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道德經》:之第 五十二 章


管窺《道德經》:之第 五十二 章

第 五十二 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悅,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悅,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常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註釋】

沒身:終身。

塞:《說文解字》註釋為,隔也。

悅:(1)高興,愉快。(2)應為“兌”,借為閱字。具數於門中也。具者,供置也。數者,計也。周禮大閱。注曰。軍實也。(3)古叚閱為穴。宋玉賦。空穴來風。莊子作空閱來風。司馬彪雲。門戶孔空。風善從之。

濟:(1)濟濟,眾盛之貌。一曰多威儀也。《詩• 大雅》濟濟多士。(2)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 渡也。《揚子• 方言》過渡謂之涉濟。(3)又益也。《左傳• 桓十一年》莫敖曰:盍請濟師於王。(4)又相助也。《易• 謙卦》天道下濟而光明。

救:止也。論語。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

襲:左衽袍。小斂大斂之前衣死者謂之襲。士䘮禮。襲字引申為凡揜襲之用。揜:自關以東取曰揜。方言曰。掩,取也。

常:《說文解字》註釋為,下帬也。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從巾者,取其方幅也。引伸為經常字。

【管窺】

世間萬物,自有其根由和來歷。

通過對本源和本質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準確地把握事物在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現象。

弄清了現象和本質的關係,恪守“大道”,從根本上理解、判斷和處理問題,就不會陷入危殆。

將與客觀事實無關的東西摒棄在事外,不因為個人的利益和感情而陷身於事中,就可以不慌不忙,從從容容地做事。

反之,如果分不清主觀與客觀,不知足,不知止,就會陷身於繁瑣事務的糾纏而無法自拔。

按照道理做事即為開明,自覺地處身於弱勢,照顧並滿足他人的利益,即可獲得強大的力量。

運用理性的智慧,尊重客觀實際,遵循公義常理,就不會釀成禍患,這就是“襲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