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邵子心学管窥 义重则内重,利重则外重

邵子心学管窥 义重则内重,利重则外重

【纲】

义重则内重,利重则外重。

【目】

义利之辨在审乎内外,较乎轻重。以义为重,则能内重而外皆

轻矣;若以利为重,则惟外重而内反轻矣。故内重者藏,外重者

否。

【管窥】

邵康节说,看重义就是看重内在,看重利就是看重外在。也就是把义等同于内在,把利等同于外在。

邵子后学说,义利之辨的关键就是审查什么是内,什么是外?较量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如果看重义,就是看重内在,轻视外在;如果看重利,就是看重外在而轻视内在。所以,看重内在的人善于藏拙,看重外在的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这一段是接着上一段讲的,并且直接联系上「义利之辨」。义利之辨是《孟子》开篇第一章,可见其重要。原文如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如果对比孔子和孟子,可以发现,孔子脸皮薄,齐景公说一句「季孟之间」,孔子就告辞了;孟子脸皮厚,梁惠王问一句「老头,你千里迢迢过来,有啥好处吗?」他还是「顶硬上」,滔滔不绝地介绍义利之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如果对比孔孟遇到的君王,就知道原因了。孟子遇到最贤明的君王(梁惠王),恐怕还不如孔子遇到最昏昧的君王(卫灵公)知礼守节。世风日下,以至于此,如果孟子也像孔子那样脸皮薄,那就不要传道受业解惑了。所以,虽然孟子非常难缠,但也实在没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