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海洋災害之首風暴潮

我國是海洋大國,有1.8萬公里長的海岸線和1.6萬公里長的海島岸線,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嚴重的海洋災害,其中,風暴潮災害最為嚴重。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中,登陸和影響我國沿海的颱風頻率最高,我國沿海地區深受風暴潮之害。根據《2017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全年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3.98億元,風暴潮災害佔總直接經濟損失的87%,可謂海洋災害之首。

風暴潮是由颱風、溫帶氣旋、寒潮大風、氣壓驟變等原因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風暴潮能否成災,主要取決於風暴增水、岸邊海浪與天文潮的綜合作用,如果風暴潮恰逢天文潮高潮,又有狂風巨浪伴隨,往往會釀成巨大災難。

根據風暴的性質,風暴潮通常分為由颱風引起的颱風風暴潮和由溫帶氣旋引起的溫帶風暴潮兩大類。颱風風暴潮多見於夏秋季節。其特點是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凡是有颱風影響的海洋國家,沿海地區時有颱風風暴潮發生。溫帶風暴潮多發生在春秋季節,夏季也時有發生。其特點是增水過程比較平緩,增水高度低於颱風風暴潮,主要發生在中緯度沿海地區,以歐洲北海沿岸、美國東海岸以及我國北方海區沿岸為主。

風暴潮的空間範圍一般是由幾十公里至上千公里,時間尺度或週期約為1小時~100小時,介於地震海嘯和低頻天文潮波之間。但有時風暴潮影響區域隨大氣擾動因子的移動而移動,因而有時一次風暴潮過程可影響一兩千公里的海岸區域,影響時間多達數天。

我國從漢代起便有風暴潮災害的記錄。歷史文獻中將其稱為“海溢”“海侵”“海嘯”及“大海潮”等,把風暴潮災害稱為“潮災”。歷史上,僅20世紀我國沿海地區就發生過4次淹死萬人以上的颱風風暴潮災害分別是:1905年、1922年、1937年和1939年。據史料記載,1696年(康熙二十五年)長江口特大潮災,“漂沒海塘千丈,灶戶一萬八千戶,淹死者共十萬人。”1895年4月(光緒二十一年)發生在渤海灣的風暴潮造成“海防各營死者2000餘人”。1922年汕頭特大風暴潮使“平地水深丈餘,鄉村多被捲入海濤中,7萬餘人因此喪生。”

公眾如何防範風暴潮,減輕災害損失?首先要注意收看電視、收聽廣播和上網查詢,及時瞭解各級預報部門發佈的風暴潮預警報。其次,聽從各級政府應急部門的安排,需要轉移時,應保持冷靜,只攜帶必要藥品和少量重要物品。家中有老人、小孩等行動緩慢者,要儘早撤離。再次,轉移時要了解和掌握正確的疏散路線,儘量向最近的地勢較高的公共場所轉移。在轉移過程中,密切關注電臺、電視臺發佈的最新動態,注意有關部門給出的意見和特殊指導。需要注意的是,離家之前,要關閉所有設施的開關。如果時間允許,將家用電器放置在較高位置。

如果居住的地區將受到颱風等災害性天氣系統影響時,人們應儘量不參加室內外大型集會,不去危險區域的海上旅遊景點場所,不到海邊遊玩。海上作業人員應該迅速撤離上岸,漁民應採取加固海上漁業養殖設施和提前打撈養殖產品等措施,儘量減少經濟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