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單身青年過兩億,你還為“脫單”苦惱嗎?

前幾天,一篇名叫《中國單身青年已達200000000,你做貢獻了嗎?》的網帖讓很多人大吃一驚。畢竟,2億已超過了俄羅斯和英國人口的總和。有人忙著支招,制定“搭訕攻略”、“愛情寶典”;有人則驚呼:中國人越來越不想結婚了?單身時代已經來臨?

這些斷言或許有點危言聳聽。至少從消息源看,這早已不是新聞。早在2015年,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億。第四次單身熱潮之類的說法更是熱傳多年。況且,2億單身人口,不等於2億不婚人口。結婚,該來的早晚會來,不必過於緊張。

有的說法則模稜兩可。比如,有人說“單身大潮與消費升級疊加會碰撞出新經濟”,從火鍋店為獨自用餐的消費者擺一隻玩具熊陪伴,到單身人士為外賣公司帶來大量訂單,從交友網站吸金無數,到一個人的旅行風靡全球,似乎顯示出“單身經濟”的巨大潛力。但也有專家認為,單身人士“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缺乏為家庭創造財富的持久動力。

其實,無論是單身時代,還是單身經濟,都還有討論餘地,但不容忽視的是,85後、90後作為2億單身青年的主力,平均結婚年齡比父母那一代晚了不少。據統計,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5.86歲,女性為23.89歲,比1990年分別提高了2.25歲和1.87歲。縱觀他們的生活軌跡,無論是忙於事業,還是不願將就;無論是因為居高不下的房價,還是面對變動不居的職業……都可能放慢他們結婚的腳步。甚至很多人認為:如果結婚導致生活質量下降,那麼幹嘛非要湊合呢。

如果說以前的“單身狗”容易受到“萬點傷害”,而現在,很多人在單身路上“自信前行”。一方面,單一的成長路線不復存在,生活選擇更加多元,單身也可以過得多彩,晚婚照樣能收穫甜蜜。而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對個人意願的篤信,對家庭分工的再認識,使“不著急”成為很多人的婚姻共識。反過來說,社會的包容性不斷提高,豆蔻年華一見鍾情、相守終老固然美好,愛情長跑坎坎坷坷、終成正果也值得稱讚,而“一人飲酒醉”當然也不再會令人尷尬。

事實上,婚姻的選擇不單是“結二家之好”,也彰顯著時代的脈搏。在上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宣告作廢,人們開始尋找自己的愛情。70年代,集體婚禮、“36條腿”、三大件透視著物質匱乏年代的浪漫。而進入21世紀,很多人開始重新審視婚姻的意義,單身、晚婚成為一種主動的選擇。所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婚姻觀,代際之間對於適婚年齡存在不同認知,這也難怪很多年輕人理解不了父母戀愛嫌早、結婚嫌晚的“神邏輯”。

其實,父母和社會無需過於著急,更沒必要“逼婚”。羅曼·羅蘭說“我們對愛情不必勉強,對婚姻則要負責”,只有認識到家庭的責任,才能更好地漫步婚姻殿堂。同時,獨身並不一定幼稚,學會獨處也是一種成長。不被流俗的見解左右而倉惶結婚,恰恰說明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社會流動擴展了交往的可能性,萬里之外也能找到真愛,要相信“在遼闊的生命裡,總會有一朵或幾朵祥雲為你繚繞”。

當然,我們也得承認,一個人生病臥床連開水都燒不了的痛苦,整天刷手機、“養娃不如養蛙”的寂寞,並非孤例。大齡剩男、剩女成為獨特群體,與親人分開居住的空巢青年日益增多,確實可能帶來不少社會問題。但對於個體而言,因為單身、空巢、北漂而怨天尤人,於事無補。因為歲數增長而開始將就,刷新擇偶標準的下限,於己無益。其實,“時間是最重要的貨幣”,趁年輕,變肥胖就多鍛鍊,本領弱就多實踐,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保持魅力。到那時驀然回首,那人或許正在燈火闌珊處。

這正是:單身青年逾兩億,把握節奏切莫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