無法讓各地督撫完全服從的,因此,必須進行利益交換。

甲午戰爭前後,各地尤其是江南的地方勢力已經頗為強大,但張之洞等人對清朝還是忠誠的。至少在不觸及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會維持一個表面的忠誠。

中央對地方的要求就是糧餉、軍械、新兵一律解往西北,各地保持地方穩定。允許各地仿洪楊之亂先例收取厘金,允許各地自行委任官吏,允許各地自行招募訓練新軍,允許各地採購或自行生產西洋軍械。

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用地方自主權增加,來換取一段時間內地方對滿清政府的全力支持。如有可能,在福建和臺灣防禦抵抗日軍入侵,消耗日本國力;

(張之洞)

第五,和其他列強進行利益交換。

首先考慮的是英國,強調中國必勝,日本不足以對抗俄國。至少爭取更多時間,延緩英國壓迫中國求和的時間,儘量阻止英國為日本發行戰爭債券;

其次是德國,提前幾年把青島劃給德國當租界,並把山東利益許給德國,條件是禁止日軍利用山東半島對日軍進行運輸和補給。(想利用德國直接對抗日本不可行,能夠限制日本就足夠了);

第三是美國、法國等列強,可以把環渤海一帶由各國共管,向各國借款,目的是讓各國出面調停或者給日本施加壓力;

最後是俄國。為了取悅英國,就不能和俄國妥協,如有必要對俄宣戰。

以上所有考慮,前提是日本是在透支國力打這場戰爭,已經瀕臨崩潰。

日本打甲午,是把所有家當都押上了,還在英國發行了1億日元的戰爭債券,佔日本甲午軍費支出的一半左右。網上有文章竟然得出結論說日本不缺錢、靠錢就能砸死滿清,不可信;

日本海軍在消滅北洋水師後損失也很大,雖然掌握制海權,但做不到對中國漫長的海岸線進行完全封鎖,而且掛著列強旗幟的船隻日本無法進行限制;

日本陸軍已經幾乎把所有常備軍隊二十萬都派到了中國,僅這些士兵和海軍,就消耗了日本全部海上運輸能力。這些日軍佔領北京不難,想要全面佔領華北、遼寧、山西陝西,並維持漫長的補給線,再加一倍都不一定夠;

如果進入持久戰,日軍的後勤補給大多需要通過海運從日本國內運來。之前已經調集了日本所有大型民用船隻來保證運輸能力,日本正常的國際貿易大受影響。而戰爭規模擴大,國內總動員招募軍隊減少勞動力,會進一步惡化日本國內經濟形勢。

必須承認,甲午時期的日本政府組織能力、資源調動能力、軍隊戰鬥力遠遠超過滿清。但一旦進入長期持久戰爭,中國的國力遠在日本之上,雖然組織能力不足,卻正好適應這種細水長流的戰爭方式。而日本如果不能在戰爭過程獲得足夠的收益,將不可能維持長時間的國力透支。

(明治維新的日本)

總之,一旦進入持久戰,就和二戰時期情況相似。滿清和民國差不多,當時的日本還不如二戰時期的日本。甚至還沒進入持久戰,日本的有識之士如伊藤博文就應該意識到這場戰爭已經無法取勝了,中國可能不用付出太多的代價。

滿清有了領導全國人民取得國戰勝利的偉大榮譽,進可重新振作恢復中央權威,退可主動要求君主立憲還政於民。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誰都沒法把“驅逐韃虜”的口號喊出來,可能到今天,我們的腦袋後面還留著辮子呢。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甲午戰爭後,如果中國不賠款,堅持血戰,有可能會滅國。

因為甲午時期,清軍屢遭列強打擊,士氣低落,談洋色變,基本不具有能夠一戰的戰鬥力。而那個時候國內的思想革新還沒有開始,民智未開,百姓普遍還處在麻木狀態。

清軍的裝備也遠遠無法跟日本比,有一個武器倒是普遍,就是煙槍遍地。當時無論是軍隊、人民的抵抗意志,還是裝備,或者最高領導層的決心都無法跟民國比。



對國民的發動能力、抵抗宣傳等都遠遠無法跟民國時期的國共兩黨相提並論。而那個時候的日本卻是如日中天,不久後發動的日俄戰爭,還擊敗了沙俄帝國。


而當時的朝廷,暮氣沉沉,一個老學究翁同和作為帝師主導著朝政,李鴻章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朝中那幫王爺就會提籠架鳥、抽菸狎妓、安享太平,整個朝廷,都沒有戰爭意志。

最高領袖慈禧太后,耍陰弄險、玩弄權術還可以,對外完全不懂捭闔縱橫,全憑一時意氣,跟過家家似的,如何跟當時團結如鐵板、日本天皇為買戰艦控制進食來比?


即使不亡國,也有可能激起民變,推翻滿清。所以慈禧曾經說“量我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那意思就是割地賠款、被列國強姦都無所謂,只有能保住她愛新覺羅的所謂江山。


謝金澎


清朝在甲午海戰失敗後,1895年4月簽訂了《馬關條約》,又是割地又是賠款,把臺灣都賠出去了,走過那段歷史到現今再回頭去看,大家應該看得很清楚,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大勢已去,大廈將傾,談何血戰到底。



看看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就知道了,《北京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辛丑條約》,《瑗琿條約》,這些不平等的條約,使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如果清朝強大,第一個條約都不會開籤,可見清朝政府的無能。


經過了太平天國,抗擊八國聯軍,震壓義和團和甲午海戰,可謂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清朝的國運已經倒黴透頂,所有的硬氣都被震碎了,沒有了向心力,國力一落千丈,硬朗不起來了,哪有什麼底氣去血拼。

從流過去的歷史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野心,八國聯軍侵佔清朝的時候,日本也參加了糟蹋中國,瓜分中國的行列,嚐到了甜頭,養肥了一頭野心狼,從清朝的賠款中,壯大了日本的軍事實力,當時馬關條約談判的原因,應該是日本許諾為清朝出氣,去教訓當時的沙俄,前提是臺灣和朝鮮的主權應該交給日本,並且允許其在蘇州、杭州、重慶等地通商建廠,這是要吞併中國的徵兆。

清朝慈禧被打的東藏西躲,吃過無數次敗仗,為了保全清朝,只好出此下策委曲求全了,簽訂馬關條約之後,不久就發生了日俄戰爭,打敗俄國之後,日本的野心更是膨脹起來了,臺灣和朝鮮就成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如此一步一步的充分地顯示其狼子野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恨清政府的十分無能。

清朝在甲午海戰後,像一盤散沙信心全無 ,在累戰累敗的情況下,哪裡還硬朗得起來,如果有一個堅強的政府,上下一條心,有血戰到底的勇氣,就算軍力不如日本,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量他小日本也登不了岸,只可惜人心渙散,被數次的慘敗給打懵了,慈禧卻把準備戰爭的籌款拿去修了頤和園。

多一份關注你沒有失去什麼 ,反而增加了知識,長了見識,何樂而不為,歡迎你關注我。多謝了!!


大王叫我來站崗


最後還是輸,好比大明與滿清,體量大而無用,內部四分五裂,給外寇以可乘之機。

甲午戰爭,幾乎就是李鴻章一人與日軍較量。

1895年3月,日本陸軍集結了重兵在山海關,一旦日清和談失敗,隨時大舉入侵,準備一舉拿下華北直隸甚至北京一帶。

為了備戰,日本在財政瀕臨崩潰的情況下,舉國上下籌措錢款、通過增發債券和向國外借款、民間捐助等手段,準備了最後的籌碼。不管打的下來打不下來,打完直隸戰役,日本也就再無錢打仗了。


清廷如迎戰,很大概率還是輸,搞不好就得向西跑到洛陽或者西安等陪都,因為也只有向西可去。經過太平天國、捻軍、回亂之後,大清國能直接掌控的地盤也就東北、華北、陝西、河南一帶了,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成了漢臣漢軍軍頭的勢力範圍,沒有以前那麼聽話了,清廷只能玩弄一些平衡術來制衡而不是控制地方。

甲午戰爭打到這裡,山東遼東沿海都丟了,東北被封住了,再丟掉直隸北京等地,清廷能控制的地盤還能有多少?在這種情況下,清廷恐怕就要被各地督撫給架空了,這必然是慈禧和滿清大員們不願意看到的,寧可早日求和談判,不管賠多少錢,至少清王朝能保住基本盤。


如果清軍以背水一戰的勇氣打呢?可惜,就是打不過日本鬼子,這還真沒辦法。

李鴻章以一人之力對付日軍,北洋水師等老底賠個底朝天,山東、遼寧等地官員各種拖後腿、放暗箭、阻攔後勤援助。

而朝廷裡揣摩聖意比較靈光的“清流”之臣則各種參奏李鴻章,最終李鴻章的淮軍精銳在甲午戰爭中盡亡,實乃可嘆。

在非常需要舉國一致齊心對外的當口,清廷的心思還想著怎麼壓制漢臣,即使李鴻章再怎麼表現忠君愛國,滿清對不斷做大的漢臣勢力依舊難以信任,當然最終也被漢臣給拋棄了。


其實當時日本的情況也已經非常危險,如果清軍齊心協力和日軍死磕,即使勝不了但也能拖得下去耗得起,至少能大大延緩日軍的進軍步伐,拉長這個戰爭週期,大清國如果再搞些個堅壁清野啥的,那日本就真的要完了,日本在國內國際把能借的錢都借上了,把能調動的資源都調動了,就等著清政府的賠款來補血,一旦戰事拉長,日本那脆弱的島國經濟將迅速崩潰,而虎視眈眈的沙俄和英國勢力就會大舉介入,同時在明治維新運動中受損的舊藩國舊武士階層也會揭竿而起,到時候,日本就徹底大亂。

李鴻章知道這些情況,他也知道日本人在賭,所以他的戰略是“拖”,但是清廷從上到下罵他畏戰無能,在那些昏聵的大臣眼中,日本依然是那個東海邊上的蠻夷小國,英國人我們打不過,這個蠻夷小國總能收拾一下的,不然我天朝的臉面何在?

沒辦法,李鴻章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屢戰屢敗,割地賠款。


雲中史記


如果血戰到底,日清兩個政權都會面臨滅亡的危險。

先看清朝,

如果繼續和日本血戰下去,本來就貧窮的北方地區就會面臨經濟到軍事奔潰的境地。如果北方崩潰了清朝也就失去了威懾全國的力量,當時南方各省已經不怎麼聽慈禧的了。如果你是慈禧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即停戰,至於賠款,全國一起分擔,強行把其他地區綁到清廷這輛破車上。這就是所謂的保大清不保中國!

同樣,八國聯軍進北京也是這麼一個道理,為什麼慈禧不打了?為什麼慈禧不往南方跑?搞清楚了南方各省的態度,就不難理解了。

再看日本,甲午戰爭期間日本政府有三分之一的採購來自國外,再加上日本資源貧乏,戰爭導致了國內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升,已經影響到很多行業的發展。

另外,日本人在戰前雖然叫囂打敗清朝,其實他們是沒有底氣的,比如開戰前日本天皇還很猶豫。歷史上對中國的崇拜,也讓民間存在著很強的恐中情緒。直到戰場上的勝利不斷傳來,才讓民眾開始為戰爭歡呼雀躍,並且“帝國萬歲”成為流行語。

所以,甲午戰爭是日本的立國之戰,如果勝利,說明維新變法的道路是可行的,全國上下的努力是值得的,天皇才會被民眾繼續支持。假如戰爭持續,必將拖垮日本經濟,進而喚起民眾對中國的恐懼。那麼日本最終會在戰爭中自我崩潰,從而繼續萎靡下去。

這種萎靡對中國未來是有好處的:首先在未來半個世紀我們會少一個邪惡的侵略者;其次,英國會和中國結盟對抗其他西方勢力;最後,二戰會繼續以歐戰的形式存在,而中國趁西方大亂的時候趁機發展,會提前進入發達時代!

所以,從清廷的角度來說,不能再打了,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說應該打下去。


歷史風暴


其實在李鴻章已經起身去馬關談判時,國內已經有很多這種聲音,包括當時的幾名重量級的封疆大臣,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都反對談和,堅持要與日本人戰鬥。

再從日本這邊來看,當時的甲午戰爭已經是舉全國之力,再打下去也是難以為繼,至於佔領中國,就更是不可能的事了。

想想看,到1937年日本已經精心準備了40年,也沒能拿下中國,在1894年時,就更是不可能了。

但是,以當時的形勢,日本完全有能力一鼓作氣攻佔北京,進駐紫禁城。

對於慈禧來說,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因為這就意味著大清要被日本滅亡了。

250年前的1644年,滿清人以異族身份入關,以攻佔北京為標誌,正式成為中原的統治者。

1895年,如果慈禧拒不與日談和,那麼,日本人也將如當年的滿清一樣進入北京,慈禧統治的合法性將不復存在。

這也就是為什麼慈禧不惜割地賠款,也要與日求和的原因。

因為如果她這樣做了,至少,她還可以繼續是中國的統治者。

而日本,也就緊緊抓住慈禧的這個心理,一邊派兵緊逼北京,一邊緊逼李鴻章簽約。


當然,就算當時大清拒絕賠款,日本佔了北京。它也不可能像滿清一樣能夠統治中國。

因為當時的中國已經遠不是明末的中國,獨立、自主、民族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日本人最終將會被趕出中國。

大清早亡一日,中國的共和便會早到一日。


風談天下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這真是個沉重的話題!有時候,我會想,咱們怎麼就幹不過日本呢?對於甲午中日戰爭,我們為什麼會輸,有太多種說法,也可以說是很多種解釋,有埋怨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造園子的,有指責海軍炮彈摻沙子的,有批評陸軍不戰而逃的,等等,不一而足。



題主的意思是埋怨我們投降太快,沒能遷都再戰了?如果跟日本人幹到底,就他們那點國力想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四十多年後的二戰他們都打不贏,別說當時了是吧!



那我可以告訴你,你根本沒弄清我們為什麼輸掉了這場戰爭。簡單總結成一句話,士有偷生之念,將無決死之心。當時的人太顧及自身了,沒有危亡意識,而當時的社會沒能把國人和國家結合在一起,才會出現如此的潰敗,如此的投降。



你讓士兵奮勇拼殺,請問,他們死了能有多少撫卹?你讓軍隊誓死奮戰,請問國家贏了,他們能得到什麼?如果投降,國家認輸,他們又能失去什麼呢?這才是比什麼武器後勤更重要的大事!打贏了,是當官的,滿清貴族享樂,跟老百姓沒多大關係,打輸了,國家也亡不了,割地,割不到士兵家裡,賠款,說句實話,國家這錢就是不賠,也是讓貪官汙吏,滿清貴族花了,有幾個錢能落到老百姓,士兵手裡?



你們也許還記得抗戰中血戰臺兒莊,為了守住莊子,當局用卡車運來十萬現大洋,現場發,但士兵沒有一個人要,都把錢扔了,然後捨身赴死!場面感人啊,為什麼?因為我們有了危亡意識,我們不能當亡國奴!所以日本贏不了那場戰爭。武器,戰術什麼的真是弱爆了,首先要擁有決戰的思想!



甲午這場仗,從慈禧到李鴻章,從北洋到淮軍,從北方到南方,其實大家看的都很清楚,再厲害的武器也擋不住國家的腐敗,人心的渙散!所以求和聲起,眾人鼓掌,無不拍手稱快,試問,我們怎麼血戰到底,由誰去血戰到底呢?當時,無人為此捨命,國事艱辛如此,國人首當自責啊!


史書上冬眠的蛇


甲午戰爭對於中日兩國來說都是影響巨大的,也是深淵的,日本因為這一仗開始發展起來了,可以看到當時從裝備上來說清政府和日本是不相上下的,但是甲午戰爭之後日軍得到了大量的資金賠償,開始加速發展,而且更是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日本的野心更加膨脹起來了,在這之後誰都知道日本想吞併中國了。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呢,影響更大,當時北洋艦隊號稱亞洲第一,花了清政府大量的資金建立起來的,甲午一戰數十年的洋務運動的成果就沒了,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當時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快速的發展起來了,這個時候日本和中國衝突就開始顯現出來了,首先就是臺灣和朝鮮的問題,日本在入侵臺灣的時候得到了反抗。後來日本就開始對朝鮮下手。李鴻章一開始是不支持和日本開戰的,因為他知道和日本開戰必敗,主張放棄朝鮮,畢竟朝鮮只是附屬國,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領土,放棄朝鮮來換取時間。當時慈禧已經還政於光緒了,光緒就是一心要打,當然這背後就是他所謂的老師在鼓舞了。

李鴻章為什麼不主張和日本打呢,裝杯上來說清政府確實不怕日本,但是就在軍隊素質上,人心上當時清政府被甩了幾條街都不止。當時清政府已經喪失人心了,沒有人會支持他。也就是一個清政府和一個完整的日本國在對抗。再就是清政府內部腐敗不堪,貪腐橫行。炮彈都沒有怎麼打,只能用艦去撞人家了。更關鍵的是士氣,日本可謂是士氣高漲,日本人從小受軍國主義的影響,他們覺得戰死了也是值得的。但是清軍呢,經過了數十年列強的蹂躪的,就算是一隻綿羊站在那裡,估計他們都沒有士氣打了。士氣渙散。戰敗也是必然的。

如果清政府一定要和日本堅持打下去的話,別的國家肯定會出面干涉,日本也只能被迫停戰,當時誰也不會想看到中國這麼一個大蛋糕讓日本人獨自享用的。但是清政府可能就要亡了,迫於日本的壓力,可能很多國家也會扶持一些新的代言人,比如就是當時在朝鮮打的很不錯的袁世凱會提早上臺。那時候可能中國就會出現好幾個政府同時存在的情況。

那麼接下來中國就會更亂,因為當時來說中國還沒有一個人可以站出來領導中國人,可能就真的要四分五裂了。即使一群狼,沒有領頭的那也是一群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