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荐读|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荐读|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编者按】谁能想到摩泽尔河畔特里尔小镇的一声啼哭,埋下了改写人类命运走向的伏笔?谁能想到17岁少年中学毕业论文的立志,预言了百年后“全世界高尚的人们为之洒下热泪”?谁能想到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东方中国迸发出最鲜活而磅礴的生命力!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信仰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伟人、重温他的思想。

“您好,马克思”“社会主义有点潮”“马克思是对的”……各式各样青春的表达证明马克思从未老去,两百岁正青春!新时代,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以下推荐一篇旧文,让我们重温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信仰缺失、矛盾高发、各种思潮并起。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相当部分民众认为马克思主义已是明日黄花,从理论到实践都已落后于时代,历史已经翻过了那一个篇章。

即使党内领导干部,也尽量回避这个话题,或空谈信仰、不落实地,感觉迷茫、底气不足,而以畅谈普世价值和自由主义经济学为时尚。我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点认识。

1、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评价。

马克思主义是在对18世纪中页到19世纪一百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成果,以及李嘉图、亚当斯密等的古典经济学成果,构建了一个相对严密的思想体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分析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必然规律。马克思荣登千年思想家首位,也体现了大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严谨性科学性的某种认同。

从欧洲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到俄国、中国以及亚非拉社会主义革命的波澜壮阔,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成功实践,指导了一大批国家取得民族解放和独立,苏中工业化的成功,以及十年实现工业化的苏联成功战胜法西斯德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荐读|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做出重大调整,改善工人待遇、提高社会福利、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国家对经济周期的干预,缓和了社会矛盾,重新焕发了资本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对近百年来的世界发展发挥了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

但另外一方面,进入20世纪尾声以后,社会主义实践遭遇巨大挫折。苏东剧变、庞大的社会主义阵容一夜间土崩瓦解,中国经过文化大革命重新承认私有制和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物资缺乏,欧洲社会党纷纷与马克思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划清界限,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仍存在缺陷、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其基本精神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其核心内容我以为主要包括两大原理、三个方法。

1) 唯物史观。

马克思从对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研究人的思想背后的物质动因,以及大多数人的思想动机,从而总结出人类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如何看历史。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人们在生活中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反作用,适应时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2) 辩证法。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荐读|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3) 实践的观点。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实践是唯物史观的现实基础和本质规定。

理论来自于对实践的总结,又指导实践的开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普遍的理论只有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变成物质力量;理论的对错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群众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观点是与生产力观点紧密相连的。马恩在明确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意义基础上,科学说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用劳动解释历史,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就代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发现规律,而尊重规律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实践应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荐读|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5) 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是从唯物辩证法中引申出来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不断发生变化,经由量变到质变,再在新的层次上继续螺旋式向上。

世界上没有终极真理,发展着的实践呼唤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又推动实践前进,并在鲜活的实践中不断完善。马恩的很多具体论断也必须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行扬弃,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自我否定和提升。马恩本人终其一生也在不断自我完善。

3、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特征?

从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就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付出过沉痛的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从一大二公到多种所有制并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什么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哪些必须坚定不移、哪些亟需与时俱进?我以为,应该包含几个主要方面:

1)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这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理论依靠。其间虽经历曲折,但马克思主义依然保持巨大活力,其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制度缺陷的分析仍然有效,并通过周期性发作的经济金融危机在实践中得以验证。资本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自我改良的成效也从另一个角度映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荐读|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2)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这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政党,是实践和群众的选择。中国的客观实际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国内现也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足以取代中国共产党。如果中国实行多党制,必然会放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走入资本控制一切、贫富极端分化、社会混乱涣散的菲律宾、印尼模式。

3)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生产力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为活跃和积极的因素,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而创立,同样也必须根据发展的生产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社会主义在生产力发展上还比不上经过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那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荐读|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4)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这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目的。资本主义从个人权利出发提出民主、自由、人权的核心价值观,但由于全面私有制和代议政治的制度设计,导致资本逐步成为社会的核心控制力量,垄断大资本逐步成长为攫取垄断利润的寄生阶层,民主自由人权成为资本的玩偶而流于形式。

社会主义从整体利益出发提出公正、平等、互助的基本价值观,在公有制主导和共同富裕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对个人基本权益的保护,才能避免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对社会的肆虐和贫富两极分化,真正为社会绝大多数人谋福利。

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是社会主义成功的重要保障。马恩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被物“异化”,而未来理想社会应是个体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个体自由得到真正实现的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格”的实现,是马恩理想社会的本质规定和价值目标,并被恩格斯称作能够“概括未来时代精神”的基本思想。只有个体尽可能地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才能激发巨大的社会活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前进。

荐读|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到开花结果已近百年,中国现在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既是特定时代背景和国情条件下,历史和人民做出的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武装之后的理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充分结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实践成果。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勤劳和智慧,也凝聚了几代中国人英勇奋斗的鲜血和汗水。

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无先例可循,当下中国又处于一个经济社会转型的瓶颈和关键时期,只有坚持用行之有效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我们的实践不动摇,才能确保社会稳定人心稳定事业稳定,不发生颠覆性错误;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用不断前进的实践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不拘泥、不僵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时俱进,在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赛中抢得先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应就是习总书记提出理论、道路、制度三个自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复兴大业中坚持什么、放弃什么的重要分界线。

最后,用几句话作为本文结尾:

马列毛邓三,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国梦,关键靠实干。

世纪沧桑苦,千年转型难,

群众铸历史,高手在民间。

【注】三:指三个代表。

指尖传递温暖力量,阳光照进网络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