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這種新生兒黃疸常用藥,卻奪走了幼小的生命

新生兒黃疸大概是新手媽媽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寶寶不退黃,當媽的難免慌神,但給孩子用茵梔黃,卻可能有更多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今天我們來說說茵梔黃「退黃」的真相,以及醫生在做出選擇時的尷尬困境。

醫生熟悉,大眾恐懼

醫生熟悉的「黃疸」,和大眾恐懼的「黃疸」,可能有一些認知上的不同。

說茵梔黃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黃疸到底是怎麼回事。

黃疸本身不是病,只是一種症狀,它是由於血液裡膽紅素過高引起的。

這種新生兒黃疸常用藥,卻奪走了幼小的生命

剛出生時,由於各種原因膽紅素會升高,而肝臟功能發育不成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代謝不掉的膽紅素就會聚集在血液裡,達到一定量後就出現黃疸的症狀。

無論是足月兒還是早產兒,出生後出現的黃疸中,一部分是生理性的。隨著孩子肝臟功能一天天強大,聚集的血膽紅素最終會被排出體外,這種生理性黃疸是可以自愈的。

但還有一部分,是由於各種疾病引起的、無法自愈的病理性黃疸。

禁止嬰幼兒注射茵梔黃

實際上,對嬰幼兒使用茵梔黃退黃的用法,可能會帶來巨大的風險,無論是醫生還是家屬,都難以承擔這種後果。

2016 年 8 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佈公告,明確指出新生兒、嬰幼兒(三歲以內)禁止使用茵梔黃注射液。

這種新生兒黃疸常用藥,卻奪走了幼小的生命

茵梔黃本身是中成藥,成分不明確,毒副作用很難評估。

同時,中成藥注射液的風險,遠高於口服藥。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在 2016 年,由於使用中藥導致的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靜脈注射給藥佔 85.8%。

在國內,曾有注射了茵梔黃後,引起胃腸道出血、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的報道。早在 2008 年,就有孩子因為注射了茵梔黃引發溶血性疾病,最終不幸地離開了人世。

茵梔黃注射液就這樣一直在國內被廣泛應用,直到 2016 年 8 月 31 日這一天。

那口服呢?

禁止的是注射液,那茵梔黃的口服制劑是不是還是可以用的?

口服藥同樣存在一定風險。

17 年 CFDA 發佈了另一份公告,修訂了茵梔黃口服制劑說明書,其中明確強調口服茵梔黃後會出現腹瀉、嘔吐和皮疹等不良反應

這種新生兒黃疸常用藥,卻奪走了幼小的生命

為啥要重新修訂?

因為這也是口服茵梔黃的退黃原理。讓孩子多排便,將多餘的膽紅素排出體外黃疸自然就退了。

沒錯,退黃的真相就是——拉肚子!

2011 年《中華兒科雜誌》曾發表了一篇《茵梔黃口服液治療足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

這種新生兒黃疸常用藥,卻奪走了幼小的生命

研究中記錄,服用茵梔黃聯合光療的對照組,有 25.1% 的患兒每天大便次數超過 5 次,明顯高於沒有使用茵梔黃的對照組。

這樣頻繁的腹瀉,對部分孩子來說,有可能超出了可以承受的範圍。

比如這樣的留言:

服用茵梔黃後

大便次數過多導致爛屁股

便血

還是便血

以上圖片由丁香媽媽讀者提供

那麼,為什麼還有醫生要開?

大部分孩子的生理性黃疸並不嚴重,並不需要額外的治療,即便是不服用茵梔黃也是可以退黃的,只不過會慢一點而已。最重要的就是多多哺乳,多吃多拉才能促進膽紅素迅速排出體外。

如果黃疸真的很嚴重,在國內外的指南中指出,藍光治療黃疸不僅有效,安全性也較高。

不少媽媽就用自己的經驗說明了這一點:

這種新生兒黃疸常用藥,卻奪走了幼小的生命

這種新生兒黃疸常用藥,卻奪走了幼小的生命

但是,這樣的「個例」和「經驗」,是無法給醫生安全感的。

並不是所有家屬都能理解「大部分黃疸可以自愈」這種概率性的事件。如果家屬在網上查閱「黃疸危害」後看到的靠譜或不靠譜信息,會更加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大部分生理性黃疸之外的少數,每多等一天,孩子都會多受不可逆的損害。

——尤其是當損害可能涉及到大腦發育的時候。

所以,尋求看病「見效快」,是一部分家屬的強烈要求,未必是醫生的本意。

一部分醫生在長期的工作中也養成了習慣,只要發現孩子膽紅素高一點點,都會給開這種藥。在當 CFDA 的公告發布後,又無法快速瞭解到相關的信息和警示。

這種現象在國內太過普遍。

無論是用在退燒(比如我們之前說過的安乃近)、抗感染(抗生素濫用),到現在的退黃疸。唯一可能倖免的,是大眾對激素的恐慌,讓激素沒能進入這個列表中。

想要讓每一箇中國母親安心幫助孩子度過黃疸,既需要有效的溝通和講解,也需要擴充大眾的醫學常識,而這兩方面,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在這之前,作為一名醫生,如果確實有家屬強烈要求快速退黃,選用可靠的退黃方法(藍光治療等),避免使用淘汰藥物,才對得起一名合格醫生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