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小村三百卖菜人,怀揣梦想闯京城

苍山菜销上海,寿光菜卖全国。

山东这两个蔬菜界的“扛把子”,

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啦~

可是你知道吗?

山东还有一个与蔬菜联系紧密的小村子,

宁阳县的茂义村。

有300多人在北京从事蔬菜批发销售生意,

他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

凭一点一滴的汗水在这个城市扎下根,

并一个接一个,

把更多的乡亲接到北京、融入城市。

他们互相扶持、守望相助,

在偌大的城市里,

我想,这才是最美的风景。

在山东省宁阳县磁窑镇有这样一个村庄,全村近1600人,其中在北京务工人员就有500多人,并且三分之二是从事蔬菜批发销售生意,不少人还当上“小老板”,年收入从30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这个村庄名为茂义村。这些人是如何在异乡扎根成长的,日前笔者赶赴北京对其进行了采访。

“既然来了,

就想在这大都市站稳脚跟”

宁阳生姜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包括磁窑镇在内的该县东部乡镇重点发展的种植作物之一。而早期茂义人进京的由头,正是为了贩姜。

“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家里穷,就用袋子背着生姜到北京叫卖。一次背六七十斤,两三天卖完,挣20多元!”50多岁的鹿祥安是最早一批进京贩姜的村民,现在已转行做起粮油生意,聊起刚到北京闯荡那会,老鹿连连感叹“没少吃苦”,“夏天就进车站,冬天去澡堂猫着,凑合几晚,等着把菜卖完再回家。”

“压力最大的一次是在1995年冬天,当时从老家运的一车5吨重的菜冻坏了,没法卖,一下子赔进去了3万多元,几乎把家底赔光了!”1990年到北京发展的侯明珍告诉笔者,正是有了那次的经历,让他明白“行商不如坐商”的道理,后来他转向批发蔬菜专供饭店。“上世纪90年代流行一首歌叫‘爱拼才会赢’,无论再苦再难,我们都要奋力一拼,只有这样才有希望。”

闯荡北京的茂义人,并不仅仅满足于挣钱养家糊口,“既然来了,就想在这个大都市站稳脚跟,闯出一片天空。”

小村三百卖菜人,怀揣梦想闯京城

“诚实守信是我们这群在京发展茂义人的共同标签。”曾因韭菜农药残留问题造成顾客身体不适,虽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但侯明珍却从此请相关部门对每样蔬菜都进行检测,出具报告单,让蔬菜带着“身份证”进饭店,也由此带来了和8家大型饭店长达16年的合作。

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曾有两个多月粮油物价连续上涨,但鹿祥安坚持按合同定价出售,使其签下不少高校单位的长期供货合同,“进价上涨,出价没变化,眼前看是赔了,但长远看却是赚了。”

从背起生姜离家进京,到骑着自行车或拉着板车串巷叫卖,从在农产品市场上租个摊位卖菜,再到而今蔬菜走进商超、批发专供,凭借吃苦耐劳的勤奋、独到敏锐的眼光、诚实守信的品质,茂义人逐渐在京扎下了根,茁壮成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京经商的茂义村民,年收入逾百万元的就有10多位,涉足行业有蔬菜批发、粮油代售、家电销售等等。

小村三百卖菜人,怀揣梦想闯京城

“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

共同发展”

一大早,位于京城东南郊的大洋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一片忙碌,配货出仓、装货上车,人头攒动,车尾相连。这里是北京市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之一,也是目前从事蔬菜批发生意的茂义人重点聚集地。

现年51岁的孔德华是这个市场上的“老人”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闯荡北京,干过蔬菜装卸工,贩卖过南方特色菜,而今已注册公司办起了企业,在市场上发展蔬菜加工间24个,总面积近700平方米,重点为大型超市物流中心供应线上精品蔬菜。生意做大了,不少村民慕名前来“投靠”,“在这跟着自家叔干活,一个月挣四五千元,很不错!”范玉娇告诉笔者,加工间内像她一样来自本村的乡邻就有30多位。

“老大哥不仅让我们在京有了份工作,还给了我们一份事业。”郑吉忠原先经营鸡蛋批发零售,后来摊位被取消,生计一度陷入困境,孔德华找到他并提出在蔬菜分拣加工上实行“品种分流、包装分流、统一监管”,收入分配上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让其打理两个加工间的生意,“现在月收入两万多元,是原先卖鸡蛋时的五六倍。这也是在给自己打工,肯定越干越来劲!”

“不单是自己要致富当老板,还要培养更多有经商潜力的兄弟姊妹都当上老板才好!”孔德华说。目前,通过项目分包的形式,老孔已带动发展了7个小老板。

小村三百卖菜人,怀揣梦想闯京城

“80后”的杜培刚在京跟着叔伯贩菜长达7年,2014年搭乘北京推行“菜篮子”工程的东风,他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店——新发地“菜篮子”直营店,“当初定这个店时,房租还差30多万元,那天我在店门口从下午3点一直蹲到晚上8点,天黑了都不知道,满脑子都是想着怎么凑钱。”说起往事,杜培刚仍是心有余悸,“最后还是在京的这些叔叔、兄弟出手帮我了,从几千元到上万元,大家伙一块凑钱,才有了现在这个店。”而今,杜培刚在京已开设“菜篮子”直营店4家,年收入过百万元,昔日的打工仔成功变身新时代的创业者。

从项目共享到资金互助,从吸纳就业到扶持创业,在京茂义人继承发扬了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乡风民风,始终坚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发展”,根深干壮,枝繁叶茂。

小村三百卖菜人,怀揣梦想闯京城

“家乡有需要,我们不遗余力支持”

“加入合作社,产品销路不用愁。年收入比原来还多挣3万多元呢!”正忙于收获春季土豆的茂义村民侯明安高兴地说。

侯明安所在的合作社正是孔德华注册成立的宁阳绿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更好地利用在京发展起来的销售网络优势,孔德华联合大户在家乡流转土地60多亩,种植土豆、生姜、大蒜等作物,部分产品直销北京,价格比市场价高出10%左右,有效带动了家乡产业发展与百姓增收致富。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其实我们村在京务工的这些人,早就行动起来,支援家乡建设了。”茂义村党支部书记郑修凯介绍,不完全统计,目前有9位“小老板”在家乡注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流转茂义及周边村土地500余亩发展蔬菜种植,在尝试完善产供销链条的同时,努力实现与家乡在观念、市场、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互融互通。

同时,村里建设文体广场、扩建主干路、整治环境卫生等,在外务工人员也都没少帮忙出力。郑根雨常年在北京从事和田玉器销售,眼下还正在筹建一家保安公司,“仅他这几年为支持村里办民生实事所捐资金就有100多万元。”郑修凯告诉笔者。

小村三百卖菜人,怀揣梦想闯京城

今年,茂义村被列入全县3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荒涂滩地变为苹果园区、废弃坑塘变身美丽荷塘,各项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为村里赶上这么好的机遇而高兴。只要家乡有需要帮忙的,我们定当不遗余力,全力支持!”郑根雨表示。

据了解,宁阳县是传统劳务输出大县,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22.3万人,其中县外转移就业13.6万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胶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重点从事纺织服装、建筑、机械加工、电子装配等行业。目前,该县已经展开深入调研,探索建立在外创业成长起来的“小企业”“小老板”支援家乡建设的平台机制,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