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邵子心學管窺 義重則內重,利重則外重

邵子心學管窺 義重則內重,利重則外重

【綱】

義重則內重,利重則外重。

【目】

義利之辨在審乎內外,較乎輕重。以義為重,則能內重而外皆

輕矣;若以利為重,則惟外重而內反輕矣。故內重者藏,外重者

否。

【管窺】

邵康節說,看重義就是看重內在,看重利就是看重外在。也就是把義等同於內在,把利等同於外在。

邵子後學說,義利之辨的關鍵就是審查什麼是內,什麼是外?較量什麼是輕,什麼是重?如果看重義,就是看重內在,輕視外在;如果看重利,就是看重外在而輕視內在。所以,看重內在的人善於藏拙,看重外在的人則做不到這一點。

這一段是接著上一段講的,並且直接聯繫上「義利之辨」。義利之辨是《孟子》開篇第一章,可見其重要。原文如下——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如果對比孔子和孟子,可以發現,孔子臉皮薄,齊景公說一句「季孟之間」,孔子就告辭了;孟子臉皮厚,梁惠王問一句「老頭,你千里迢迢過來,有啥好處嗎?」他還是「頂硬上」,滔滔不絕地介紹義利之辨。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如果對比孔孟遇到的君王,就知道原因了。孟子遇到最賢明的君王(梁惠王),恐怕還不如孔子遇到最昏昧的君王(衛靈公)知禮守節。世風日下,以至於此,如果孟子也像孔子那樣臉皮薄,那就不要傳道受業解惑了。所以,雖然孟子非常難纏,但也實在沒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