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這件事情。有一部印度電影倒是演繹得比較有意思。它的名字叫做《起跑線》
這部電影可以是說諷刺了印度的教育現狀和弊端。
在印度,家長們也秉持著“教育改變命運”的想法,也想著通過學區房幫助孩子上理想學校。整部影片有笑有淚,有社會的不公,也有人性的光輝與虛偽。我們總喜歡嘲笑印度的髒亂差,但是印度電影敢於直麵人生痛苦與社會現實的勇氣,我們卻沒有。
《起跑線》直接道出了這個不太願意被人們承認的社會事實。甫一面世,就獲得了內地影迷的吹捧,在網上獲得超高的分數。
《起跑線》切入印度社會現實,好萊塢敘事模式,拋卻藝術價值,能夠獲得影迷的認可,其最大的優勢在於直面現實的勇氣和態度。
看完本片再對比目前國內的教育,你會發現實在是太相似了。都愛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個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的教育。
《起跑線》講述的就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男主拉吉是一個小老闆,他經營著一家服裝店。妻子米圖漂亮迷人,兩人有一個寶貝女兒皮雅。
妻子一心一意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進入全國排名前五的高等私立學校學習。
最開始拉吉是搖擺不定的,米圖用了這樣一段話說服了他——
在我們國家,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成為這個階級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好的學校讀書。
不過要進入好學校哪有那麼容易,首先學校只招住在附近的學生,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學區房”。所以最後他們乾脆舉家搬遷到了學區房。
多麼熟悉的詞!
搞定了學區房,接下來就得排隊報名了。天還沒亮,拉吉就去學校排隊,卻發現已經大排長龍了。
好不容易拿到招生報名表,卻發現這個學校還要進行面試。
面試對象包括家長和孩子。
為了能讓孩子順利進入學校就讀,他們開始以各種方式“裝飾”自己。形象上打扮得非常“光鮮亮麗”,只為看起來更像上層階級。但其實看起來更有“暴發戶”的感覺。
他們報了特定的培訓班,做了一切可能的努力,可最終還是因為一個可笑的原因沒能讓女兒入學。
那就是——
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如果孩子的父母沒受過良好教育,他們就不會過多關注他們孩子的教育。
回頭想想本文開頭家長曬簡歷競爭上崗的事,多辛辣的對比呀!
就因為父母不是“上流階層”,孩子就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這根本就是赤裸裸的階級分層啊。
後來嘗試過各種辦法都沒法入學,走投無人的兩人發現:
每所學校,除了固定的招生名額外,必須要留出25%的名額分配給貧困家庭。
所以他們便從之前的假裝“上流階層”到現在假裝成“貧困家庭”。
他們偽裝成窮人混進了貧民窟,卻發現這裡的日子苦不堪言,連喝水都成問題。
而這段學做窮人的戲成了全片笑點最密集的地方。因為無法融入貧窮生活,他們鬧出了不少笑話。當然搞笑的背後,也蘊含著深深的諷刺。
政府的那項硬性指標雖然給了窮人們一個機會,但這只是杯水車薪,畢竟這個國家的窮人實在太多了。對於窮人而言,雖然有25%的機會,但能不能被抽中完全取決於運氣。
最終皮雅能否順利入學?這就不多說了,給大家留個懸念。
這部電影以誇張搞笑的方式來描述了中低產階級上學難的問題。
上流階層要上學很容易,中產階級需要走各種後門,而窮人卻要付出很多努力都不一定能成功。
如果說,重視教育的理念和不惜一切為孩子求學的心情,讓中國觀眾覺得有共鳴的話,皮雅入學時,校方對父母的嚴苛考核,則讓中國觀眾覺得扎心了,因為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新氣象,孩子由於父母“不夠格”而無法進入好的學校,正逐步成了一種隱患。
其實說到底,教育失衡還是無法避免的現實問題。
名校對貧困生公開招生,看似公平的機會,實際上能真正改變他們命運的可能性並不大。
更可怕的是,如今教育還成為了一門生意。
名校的門檻取決於家長的家底,如果不能支付高昂學費,學校又如何從中受益?
喜劇的表象,悲劇的內核,看完電影中這樣殘忍的現實問題,相信很多國內的父母應該也會深受感觸吧。
閱讀更多 方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