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同樣被騰訊扶持,為什麼拼多多成功了而微店失敗了?

郭洪陽


拼多多和微店都是騰訊在電商方面大力扶持了兩個對象,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拼多多和微店的發展卻是截然不同的,目前來看的話,微店的衰落已經是可以預料到的而拼。而拼多多的成功則是有目共睹的。為什麼拼多多可以成功,而微店會失敗,我覺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拼多多實際上是微信之外的,而微店則是在微信之類。說具體一點就是,拼多多實際上是獨立於微信的一個產品,它只是借用微信的流量和渠道,而微店呢則是根植於微信內部,是一個微信的插件或者是窗口。而我們也知道微信本身是一個社交工具,在社交工具裡放電商的入口實際上是不太能夠行得通的。因此從產品層面上來說,微店就敗給了拼多多。

第二點則是拼多多的社交拼團功能是非常的強大於微店。微店實際上本身是騰訊作為抵抗淘寶的一個工具或者是窗口,但是因為沒有考慮到微信這個工具的社交屬性,微店並沒有獲得成功,而拼多多則是非常成功的借鑑了社交平臺的這個屬性,通過用戶撬動用戶的方式。大力的發展了一批用戶。

第三點則是來自於騰訊的審時度勢。我們必須要了解到騰訊和我們一樣關注到了拼多多的成功和微店的衰落,那麼作為一個流量平臺,我們必然是把優質的流量傾斜給優質的平臺。那麼自然是拼多多越來越成功,微店越來越衰落。

以上就是我對於拼多多會失敗給微店理解,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姑婆那些事兒


雖然看似都是基於微信生態的社交電商,但其實兩者確是有本質區別的,用一句某業內人士的話概括:“過去的所謂社交電商其實本質上是網紅經濟的延伸,KOL和消費者在網紅經濟模式下,是不對等的,但是在拼多多模式下,所有人都是對等的。”簡單來說,京東和微店不過是有流量入口的中心化電商,和淘寶天貓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而在“所有人都是對等”的社交電商模式上,拼多多也確實儘可能做到了“極致”和“大膽。

什麼叫極致?當你首次進入拼多多的App或者小程序,最先彈出的便是裂變紅包(人拉人)的活動,而且這並不是一個無足輕重邊角位置不影響購物體驗的小入口,而是一個蒙層遮罩下在屏幕中央大面積彈出直接阻礙購物進程的主入口,其意圖顯然是從新手教育的層面最直接強化這裡“拼團砍價”的感知。 而對於非首次進入的用戶,不止一個本質上利用用進行裂變傳播的玩法活動如搶紅包、砍價、猜成語贏金幣等也放在了首頁十宮格的顯著曝光位置,並且配以動態顯示想效果,似乎在不斷告訴你這裡實在是有太多幫你省錢的玩法。 此外,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某位作者也分析過,“極致”的另一點體現在其對“焦慮感” 塑造上,裂變紅包的限時、爆品搶購的限時、拼團的限時,無處不在的倒計時一直在強化用戶對低價商品購買的“焦慮感”,從而提升進行動作(購買)轉化的效率,引發部分非理性的邊緣性決策。

何為大膽?微信向來“反感”進行誘導分享的行為,眾多的各類商家、自媒體、應用公眾號都曾因誘導分享而被警告乃至於封號,其中也包括部分與騰訊關係密切(投資關係、合作關係)的企業。然而,拼多多卻是從16年以來從沒停止過用金錢利益對用戶進行相關的”誘導“。 可能不少人會認為拼多多之所以敢這麼肆意妄為,那是因為騰訊爸爸是他的投資方,沒錯確實騰訊是它的投資方, 而且拼多多也可謂是小程序的一張名片,然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它的成功之後,直到17年8月騰訊才正式對其進行投資。之所以能這麼“大膽”,按黃崢的說法,是因為他們從微信團隊挖了不少人,甚至為了便於進行挖人和合作,拼多多還在微信團隊所在地廣州TIT創意園建立辦公點作為前線陣地。這批人對微信的相關政策瞭如指掌,只要發現“漏洞”,便迅速開展“進攻”。 拼多多的模式其實並不難被複制,本質上只是適應當下互聯網核心用戶群的變化而對電商商業模式的重構,甚至可以說是返璞歸真。但是,其核心競爭力其實就在於細節,在於把別人都看得明想得透的方案執行到位,執行到極致。


UptoYou


談不上成功和失敗,只是面向群體不同,最後的效果展現方式也不同。

從幾個方面來說說兩者的差別和結果

第一個,用戶體驗。給客戶呈現的微店是多級頁面,拼多多是單級頁面。這也是拼多多的營銷以及產生的效果遠大於微店的重要原因。簡單來說,你點開拼多多的鏈接,直接就是幫助砍價,或者拼團的頁面,這在消費者看來就是用才有的一種潛意識輸出,不需要花費用戶思考的時間,直接就是功能,直接就能使用,讓客戶很多時候覺得非常簡單從而直接就沒有太多的准入障礙,這也是很多功能非常困擾的問題,但是被拼多多這樣砍價引導關注再到自己選購開團,很好的完成了用戶准入的指導。這也是拼多多能迅速擴張和拉新的重要原因。反觀微店,一般都是店主主動推薦從而實現的購買,客戶首先需要找到店家,然後再點進去微店,再進去看商品的詳情,再繼續購買,這步驟太多,對用戶障礙太大,並且因為微店是嫁接在微信瀏覽器裡面,打開的用戶體驗和呈現效果極差,一不小心就全部關閉了,遠沒有一個APP的效果好。所見即可用,拼多多這點上無疑加分很多。

第二個,價格,拼團眾所周知,一個東西量越大,去廠家拿貨的價格越低,遠比企業單純一件商品,價格上會低上很多,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拿貨,以拼團的形式實現,無疑是符合消費者逐利的基本需求。但是如果貨物的質量不能把握,即使價格再低,消費者在是用過一次兩次之後,其實很多時候還是沒有淘寶具有競爭力。

相比而言,微店因為是個人經營或者企業經營,價格上面一定是不會有太多的優勢存在,基本相當於一個小微店家,並且因為是單個的店面呈現,分開的商品讓消費者沒有像是淘寶這樣對比價格有優勢,所以微店的影響力和價格都遠遠低於了拼多多這種價格模式。

第三個,模式創新。微店模仿的是淘寶,是做一個單獨的系統提供服務。所以失敗其實非戰之罪,是用戶基礎和用戶習慣都被淘寶帶領了很多年,所以觀念裡面對於微店其實信任度不高,簡單來說微信就是聊天社交工具,淘寶就是購物平臺,這個觀念在很多人眼中,是根深蒂固的。拼多多將社交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實現了一次轉發一次廣告的效果,每個人都成為一個廣告牌。朋友圈社交利用的是人們之間的影響力和影響範圍實現的,打破了傳統淘寶的用再去查找,朋友圈的營銷方式能夠直接實現不用時候的展示,用時候的名片效應,也就是你把砍價發到朋友圈,就為拼多多打了一次廣告,並且廣告更直接,就是告訴熟人,幫忙砍價,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的軟文之類的東西,更加單純的利益讓更多人選擇進入看看,然後砍價,有需求就產生了購買。

趨勢分析:

拼多多也會被騰訊打成一張爛牌。因為利益聚集在一起的消費,沒有可靠度,萬一產生任何問題,輻射的也將是整個拼多多的生態,可能影響非常惡劣,企業被假貨一次兩次,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再加上微信群和QQ群的使用,其實拼多多也走不遠,很多專門砍價專門拼的群相應而生,導致原本發到朋友圈的效果大打折扣,雖然擴張期廣泛的發朋友圈能夠理解,但是相信一個經常發朋友圈幫忙砍價的朋友,任何人都不會喜歡。

另外就是拼多多的價格,那麼大的讓利,對於一個正常運轉的企業,有些商品再怎麼給工廠價,也不可能實現那麼高的讓利!要麼就是假貨!(這也是我和身邊很多朋友非常擔心的一點)要麼就是騰訊在燒錢補貼。無論哪一點,拼多多現在的發展方向是,利用的是低價,這個點永遠存在買單的消費者。但對於實體企業,也無形中是一種傷害。對於產品升級和消費升級,起到的是反作用,如果全部企業都去製造低成本了,中國是不是就淪為了垃圾製造廠?還是指望現在的技術真的能實現物美價廉的商品製造?

相對而言我還是願意選擇正常的淘寶商品,因為有一個店面讓商家有依託,能客戶沉澱,能實現長期經營,而拼多多,也許只適合崛起的假象和夢幻吧,企業想要快速提升知名度,拿著個其實還算不錯,但最後還是會回到淘寶之類的平臺。不過講真,紅利期消費者薅羊毛倒是不錯。

預約吧,一個預約碼,實現共享預約本線上查詢可預約時間自主預約。


預約吧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下拼多多和微店這兩個產品的模式和盈利能力。

拼多多以“拼”為產品賣點,它的客戶群體大部分是3.4線為主要客戶流。也是比較開拓這部分群體的開拓者,或者有人說了淘寶和京東也屬於這樣,但還是有一定的客戶群體消費區別。

拼多多APP上的產品通過大家“拼”,所以價格相對於其他購物APP還是比較較低,這就抓住了3,4線消費著的焦點。慢慢使得客戶粘性增高,重複購買力得到保障,這也就成就了拼多多強大的流量。

有了巨大的流量和購買力,拼多多開始了在比較有熱點的綜藝節目中投放大量廣告,尤其是東方衛視,幾乎都能看到拼多多的APP廣告,這就更多的認識有個購物APP原來叫做拼多多,尤其那句3億人都用的拼多多,不管3億這個數據有沒有誇大的成分,至少它的廣告效益是成功的。

微店相信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它更多像是微信公眾帳號內的一個服務窗口,它沒有獨特的客戶群體,估計剛研發出來連他們都不知道如何細化客戶。他是個人註冊店面的方式,通過公眾和其他接口來導流來實現購買力,這種模式它的盈利模式本身也比較含糊不清。

微店雖然自帶龐大的微信公眾號和微信流量,但還是沒有細化好客戶群體,更不要說它的盈利模式,所以就沒有亮點去吸引購買者,購買力也就沒有去轉化它的流量基數。

在推廣上微店相對於拼多多也是顯得力不足心,幾乎就看不到它的推廣廣告,沒有曝光率所以大家幾乎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

任何的產品要取得成功,除了自身的各項指標很重要,天時地利也決定著它的成功還是失敗。當然拼多多也是有它自身的侷限性,微店現在演變成小程序也在野蠻成長,最後這兩個都是騰訊扶持的產品到底誰走的更遠,面前也不能輕易下定論。


做裝修的八六哥


同樣是做社交電商,曾經在2014年風光無限的微店,今天被36氪爆料說已經不行了:

2017年下半年離職300多人,相當於團隊四分之一的人都走了,今年初就連微店的兩位技術合夥人——從騰訊加盟的吳道鈺和從百度加盟的馬飛——也離職了。

據說如今微店在微信內部的地位,已經從最高級的戰略級合作伙伴降了好幾級。

而創辦時間晚於微店的拼多多卻做的風生水起:

2017年初GMV 20億,到年底就竄升到100億,今年初又達到了400億。今年4月11日獲得了騰訊領投的30億美金融資,估值150億美金。

同樣是獲得騰訊的鉅額投資,微店曾經被馬化騰親自關照;而拼多多想要讓微信幫忙闢個謠都得不到支持,難怪拼多多創始人黃崢說“我們不是騰訊系”。看來想要當騰訊的親兒子,得先過張小龍這一關。

不過更令小內關注的是:為什麼曾經獲得過雷軍天使投資,馬化騰加持的微店創始人王珂,會在同一條賽道里,敗給起步更晚的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呢?

王珂曾經在一篇採訪中說:

有時候,我們往往高估了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了未來十年發生的變化,低估了日積月累的進步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黃崢過去10多年的人生經歷,看他是如何日積月累,熬成資本追捧的創業紅人的。

段永平、丁磊、黃崢的三人行

“坊間傳聞你是段永平的乾兒子?”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被這樣直接的問到,他並沒有直接的回答是或者否,而是說起了自己與段永平相識的經歷——2002年通過網易創始人丁磊介紹認識段永平。

當時的黃崢,是浙江大學混合班(竺可楨學院前身)的一名大學生,也算是學生中的精英了。

他大一就入選了浙大與梅爾頓基金會的合作培養計劃,這個基金會每年在中國、印度,東德,智利和美國的黑人地區選出5名學生,送上一臺電腦和全年的免費上網,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用郵件交流,然後每年大家飛到一個成員國,呆在一起10天左右開年研討會,一起討論國際民生問題,一起交流各國文化。

2002年的黃崢,即將從浙大畢業,赴美留學。丁磊主動聯繫黃崢是因為當時遇到了一個技術問題,恰好搜到了黃崢發表過一篇文章解決了這個問題,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再看2002年的丁磊,絕對是處於創業的生死關頭,網易在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巔峰上市,但泡沫破裂後,網易的市值直接從4.7億美金跌到了不到2000萬美金,2001年網易還被爆出了涉嫌會計造假事件,焦頭爛額的丁磊一度想賣掉網易,都沒人敢接盤。

2002年的段永平則已經徹底實現財務自由,他剛剛獲得美國綠卡,舉家移民美國,同時也開啟了他的投資事業。

段永平出生於1961年,丁磊出生於1971年,黃崢出生於1980年,老中青三代創業者,就這樣在2002年各自人生變數最大的一年相遇在一起了。

2006年段永平與巴菲特一起共進午餐

隨後黃崢赴美留學,在全球排名第8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讀碩士,畢業時,他還曾諮詢過段永平擇業的問題,段指點他選擇了當時未上市的谷歌工作,而非如日中天的微軟。

另一邊,段永平在2002年4月也對丁磊伸出關鍵性的援手,斥資200萬美元,以0.16美元的均價買入大約5%的網易股票,這算是為丁磊的網易打了一針強心劑。而段永平這雪中送炭的舉動也讓他在1年之後就賺的盆滿缽滿——

2003年9月,段永平曾發了一封郵件提到他已出售了100多萬股網易股票,均價為35美元。而在2003年10月,網易的股價已升至70美元。段永平在網易股票上的一進一出,至少讓自己淨賺1億美元,還送給丁磊一個大大的人情。

2006年,段永平以62萬美元的價格拍下了“股神”巴菲特的午餐,成為了第一個這麼做的中國人,曾經轟動一時,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當時段永平還帶去了一位年僅26歲的年輕人,這個人就是現在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

2009年黃崢再次參加巴菲特的午餐

可以說是段永平只動了動手指,就改變了丁磊和黃崢兩個人的命運。

雖然黃崢沒有直接回答是否是段永平乾兒子的說法,但他曾經明確告訴媒體:“老段對我的影響非常大,陳明永是大徒弟,沈煒是二徒弟,金志江是三徒弟,我算是下一代的四徒弟。”

黃崢上面提到的3位“師兄”陳永明、沈煒和金志江,如今分別是OPPO創始人、Vivo創始人和步步高的CEO。

黃崢與王興的二人轉

2003年,王興在美國留學看到了社交網絡的發展,果斷放棄學業回國創業。也就是在同一年,黃崢面臨著畢業後究竟是去微軟還是谷歌的選擇,被黃崢看做是“人生導師”的段永平對他說:

Google看起來是一家挺牛的公司,值得去看看。對你想要未來創業也是有好處的。去的話至少呆三年,因為一兩年是沒法真正進入重要的崗位真正瞭解這個公司的。

3年後,據說黃崢已經因為跟隨谷歌上市而擁有百萬美元身家。

2006年他還曾跟隨李開復回到國內創辦谷歌中國,但因為受限於外企的權限,最終選擇離職。黃崢離職前最後的工作是前往美國谷歌總部,去申請擁有改變搜索結果中顯示漢字字體顏色和大小的決定權。

雖然都是同齡人(王興比黃崢大1歲),但王興與黃崢沒有太多交集,他們的經歷也並不相似,王興並沒有可以依賴的人生導師,他更多的是自己在閱讀和思考。因此當王興和黃崢做重大選擇時,王興可能會更徹底和決絕。

比如他在2009年畫出互聯網“四縱三橫”之後,頭也不回的從社交切入電商領域;他的意志並不服從於馬雲或馬化騰,儘管曾經拿了這兩家的錢;當他涉足打車領域時,他也不會顧及自己與滴滴程維的舊誼。

王興的骨子裡透著野心;而黃崢卻被投資人成稱為沒有野心的人。

10年後的今天,黃崢卻藉著社交做起了實物電商,撿起了當年王興做團購時未完成的宏圖大業;而王興早就隱藏了自己在社交領域的夢想,做起了O2O的服務電商。

黃崢(左)與王興

拼多多已經是黃崢的第四次創業,美團也至少是王興的第三次創業,兩人都是創業老炮了。

王興今年初運用“閃電戰”策略搶佔網約車市場似是信手拈來;黃崢也曾在自己的博客中計劃寫寫“殲滅戰和擊潰戰”、“集中優勢兵力打弱小的敵人”、“敢為天下後”等體現毛系戰略與段永平經營思路的文章。他們的技戰術水平可見非同一般。

在如今沒有邊界的競爭中,同屬電商領域的兩人日後必有一戰。

更何況,拼多多隻是黃崢想做的事業的一個表象。

黃崢的獨角戲

在黃崢的眼中,拼多多是在錯位與巨頭打電商之戰,那這家公司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

2016年黃崢接受記者李志剛採訪時曾經說過:

我覺得我們也許有機會在新的流量分佈形式,新的用戶交互形式,和新的國際化的情況下,能夠做出一個不一樣的阿里。

在當時,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可能更適合去當阿里的CEO。

2017年黃崢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

巴菲特通過買保險向窮人集資,並通過複利賺到更多的錢;存不存在一些機制能讓窮人也能賣“保險”給富人,從而實現更精細化的反饋,週期更短的錢從富人向窮人迴流的循環呢?比方說,有一千個人在夏天的時候就想到在冬天的時候要買一件某種樣子的羽絨衣,寫聯名訂單給廠商……

2018年黃崢接受《財經》採訪時說:

拼多多是人的邏輯,我們通過拼團瞭解人,通過人推薦物,後期會過渡到機器推薦物。……淘寶是流量邏輯,主體是搜索,用戶要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海量SKU來滿足長尾需求;拼多多代表的是匹配,推薦商品給消費者,SKU有限,但要滿足結構性豐富。

可見黃崢在2016年到2018年的3年裡,其創業想法與打法也是不同的,2016年黃崢看到了一個機會,就是新的流量分佈形式帶來新的電商機會。

2017年他的想法更加具象化——利用互聯網蒐集需求進行反向定製(C2M),其實這種模式並不新鮮,畢勝創辦的必要商城在2015年就開始提及C2M模式,但一直不溫不火。

而2018年,可以明顯感覺到黃崢對拼多多的期待是機器推薦、智能匹配人與商品。

不過如今的黃崢,儘管經歷過10多年的創業,背後擁有段永平、丁磊、順豐王衛這樣一幫大佬支持,但拼多多依然面臨著很多質疑和問題——

投資人子柳曾深入體驗過拼多多這個產品,他說:

拼多多這個產品挺值得好好研究一下,裡面很多功能都直擊人心。

1、新用戶登錄進來先給個紅包,然而分享才能領取。

2、很多商品都說還剩一人即可成團,然而買下來之後提醒你需要再拉一個用戶。

3、每天推出很多新品,第一個發起拼團的人免單。

4、你看了不買的商品,每天給你推送提醒。

5、滾動顯示“XXX又拼團成功一單”,製造熱鬧氛圍。

6、限時秒殺、簽到領獎、各種節慶,讓你欲罷不能。

7、一個SPU設定多個SKU,列表頁顯示最低價格,等你選中心儀的SKU,價格並不便宜。

這個產品比淘寶當年玩的溜,而且微信的規則幾乎全觸犯了一遍。

小內從拼多多這家公司看到了黃崢更多的矛盾點和衝突——

儘管黃崢自己不認為拼多多是騰訊系的,儘管他覺得微信不幫忙闢謠是因為騰訊有千千萬萬個兒子。但他不能否認的是微信已經在最大限度的忍耐拼多多的營銷了。

儘管他曾在博文中寫道“渠道有價值,貴的卻好賣”,但他轉身就在網上做了不需要任何渠道的低價拼團模式。

儘管他承認拼多多是Low的,初級的,卻堅持不做品牌升級,不做全品類擴張。(這一點倒是跟段永平反對多元化的理念很像)

儘管他說自己財務自由之後又創辦拼多多是想刷存在感,卻又在記者的追問下,說希望自己未來能轉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研人員。

如今的黃崢,更像是在演一場獨角戲。大佬們給了他足夠的支持,對手也給了他足夠的關注,他也具備了成為主角的素質,就看下一幕,拼多多能否在奔向獨角獸的路上唱好這場“智能推薦+反向定製”的電商大戲吧。


互聯網圈內事


  從表面來看,拼多多與微店都是社交電商,兩家的發展情況卻截然不同,這是有一定原因的。

  誠然,拼多多和微店都是社交電商,微店之所以沒有做起來,是因為沒有與其他競爭對手形成優勢。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提到拼多多,第一印象就是超級廉價!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拼多多上不乏一些消費頻次很高的商品,諸如紙巾、充電器這類產品。低廉的價格,切中了消費者的痛點,這讓很多人自覺的轉發拼多多商品鏈接,近而成為一種病毒式的營銷。

  再看微店,定位同樣是社交電商,而這個平臺上銷售的產品,大多是一些化妝品。在價格方面,微店沒有優勢;在服務層面,微店多是一些個人經營,不像拼多多是平臺化運營。所以,既沒有產品上的優勢,也沒有價格優勢,服務上也不專業,微店做不起來也是必然。

  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微店是基於手機的社交電商,與此前的淘寶C店非常相似。在影響力方面,淘寶的影響力要高於微店。在商家數量方面,微店也是處於劣勢的。既沒有豐富的商家,也沒有豐富的商品,價格上又沒有優勢,微店既便靠社交平臺也是很難成功的。

  總之,拼多多的崛起,很大程度是歸功於“低價”,而不是社交。雖然同樣是藉助社交平臺的電商,但對於消費者而言,低價仍然是獲取用戶的王道。無論是淘寶,還是京東,抑或是蘇寧和國美這種電商平臺,還有線下的商鋪,低價都是收割用戶的利器。

  早期,淘寶靠低價崛起,並不斷壯大。定位B2C平臺的京東,也靠打價格戰獲取了用戶。在這樣的一個市場背景下,提到電商,消費者就與低價劃上了等號。沒有價格優勢,微店自然是起不來的。只能說,微店並不懂國內電商市場。


賈敬華


我身邊有很多做淘寶的朋友,在微店建立之初,都會認真的打理微店。可是微店的運營和淘寶太過相象,人氣卻遠遠不及淘寶,投入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卻收穫甚少,久而久之就將微店荒廢了。現在看到的微店,大多數是一些微商在做,產品也大多是一些甜品或者吃食。點進去看看,查閱的大多是產品和報價。有時候連點擊鏈接都沒有耐性,直接發條語音,商家就把圖片報價雙手一一奉上。作為消費者逛微店,只能看到一家店的產品,沒有逛淘寶那種“一覽眾山小”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橫向對比,縱向對比,全方位立體化對比。所謂微店最終失敗了。 至於拼多多,在成立之初,藉助於微信的流量,或多或少積累了一定人氣,不過我也時時懷疑它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當可信度得到證實以後,這種團購的模式迅速吸引人們的眼球。所謂“三人成虎”,人們總是相信人多力量大,買多價錢低。類似於我們去實體店購物,或說“賣一件九折,兩件八折”或者“一斤15元/斤,兩斤12元/斤”。雖然消費者也深知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但是我們寧願相信商家是薄利多銷。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拼多多。 所以這個和誰扶持沒有太多的關係,重點還是運營模式,和對消費者心理的把控,相信無論是京東還是阿里,也都能把拼多多做成功,只是騰訊搶佔了先機罷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無憂精英網


您好!

同樣被騰訊扶持,拼多多成功了,微店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客戶資源和為客戶資源提供的產品不同。

拼多多和微店共性

1、拼多多和微店的後臺都是騰訊,也就是他們是一家的兩個孩子,誰發展的好,就靠自己的定位與眼光和為之不懈努力。

2、拼多多和微店都是利用社交圈進行商業運營。

拼多多

1、拼多多走的是接地氣之路,用戶眾多,層級不分,有白領,有藍領,有農民,幾乎囊括了社會各個階層,只要是會用智能手機,就會被拼多多捕獲,尤其在這個網絡時代,更是傳播速度之快無法想象。

2、拼多多通過微信群等社交軟件傳播,傳播途徑廣闊,受眾對象多,購買程序簡單,付款方式簡便,可以吸引大多數人,成就多數客戶。

3、拼多多開始的產品主要是水果,受眾人群廣,不論是小孩,大人,老人,年輕人等,都需要吃水果;價格低廉,許多人拼湊去買,團購,購買數量巨大,其實商家是掙錢的,沒有那個商家會做賠本的買賣,只是薄利多銷而已。

4、購買實惠便宜的產品,而且質量有保證,是每個人都喜歡的,而且都樂意接受的。拼多多就是抓住了人性的這個特點,瘋狂的做起生意來,而且速度非常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拼多多利用人傳人的方式,新用戶砍價多,不斷吸引新的客戶,從而壯大隊伍。

微店

1、微店則不然,微信的銷售模式只是侷限於朋友圈。試想一個普通人的好友能有多少?而在這些好友中能有幾個是準客戶?所以客戶資源非常少,沒有客戶,何來生意?

2、微信朋友圈賣的最多的就是化妝品,這些本來就限制了客戶群體,主要針對的是女性。這個世界上就是兩種人,一種是男人,一種是女人,微信現在只做了一半人的生意。微信中的化妝品價格不菲,質量參差不齊,許多人開始跟紅,後來逐漸退去。

拼多多,只要能給用戶帶來實惠,起碼讓用戶看來,是自己確實得到利益,而且產品質量過關,就會積累大量客戶資源,做更多的產品,保持可持續發展。

微店已成歷史,未來屬於拼多多。

希望可以幫到您,期待您在評論區的反饋和交流,順手轉發。我是高工,關注可以找到我哦。

高工


這個其實不關乎平臺如何支持問題,平臺的支持無非也就是給你推廣,我兩個都曾關注過,微店做的其實和淘寶店鋪差不多,不過流量沒有淘寶那麼大,關注度也沒有淘寶那麼多,這也就造成了沒有多少人去購買,而且微店更多的還是靠朋友圈去推動,沒有多少實際網絡流量,久而久之,也就沒落了
我個人是沒有在微店買過東西,卻給朋友刷過單,說實話,我一開始就不看好微店,就如同現在的微商一樣,沒有強有力的保護機制,這點做的連拼多多都比不上



在說說拼多多,我手機裡的拼多多APP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卸載了,但我關注了拼多多的公眾號,微信會不時的推廣拼多多的一些降價信息,我覺還是挺人性化的,我們買東西不就是圖個便宜啊,操作又簡單,東西還算是比較齊全的,不定期的拼團,實惠確實大,有時價格相比較淘寶還會便宜,我在拼多多也買過不少東西,貨物質量還是可以,比如說鞋子,比淘寶要靠譜,
綜合一對比,微店是跟不上拼多多的節奏的,起初微店的起步也就是吸引商家入駐,藉助微信平臺去做一宣傳,只是人們更多的還是信任淘寶,拼多多不一樣,它基本上和淘寶是沒有多大區別的,也就造成了同樣是一個公司支持,而微店卻不如拼多多。


爬行的小蝸牛


首先題主的問題不嚴謹,只能說拼多多比微店更成功。但是拼多多遠沒有到成功的地步,現在它遇到的問題更多更嚴峻。

先說拼多多:

當泛互聯網圈的用戶開始關注到拼多多的時候,它已經是一家用戶近3億的電商巨頭,而成立時間還不到3年。它用極短的時間達到了阿里巴巴和京東多年來積累的資本和市場。用“低價+拼團”的方式影響了3億用戶的消費習慣。如今拼多多已經成為全國電商銷售額第三大公司,僅次於阿里和京東。拼多多崛起之路把目標用戶定位於三四線城市,而這幾年的新增用戶群體就在這裡,可以說拼多多的崛起離不開三四線城市的新增用戶。這幾年,無論是淘寶還是京東都開始看中除一二線城市以外的用戶群體,但根據第三方數據顯示,拼多多在這些城市的滲透率居於最高,迫近網民滲透率。

我看更多的朋友把拼多多成功的原因多歸功於“低價+拼團”的消費模式以及選品能力。低價和拼團絕不是拼多度首創,在PC時代,我司的聚划算就做過相關的嘗試,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當平臺越來越大,發展至一定階段後,我司開始降低對這些低價商品的流量扶持。去年微信小程序興起,不僅拼多多抓住了這波紅利,同時期的還有蘑菇街,貝貝網,這些品牌都在電商之都杭州,而它們的玩法也是拼團和低價,選品上還是發揮個平臺的特色,但卻沒有追趕上拼多多。

其實這也可以看出,拼多多的拼團和低價並不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更多的原因在於選品上。而選品能力更能窺探出其對人性的瞭解。去拼多多買東西,本就是想著低價佔便宜去的,所有的運營所有的活動一定要讓用戶認為他佔便宜了!

雖然拼多多是騰訊系產品,但拼多多和微信的關係是相愛相殺的。去年年初,微信為了普及小程序,曾有一段時間把拼多多作為扶持和試點對象。這一行為對小程序的推廣是極好的,同時拼多多也有了巨大流量。但當拼多多發展至一階段後,朋友圈微信群充斥著其拼團信息,這與微信的理念是不同的。

聽聞近去年微信便封殺拼多多1000多次。

當我們現在還在談論拼多多在微信上各種拼團信息各種低價產品的時候,而拼多多早以進行產品轉型和脫離微信了。

脫離微信,自主發展。這是騰訊想要看到的,畢竟孩子長大了,要自己成長,不能總依附於微信,現在拼多多正以各種方法吸引用戶去app上。

拼多多比同期電商成功,我相信更多原因除了拼團和差價,更多在於對人性的瞭解和積極轉型心態。

再說微店:

騰訊養了那麼多電商平臺,曾經在微店身上抱著多大的希望,但騰訊不會押寶在一個平臺上,先後投資了蘑菇街唯品會京東和拼多多。如今在第二階梯電商平臺上,拼多多是最爭氣的了。

面對微店,我瞭解的不多,但是疑問很多。微店在流量和供應鏈鮮有作為。身邊不止一位朋友說過微店是沒有流量的,甚至我都沒看過微店大規模的廣告投放行為。

微店沒有錢嗎?然而並不是,即使在2015年的資本寒冬,這家昔日的明星公司已經融到了同行豔羨的錢,聽聞這幾年還嘗試過團購外賣拼團等新業務,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無為”是我認為微店失敗的最大原因,而面對騰訊的“失寵”是致命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