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誰見幽人獨往來?這篇和枸杞無關,是寫蘇軾的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我們理解一首詩詞,首先要通讀幾遍,瞭解其大意。然後才是知人論世,瞭解作者生平和寫作環境,進行進一步賞析。

下面,我們逐字逐句來欣賞一下這首詞。

缺月掛疏桐。

月,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古代詩詞中寫月的詩句太多,我們隨手舉幾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望月懷遠,不自李白始,自古就有。謝莊《月賦》就說: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什麼意思呢?美人遠去,音訊全無。但是,即使遠隔千里,我們也能找到彼此溝通的媒介——明月。只要月亮在,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它就代表我的心啊。

當然,現在的各種聯繫方式已經很多了,微信、QQ、電子郵件、VR技術等等,已經把一個偌大的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莊。但是,即使聯繫那麼方便,還有一些人,不用去聯繫,深深映在我們的心裡。另外還有一些人,即使天天見,你都不願意和他多說半句。為什麼呢?話不投機半句多。

這樣看來,還是古代好。古代通訊不方便的時候,誕生了多少思念,多少眷戀,多少望月懷遠,多少春江花月夜!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天上月圓,人間月半,自是悽苦意境。如果天上的月亮是一半呢?如果那冷月如鉤呢?心情自然就更加不同。在這句詞裡,月是“缺月”,請注意,不是半月,不是月如鉤,而是“缺月”,詞人眼中,那月是殘缺不全的,自有清冷之感在裡面了。

疏桐,疏朗的梧桐,落了大部分葉子的梧桐樹。這是另外一個在古代漢語中經常搶鏡的植物。梧桐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庭院樹木,葉子寬大,春芽懵懂,夏日濃廕庇日。秋風起北雁南飛之時,它的葉子開始“啪嗒啪嗒”落下,這個時候,屋瓦清冷,寂寞的夜裡,那葉子打在屋瓦上的聲音久久轟鳴。作為落葉喬木,梧桐樹最大的特點是春發秋凋,在古人的眼裡,這是四時更替、歲月榮枯的明顯標誌。

一輪殘缺的月亮掛在落了大部分葉子的梧桐樹上,就是寫現在這個季節的景色。白天熱的要死,晚上開始秋涼侵襲,需要裹緊被窩了。

漏斷人初靜。

大家知道,漏是古代用來計時用的,吧嗒吧嗒的水聲滴下來,表明時辰到了什麼時候。漏斷是怎麼回事?更漏殘,漏裡面的水都已經快乾了,都斷了那水聲了,表明夜已經很深的意思。詞人此時夜不能寐,走出屋子來到院子,看到的是月光如霜,如同水藻一樣鋪灑在地上,梧桐葉還時不時落下來幾片,聲音砸在地上,聽得清清楚楚。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周圍是那麼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又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隻孤單飛過的悽清的大雁呢?秋風緊的時候,正是北雁南飛之時。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一隻縹緲飛過、若有若無的孤鴻,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都是孤獨無依的靈魂,都是想要飛卻怎麼樣也飛不高的恨憾!

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問天問地,天人合一,是古人崇尚的境界,這一句,蘇軾後來的思想已經得到顯現。

下闋,通過幾個動詞寫鴻雁的孤高清潔。驚起卻回頭,為什麼回頭?李清照寫小姑娘見到陌生男子的情形:何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想跑開,卻倚靠在門邊,回頭望去,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的意思。這裡的孤鴻為什麼要回頭?因為下一句,有恨無人省。恨在何處?黑夜中的這隻孤雁,不知受了什麼驚嚇驟然飛起,它“嘎嘎”地驚叫著,又懷著無限幽恨回顧。可是,沒有人去撫慰它凌亂的毛羽,也沒有人分擔它對未知的恐懼。這種一步三回頭的期待,這種徘徊、孤寂,這一切一切,只有詞人感同身受。

人在孤獨的時候,總會產生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心情。望望四周,都是人,車水馬龍,卻沒有一個朋友。想說一些話,翻遍了通訊錄,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來傾訴。大家都那麼忙,都忙得那麼辛苦,誰有時間會傾聽你的心聲呢?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呢?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棲息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

人似鴻,鴻似人,似鴻非鴻,似人非人,東坡又有詩云:“人似秋鴻來有信,去如春夢了無痕。”難言的苦悶之情,使詩人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尋找無言的山水,遠逝的古人,寂寞中反省自己,他漸漸迴歸於清純與空靈,習慣於淡泊和靜定。

這裡,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蘇軾48歲,這是他貶居黃州的第四個年頭。蘇軾在1082年,也就是前一年,寫下了足以輝耀整個中國文壇的作品: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應該寫於1082年的十二月或元豐六年(1083年)初。一位偉大的文學家的偉大,在於他的功底和認知水平:隨手那麼一寫,就寫出來讓當世和後世驚歎的作品,他自己渾然不覺,後人卻在認真膜拜著他的偉大。

黃州的生活是清苦的,此時蘇軾的思想有何轉變呢?“烏臺詩案”前,蘇軾基本是比較單純的儒家人格,早年的他是“銳於報國”的,他有著“致君堯舜”的理想,但現實卻難盡如人意:煩冗的宦務與頻繁的調動使他身不由己,“烏臺詩案”後,留貶黃州,使他的思想和生活態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並認為“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答李端叔書》),可見,他是經過了深刻地反省後,心靈得到了一種昇華,探索到了人生真諦,能在逆境中求得曠達與從容。

就像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就像毛主席的湖南山洞生活,蘇軾這個時候達到了一種真正的成熟,他成熟於50歲左右的時候,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了。餘秋雨《蘇東坡突圍》中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一種“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的悲憫。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關於這首詞,有一個故事,不知真假,我個人感覺是假的,但是寧願相信是真的。據《宋六十名家詞·東坡詞》載,此詞前面還有一序,講的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故事。摘錄如下:

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聞坡至,甚喜。每夜聞坡諷詠,則徘徊窗下,坡覺而推窗,則其女逾牆而去。坡從而物色之曰:“當呼王郎,與之子為姻。”未幾,而坡過海,女遂卒,葬於沙灘側。坡回惠,為賦此詞。

前半段寫的虛幻迷離,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頗有點遇仙的感覺。

蘇軾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詩時,總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當推窗尋找時,她卻已經翻牆而去。此情此景豈非正是蘇軾詞上闋所寫:“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由此說來,句中的幽人該是指那位神秘美麗的女子,上闋則是記錄此事了。

當時蘇軾不到50歲,張先七十還納妾,六十歲也不算什麼的。有人很憤慨他為什麼不納那個女子為妾,卻物色王郎之子與她為姻,最終使她鬱郁而亡。

這個女子好像是為蘇軾而存在,在蘇軾離開惠州後,女子就死去了,遺體埋葬在沙洲之畔。當蘇軾回到惠州,只見黃土一堆,箇中幽憤之情可想而知。於是,就賦了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見,此首詞的下闋是為了紀念那女子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是一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

是的,我寧願相信,那個明媚如畫的女子,那個在窗外聽我吟誦的佳人,那個美麗的故事依然存在著。

窗外的你,聽到了嗎?

誰見幽人獨往來?這篇和枸杞無關,是寫蘇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