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小村三百賣菜人,懷揣夢想闖京城

蒼山菜銷上海,壽光菜賣全國。

山東這兩個蔬菜界的“扛把子”,

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啦~

可是你知道嗎?

山東還有一個與蔬菜聯繫緊密的小村子,

寧陽縣的茂義村。

有300多人在北京從事蔬菜批發銷售生意,

他們誠實守信、吃苦耐勞,

憑一點一滴的汗水在這個城市紮下根,

並一個接一個,

把更多的鄉親接到北京、融入城市。

他們互相扶持、守望相助,

在偌大的城市裡,

我想,這才是最美的風景。

在山東省寧陽縣磁窯鎮有這樣一個村莊,全村近1600人,其中在北京務工人員就有500多人,並且三分之二是從事蔬菜批發銷售生意,不少人還當上“小老闆”,年收入從30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這個村莊名為茂義村。這些人是如何在異鄉紮根成長的,日前筆者趕赴北京對其進行了採訪。

“既然來了,

就想在這大都市站穩腳跟”

寧陽生薑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包括磁窯鎮在內的該縣東部鄉鎮重點發展的種植作物之一。而早期茂義人進京的由頭,正是為了販姜。

“20世紀80年代,那時候家裡窮,就用袋子揹著生薑到北京叫賣。一次背六七十斤,兩三天賣完,掙20多元!”50多歲的鹿祥安是最早一批進京販姜的村民,現在已轉行做起糧油生意,聊起剛到北京闖蕩那會,老鹿連連感嘆“沒少吃苦”,“夏天就進車站,冬天去澡堂貓著,湊合幾晚,等著把菜賣完再回家。”

“壓力最大的一次是在1995年冬天,當時從老家運的一車5噸重的菜凍壞了,沒法賣,一下子賠進去了3萬多元,幾乎把家底賠光了!”1990年到北京發展的侯明珍告訴筆者,正是有了那次的經歷,讓他明白“行商不如坐商”的道理,後來他轉向批發蔬菜專供飯店。“上世紀90年代流行一首歌叫‘愛拼才會贏’,無論再苦再難,我們都要奮力一拼,只有這樣才有希望。”

闖蕩北京的茂義人,並不僅僅滿足於掙錢養家餬口,“既然來了,就想在這個大都市站穩腳跟,闖出一片天空。”

小村三百賣菜人,懷揣夢想闖京城

“誠實守信是我們這群在京發展茂義人的共同標籤。”曾因韭菜農藥殘留問題造成顧客身體不適,雖未發生食品安全事故,但侯明珍卻從此請相關部門對每樣蔬菜都進行檢測,出具報告單,讓蔬菜帶著“身份證”進飯店,也由此帶來了和8家大型飯店長達16年的合作。

2003年“非典”流行期間,曾有兩個多月糧油物價連續上漲,但鹿祥安堅持按合同定價出售,使其簽下不少高校單位的長期供貨合同,“進價上漲,出價沒變化,眼前看是賠了,但長遠看卻是賺了。”

從背起生薑離家進京,到騎著自行車或拉著板車串巷叫賣,從在農產品市場上租個攤位賣菜,再到而今蔬菜走進商超、批發專供,憑藉吃苦耐勞的勤奮、獨到敏銳的眼光、誠實守信的品質,茂義人逐漸在京紮下了根,茁壯成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京經商的茂義村民,年收入逾百萬元的就有10多位,涉足行業有蔬菜批發、糧油代售、家電銷售等等。

小村三百賣菜人,懷揣夢想闖京城

“像石榴籽那樣緊抱在一起,

共同發展”

一大早,位於京城東南郊的大洋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內一片忙碌,配貨出倉、裝貨上車,人頭攢動,車尾相連。這裡是北京市重要的“菜籃子”“果盤子”之一,也是目前從事蔬菜批發生意的茂義人重點聚集地。

現年51歲的孔德華是這個市場上的“老人”了,20世紀80年代開始闖蕩北京,幹過蔬菜裝卸工,販賣過南方特色菜,而今已註冊公司辦起了企業,在市場上發展蔬菜加工間24個,總面積近700平方米,重點為大型超市物流中心供應線上精品蔬菜。生意做大了,不少村民慕名前來“投靠”,“在這跟著自家叔幹活,一個月掙四五千元,很不錯!”範玉嬌告訴筆者,加工間內像她一樣來自本村的鄉鄰就有30多位。

“老大哥不僅讓我們在京有了份工作,還給了我們一份事業。”鄭吉忠原先經營雞蛋批發零售,後來攤位被取消,生計一度陷入困境,孔德華找到他並提出在蔬菜分揀加工上實行“品種分流、包裝分流、統一監管”,收入分配上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讓其打理兩個加工間的生意,“現在月收入兩萬多元,是原先賣雞蛋時的五六倍。這也是在給自己打工,肯定越幹越來勁!”

“不單是自己要致富當老闆,還要培養更多有經商潛力的兄弟姊妹都當上老闆才好!”孔德華說。目前,通過項目分包的形式,老孔已帶動發展了7個小老闆。

小村三百賣菜人,懷揣夢想闖京城

“80後”的杜培剛在京跟著叔伯販菜長達7年,2014年搭乘北京推行“菜籃子”工程的東風,他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店——新發地“菜籃子”直營店,“當初定這個店時,房租還差30多萬元,那天我在店門口從下午3點一直蹲到晚上8點,天黑了都不知道,滿腦子都是想著怎麼湊錢。”說起往事,杜培剛仍是心有餘悸,“最後還是在京的這些叔叔、兄弟出手幫我了,從幾千元到上萬元,大傢伙一塊湊錢,才有了現在這個店。”而今,杜培剛在京已開設“菜籃子”直營店4家,年收入過百萬元,昔日的打工仔成功變身新時代的創業者。

從項目共享到資金互助,從吸納就業到扶持創業,在京茂義人繼承發揚了互幫互助、和睦相處、親如一家的鄉風民風,始終堅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發展”,根深幹壯,枝繁葉茂。

小村三百賣菜人,懷揣夢想闖京城

“家鄉有需要,我們不遺餘力支持”

“加入合作社,產品銷路不用愁。年收入比原來還多掙3萬多元呢!”正忙於收穫春季土豆的茂義村民侯明安高興地說。

侯明安所在的合作社正是孔德華註冊成立的寧陽綠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更好地利用在京發展起來的銷售網絡優勢,孔德華聯合大戶在家鄉流轉土地60多畝,種植土豆、生薑、大蒜等作物,部分產品直銷北京,價格比市場價高出10%左右,有效帶動了家鄉產業發展與百姓增收致富。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其實我們村在京務工的這些人,早就行動起來,支援家鄉建設了。”茂義村黨支部書記鄭修凱介紹,不完全統計,目前有9位“小老闆”在家鄉註冊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流轉茂義及周邊村土地500餘畝發展蔬菜種植,在嘗試完善產供銷鏈條的同時,努力實現與家鄉在觀念、市場、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互融互通。

同時,村裡建設文體廣場、擴建主幹路、整治環境衛生等,在外務工人員也都沒少幫忙出力。鄭根雨常年在北京從事和田玉器銷售,眼下還正在籌建一家保安公司,“僅他這幾年為支持村裡辦民生實事所捐資金就有100多萬元。”鄭修凱告訴筆者。

小村三百賣菜人,懷揣夢想闖京城

今年,茂義村被列入全縣3個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之一,荒塗灘地變為蘋果園區、廢棄坑塘變身美麗荷塘,各項建設正如火如荼展開。“為村裡趕上這麼好的機遇而高興。只要家鄉有需要幫忙的,我們定當不遺餘力,全力支持!”鄭根雨表示。

據瞭解,寧陽縣是傳統勞務輸出大縣,目前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為22.3萬人,其中縣外轉移就業13.6萬人,主要分佈在京津唐、膠東半島、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重點從事紡織服裝、建築、機械加工、電子裝配等行業。目前,該縣已經展開深入調研,探索建立在外創業成長起來的“小企業”“小老闆”支援家鄉建設的平臺機制,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