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谁见幽人独往来?这篇和枸杞无关,是写苏轼的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们理解一首诗词,首先要通读几遍,了解其大意。然后才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环境,进行进一步赏析。

下面,我们逐字逐句来欣赏一下这首词。

缺月挂疏桐。

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诗词中写月的诗句太多,我们随手举几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怀远,不自李白始,自古就有。谢庄《月赋》就说: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什么意思呢?美人远去,音讯全无。但是,即使远隔千里,我们也能找到彼此沟通的媒介——明月。只要月亮在,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它就代表我的心啊。

当然,现在的各种联系方式已经很多了,微信、QQ、电子邮件、VR技术等等,已经把一个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但是,即使联系那么方便,还有一些人,不用去联系,深深映在我们的心里。另外还有一些人,即使天天见,你都不愿意和他多说半句。为什么呢?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样看来,还是古代好。古代通讯不方便的时候,诞生了多少思念,多少眷恋,多少望月怀远,多少春江花月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天上月圆,人间月半,自是凄苦意境。如果天上的月亮是一半呢?如果那冷月如钩呢?心情自然就更加不同。在这句词里,月是“缺月”,请注意,不是半月,不是月如钩,而是“缺月”,词人眼中,那月是残缺不全的,自有清冷之感在里面了。

疏桐,疏朗的梧桐,落了大部分叶子的梧桐树。这是另外一个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抢镜的植物。梧桐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庭院树木,叶子宽大,春芽懵懂,夏日浓荫蔽日。秋风起北雁南飞之时,它的叶子开始“啪嗒啪嗒”落下,这个时候,屋瓦清冷,寂寞的夜里,那叶子打在屋瓦上的声音久久轰鸣。作为落叶乔木,梧桐树最大的特点是春发秋凋,在古人的眼里,这是四时更替、岁月荣枯的明显标志。

一轮残缺的月亮挂在落了大部分叶子的梧桐树上,就是写现在这个季节的景色。白天热的要死,晚上开始秋凉侵袭,需要裹紧被窝了。

漏断人初静。

大家知道,漏是古代用来计时用的,吧嗒吧嗒的水声滴下来,表明时辰到了什么时候。漏断是怎么回事?更漏残,漏里面的水都已经快干了,都断了那水声了,表明夜已经很深的意思。词人此时夜不能寐,走出屋子来到院子,看到的是月光如霜,如同水藻一样铺洒在地上,梧桐叶还时不时落下来几片,声音砸在地上,听得清清楚楚。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的凄清的大雁呢?秋风紧的时候,正是北雁南飞之时。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一只缥缈飞过、若有若无的孤鸿,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都是孤独无依的灵魂,都是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的恨憾!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问天问地,天人合一,是古人崇尚的境界,这一句,苏轼后来的思想已经得到显现。

下阕,通过几个动词写鸿雁的孤高清洁。惊起却回头,为什么回头?李清照写小姑娘见到陌生男子的情形:何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想跑开,却倚靠在门边,回头望去,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的意思。这里的孤鸿为什么要回头?因为下一句,有恨无人省。恨在何处?黑夜中的这只孤雁,不知受了什么惊吓骤然飞起,它“嘎嘎”地惊叫着,又怀着无限幽恨回顾。可是,没有人去抚慰它凌乱的毛羽,也没有人分担它对未知的恐惧。这种一步三回头的期待,这种徘徊、孤寂,这一切一切,只有词人感同身受。

人在孤独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心情。望望四周,都是人,车水马龙,却没有一个朋友。想说一些话,翻遍了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来倾诉。大家都那么忙,都忙得那么辛苦,谁有时间会倾听你的心声呢?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栖息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人似鸿,鸿似人,似鸿非鸿,似人非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难言的苦闷之情,使诗人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寂寞中反省自己,他渐渐回归于清纯与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48岁,这是他贬居黄州的第四个年头。苏轼在1082年,也就是前一年,写下了足以辉耀整个中国文坛的作品: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应该写于1082年的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伟大,在于他的功底和认知水平:随手那么一写,就写出来让当世和后世惊叹的作品,他自己浑然不觉,后人却在认真膜拜着他的伟大。

黄州的生活是清苦的,此时苏轼的思想有何转变呢?“乌台诗案”前,苏轼基本是比较单纯的儒家人格,早年的他是“锐于报国”的,他有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乌台诗案”后,留贬黄州,使他的思想和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并认为“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答李端叔书》),可见,他是经过了深刻地反省后,心灵得到了一种升华,探索到了人生真谛,能在逆境中求得旷达与从容。

就像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就像毛主席的湖南山洞生活,苏轼这个时候达到了一种真正的成熟,他成熟于50岁左右的时候,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一种“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悲悯。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关于这首词,有一个故事,不知真假,我个人感觉是假的,但是宁愿相信是真的。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前面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不到50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是的,我宁愿相信,那个明媚如画的女子,那个在窗外听我吟诵的佳人,那个美丽的故事依然存在着。

窗外的你,听到了吗?

谁见幽人独往来?这篇和枸杞无关,是写苏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