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不二法寶,看懂了,就賺了!

世界很奇妙,萬物之間相生相剋。道德經有云: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什麼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面也是這個事物自身價值的體現。沒有愚蠢就體現不出聰明,沒有陰險就體現不出善良,一天之內有黑夜和白天,一年之內也有春夏秋冬。

所以這個世上有所謂的好人,就有所謂的惡人。有良民,就有強盜!作為統治階層,自然希望良民大大的,強盜少少的,可是歷朝歷代,都不可能真正做到!

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不二法寶,看懂了,就賺了!

說春秋時期,晉景公年間,晉國遭遇饑荒,盜賊蜂起。盜賊多了,怎麼辦?首選方案肯定是抓盜賊!晉國執政官荀林父也是這麼想的,他找到一個抓盜賊的能手。

這個人叫做郗雍。此人有一項本事,善於察言觀色。他曾經在大街上走,忽然指著一個人說,那人是個盜賊,讓人拘捕審問,那人還果真就是盜賊!這項本事,簡直天生就是抓賊的!

荀林父問郗雍,你怎麼知道誰是盜賊呢?

郗雍:我觀察他眉宇之間,見到市井中的財物有貪婪的神色,見到市井中的人有慚愧之色,聽說我來了,面有恐懼之色,因此判斷他是盜賊!

郗雍負責治理盜賊期間,每天在大街上就能抓到幾十個盜賊,但奇怪的是,盜賊卻越來越多了!

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不二法寶,看懂了,就賺了!

有個叫羊舌職的大夫對荀林父說:您任命郗雍抓捕盜賊,盜賊未必能盡數抓完,但是郗雍本人死期快到了!

荀林父驚問:為什麼說郗雍死期將至?

羊舌職:諺語云,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著有殃!憑著郗雍一個人察言觀色的能力去抓捕盜賊,不可能把全國的盜賊全抓到,如果群盜合力對付郗雍,那郗雍一個人是防不勝防,早晚死於盜賊之手!

果不其然,三日之後,郗雍有事在郊外行走,突然冒出幾十個盜賊,合夥圍攻郗雍,把郗雍殺掉,割掉了郗雍的頭。荀林父也因此憂憤而死!

晉景公聽說此事,召楊舌職來問話。晉景公:你料定郗雍必死,算是料事如神,那你說,有什麼好辦法消除盜賊呢?

羊舌職:以智御智,如用石壓草,草必隙生;以暴制暴,如用石擊石,石必兩碎!故弭盜之方,在乎化其心術,使知廉恥,非以多獲為能也!君上如果能選擇朝中的善人,使他顯貴於眾人之上,那人民自然會人心向善,那些惡人也會慢慢的自我轉化,這樣一來,匪盜的禍患也就消除了!

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不二法寶,看懂了,就賺了!

晉景公聽從建議,任命大臣士會為上卿。士會這個人,是晉國的楷模。人們對他的評價是:言依於言,行依於義,和而不諂,廉而不驕,直而不亢,威而不猛。

士會執政後,廢除了原來的治盜制度,專心去做教化人民向善的工作。於是奸民都逃亡秦國,晉國的匪盜之患也就解除了。

這是一段很有深意的故事。

1、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什麼意思?一個人能夠看得見深淵下面的魚,能夠看穿隱藏在表面背後的真相,就會不祥,就會有災殃!這和我們的常識剛好相反,按理來講,擁有這種能力,是一種天賦,應該大有作為才是,怎麼會有災殃呢?其實招致災殃的,並不是這種能力本身,而是擁有這種能力的人的處事方式。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的熱播劇《軍師聯盟》,兩大智囊楊修和司馬懿的較量。這兩個人都很聰明,很有判斷力。不同的是,兩個人應用自己能力的方式不同。楊修是鋒芒畢露,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聰明,不知道自己才華橫溢、料事如神;司馬懿則是韜光養晦,處處藏拙,大智若愚,看破不說破。結局大家都知道,楊修慘死,司馬懿笑到最後。

假想一下,你身邊有這麼個人,總是一眼把你看穿,還直白的說出你的想法,你會不會感到害怕,對這個人有所提防?如果這個人不懂得遮掩,對每個人都是如此,那這個人必然四處樹敵,樹敵多了,下場怎麼會好呢?職場中這種人太多了,剛進單位,鋒芒畢露,生怕被人看不到自己的才華,處處爭先,搶功勞,結果呢?其餘的人就會被他的強勢逼著結成聯盟,共同對抗啊!如果這個人有能力,卻懂得適當的隱藏,關鍵處展露一下,平時懂得團結一下同事,那這個人的結局就會完全不一樣!

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不二法寶,看懂了,就賺了!

這個社會沒有完全的傻瓜,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判斷力,但不要到處顯擺自己的判斷力,不然,必然會招致災殃!

2、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郗雍的辦法就是揚湯止沸,有盜賊,就抓了,重罰,但是盜賊並不會因為一味的抓捕而減少;士會的辦法就是釜底抽薪,注意力不放在抓捕盜賊,而聚焦在教化人民,使人民向善,大環境變好了就會讓盜賊失去生存的土壤。

說的再詳細一點,也是最智慧的一點。郗雍抓盜賊,殺盜賊,是在於盜賊結怨,而且是自己本人與一個龐大的盜賊群體結怨。這樣的方式,盜賊想的主要是,怎麼隱藏的更好,作案手段更高明,只要不被你郗雍抓到就好。被抓到了算是倒黴,沒被抓到,就算賺到了,憑你一個郗雍,怎麼可能抓到每一個盜賊呢?這裡面就是一個概率問題了!一個郗雍,面對一群盜賊,分散到每一個人身上,當然是不被抓到的概率更大!好比朱元璋反腐一樣,力度並非不大,處罰並非不恨,結果呢?越是反腐,貪官就越多!為什麼?貪官們想的都是,不會那麼倒黴,偏偏抓到我,畢竟抓貪官的人相對於貪官群體還是少數啊!風險低,回報高,傻子才不貪呢!現在的反腐形勢如何?我這裡就不敢妄言了!

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不二法寶,看懂了,就賺了!

士會治理盜賊,反其道而行之。我樹立道德楷模,給他榮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在老一輩人都說,毛主席時代,沒有什麼貪官!為什麼?因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是以身作則的!而且他們樹立的模範都是焦裕祿、雷鋒等這樣的正面模範,給了他們非常高的榮譽!我們經歷了一段以經濟發展為重中之重的時期,一切向錢看,人人都談錢,人人都只認錢,道德思想建設跟進的嚴重不足,貪腐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現在我們國家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步雖晚,但終於意識到了,只能說任重而道遠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的要深入人心,沒有幾十年的慢慢滲入,是看不到效果的。

扯遠了!說說士會的智慧。他沒有著重抓賊,而是從源頭治理。我們想要事情向著自己想要的局面發展,一定要有這種思維,那就是抓本質。盜賊出現的表面原因,是因為出現了災荒,貌似出現災荒然後出現盜賊是理所應當的事。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因果關係。災荒的時候,有人選擇忍飢挨餓,或者背井離鄉,或者挖草根,吃樹皮,甚至易子而食,但就是不會去做強盜。災荒,只不過是給那些本心裡就想做盜賊的人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罷了!難道和平年代就沒有盜賊,沒有小偷嗎?難道這些盜賊、小偷真的就到了沒飯吃快餓死的地步了嗎?恐怕不盡然!所以本質還是人心、人性。士會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專心教化人民,使人心向善,以為盜為恥,寧可餓死,不作盜賊,孔子不是說,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棲惡木蔭嘛!這樣下來,大多數人是向善的,少量的盜賊就沒有生存的土壤了。再輔助以抓捕,盜賊自然就好處理了!

怎麼抓本質,這要求我們練習邏輯推理。表面上看似必然的因果關係,往往不是真的因果關係。就好比,災荒是盜賊出現的根本原因嗎?恐怕不是根本原因,充其量只能算是相關原因。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表面的相關原因上,這樣會有一定效果,但往往是治標不治本,是揚湯止沸!只有我們找到了本質原因,在解決本質問題上面下功夫,才有可能治本,這是釜底抽薪。我前面講道德經的原因也在於此,道德經就是在講邏輯,講推理,講道!講萬事萬物發生發展的本質和本源!

這就是智慧,解決問題,不一定直指目標,高人的做法,都是“曲線救國”,功夫在詩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