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為何頻出事故的滴滴看似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卻絲毫沒有危機意識

說到網約車,目前國內最大的網約車平臺顯然非滴滴莫屬了,不管什麼行業,只要做到第一,不管褒貶肯定是處於風口浪尖的,任何一點錯誤都會被放大,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明星效應”。滴滴作為網約車中的領頭羊,自然不可避免這一現象。

為何頻出事故的滴滴看似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卻絲毫沒有危機意識

從去年的滴滴司機無保障,沒有保險補貼出事故無法獲賠,到前不久的空姐遇害問題,讓滴滴在用戶和司機兩邊都沒有討到好處。除了部分“正義之士”和滴滴本身之外,為滴滴說話的人越來越少,但是滴滴的用戶卻並沒有出現下滑。

為何頻出事故的滴滴看似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卻絲毫沒有危機意識

滴滴的成立讓不少“老司機”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很多待業在家喜歡自由行業的司機師傅對於上班來說存在著排斥和能力問題,但是滴滴的出現為這部分群體帶來了大量就業崗位,而且並沒有朝九晚五的限制,也沒有過多的工作壓力,加上早期的福利待遇,為滴滴吸引來了大量的從業者。隨著滴滴將對手優步、滴答等出行平臺擊垮後,已然有了稱霸市場的趨勢,雖然目前有了曹操出行等新興平臺競爭,但是已經廣泛撒網形成穩定客戶群體的滴滴顯然成了行業巨頭,有了強大的競爭能力。對於平臺司機來說,雖然分成越來越少,但是習慣了這種賺錢突進的他們再去另外一個待遇相差不多的平臺,顯然更多的人選擇默默接受,只是緬懷過去的光景。

為何頻出事故的滴滴看似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卻絲毫沒有危機意識

而對於用戶來說,早期滴滴為了搶佔市場,不僅起步價定位極低,更有數之不盡的代金券、減免等優惠,甚至打車的錢比坐公交都要便宜。當然這其中更多原因是早期為了打壓對手採用的“燒錢模式”,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套路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如今穩定下地位的滴滴也不再需要這種倒貼的福利,而對用戶來說,雖然價格不再實惠,但便捷性卻仍然存在,相比等車滿打車難的出租車來說,加幾塊錢叫滴滴顯然更容易被接受。

為何頻出事故的滴滴看似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卻絲毫沒有危機意識

為何頻出事故的滴滴看似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卻絲毫沒有危機意識

這種忍讓模式也讓滴滴對於公關危機絲毫無畏,吐槽顯然不會為滴滴帶來收入的下滑,而此前的事故如果不是有關部門介入,可能滴滴也不會下大力度整改,畢竟對於“門檻”較低的出行平臺來說,司機的身份很難把控,代駕等行為也無可避免。

為何頻出事故的滴滴看似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卻絲毫沒有危機意識

​前不久在滴滴公佈了順風車整改後,北京又爆出了租賃車輛出現在了滴滴順風車的名單中,而對於這種非車主本人車輛是如何獲得順風車註冊資格的,滴滴方面也是淡定表示並不清楚。雖然對線下員工要求嚴苛把控看起來對滴滴有些過於苛刻,但是作為最大的出行平臺之一,被用戶選擇度頗高的滴滴顯然應該對選擇滴滴出行的消費者具備保護的義務,而不是單純為了營收而應付。就像電影蜘蛛俠中說的一句經典臺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