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張雲逸(1892年8月10日一1974年11月19日)

原名張運鎰,又名張勝之,生於廣東文昌(今屬海南)頭苑區造福鄉上僚村。

7歲時開始讀私塾,12歲轉入本鄉啟明高等小學,1908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堂第二期,開始接受進步思想。1909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先後參加過1910年的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和辛亥革命。1912年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學習,1914年畢業後,被國民黨南方支部派到統治海南島的軍閥龍濟光部秘密從事革命活動,歷任排長、連長。1921年到粵軍總司令陳炯明部當營長。1923年從政,任廣東揭陽縣縣長,積極推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綱領。1924年復入粵軍,在許崇智部任旅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4軍第25師參謀長。

1926年10月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失敗後,秘密掩護周士第等共產黨員脫險並支持所部參加南昌起義。後脫離第4軍,經香港前往上海,與中共中央取得聯繫。

1929年7月被派往南寧,在桂軍做兵運工作,任廣西軍官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兼警備第4大隊大隊長、南寧警備司令,成功地把教導總隊和警備第4大隊這兩支舊式部隊改造成新型人民武裝。同年10月率部前往右江地區,以右江督辦名義積極進行武裝起義準備,消滅企圖阻止起義的警備第3大隊。12月11日,與鄧小平等領導百色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並任軍長。

在1931年1月於全州召開的紅7軍前委會議上,同鄧小平等毅然決定放棄執行攻打大城市的冒險計劃,轉向湘粵邊開展游擊戰爭,並適時向中央蘇區轉移。2月,部隊東渡樂昌河時遭敵攔截,被分割為東西兩岸各一部。危急時刻,他沉著冷靜地指揮未過河的部隊突破封鎖,急行到樂昌河上游再渡成功,挺進湘贛蘇區。3月到達湘贛蘇區中心永新城,同湘南獨立師和紅20軍會合。4月任河西總指揮部總指揮,率部攻佔永陽鎮。隨後在遂川同先期渡過樂昌河的紅7軍主力會師,改任河西總指揮部參謀長。5月起與總指揮李明瑞率部連克安福、茶陵、安仁、遂川等縣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7月渡過贛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所部被編入第3軍團建制,並被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授“轉戰千里”錦旗。在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時,任紅7軍參謀長、軍長。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32年起歷任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粵贛軍區司令員、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等職,參與研究紅軍的戰略戰術,組織參謀人員擬訂作戰計劃。

1933年11月曾作為中共中央全權代表前往福建,同宣佈起義的國民黨第19路軍建立聯繫。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時任紅8軍團參謀長,12月復任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協助軍委領導組織偵察、開路設營、部署軍事行動。

到陝北後兼紅一方面軍副參謀長、軍委後方辦事處參謀長,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等戰役。1936年12月任中革軍委委員。1937年3月任紅軍後方司令部代理司令員。曾奉命前往廣州、香港、桂林、福州等地,在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中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抗日戰爭爆發後,參與領導新四軍的組建和整編。1938年1月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3支隊司令員,率部在皖南開展游擊戰爭,取得清水潭、馬家園等戰鬥的勝利。後率部東進,在皖中組建江北遊擊縱隊。

1939年5月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和中共前委書記,指揮新四軍第4和第5支隊向皖東發展,挺進淮河以南津浦鐵路東西兩側。

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與劉少奇等一道同國民黨頑軍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反“摩擦”鬥爭。3月,在國民黨頑軍大兵壓境的嚴重情況下,指揮部隊奮起反擊,取得定遠、半塔集戰鬥的勝利,粉碎了頑軍的進攻,為建立皖東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6月、9月,又相繼粉碎日偽軍夏季和秋季“掃蕩”,鞏固並發展了皖東根據地。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淮南軍區司令員、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校長等職,堅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鞏固津浦路東、堅持津浦路西的指示,領導根據地軍民同日偽軍和國民黨頑軍的軍事進攻、政治破壞、經濟封鎖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度過了華中敵後抗戰最艱苦的歲月。1943年1月專任新四軍副軍長,協助陳毅指揮鹽阜區反“掃蕩”和山子頭戰役。11月陳毅赴延安後,主持新四軍軍事工作。1944年夏以新四軍第4師主力執行西進任務,基本收復豫皖蘇邊區根據地。爾後又以第1師主力執行南下任務,開闢蘇浙皖邊抗日根據地。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45年指揮所部對日偽軍實施戰略大反攻,佔領數十座縣城和廣大農村地區,使華中各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為爾後反擊國民黨軍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日本投降後,根據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組織領導了新四軍北撤工作,並參與指揮兩淮戰役和津浦路阻擊戰,遲滯國民黨軍北上。 

解放戰爭時期的1946年1月任新四軍第一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11月組織膠東、魯中軍區部隊實施平安戰役,殲敵1.5萬餘人,粉碎國民黨軍佔領膠東解放區的企圖。1947年2月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指揮軍區地方武裝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8月兼任中共華東後方工作委員會書記

建國以後1949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二書記、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兼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領導廣西軍民清剿國民黨股匪、鎮壓反革命勢力、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各項建設事業。

建國以後的 1952年後,因體弱多病,相繼辭去領導職務。是中共第七至第十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55年授予大將軍銜

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74年11月19日在北京病逝。

張宗遜(1908-1998),陝西省渭南縣(今渭南市)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張宗遜出生於陝西省渭南縣赤水鎮(今臨渭區向陽街道辦事處)淹頭村一個農民家庭。7歲起讀私塾,12歲上小學。1922年,就讀於渭南赤水職業學校,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政治科,並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4月,畢業後,曾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3師第9團政治指導員辦公室幹事兼2營政治指導員、國民革命軍第24師新兵營排長、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第3營連長。

土地革命的1927年9月9日,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2營6連連長。

三灣改編後改任團部參謀、副連長,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參加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5月4日,朱、毛會師之後,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張宗遜任第四軍的一名連長,成為“我軍創始階段的少數幾個連長之一。6月23日,湖南和江西兩省的軍閥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聯合組織第一次“會剿”,張宗遜帶領永新縣遊擊大隊取得“龍塬口大捷”。6月25日,張宗遜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第31團1營2連連長,開赴永新縣最東邊的石灰橋地區,打土豪分田地。1929年1月,隨軍轉戰贛南、閩西,先後任紅4軍第3縱隊第9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參加了創建中央蘇區的鬥爭。

1930年10月,任紅1軍團第12軍第36師師長,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鬥爭。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率部支援紅3軍團第9師作戰,全殲國民黨軍第18師師部和兩個旅,活捉敵師長張輝瓚。他改任第12軍軍長、第14師師長兼廣昌警備司令等職,率部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

1934年4月28日,進入紅軍大學(在瑞金)學習,同年6月,任紅軍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10月16日,紅軍未能打破蔣介石發動的第五次“圍剿”,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張宗遜由紅軍大學調中央縱隊(即第二野戰縱隊)任參謀長,隨後,接任紅3軍團第4師師長,參加長征,指揮所部參加了奪佔婁山關戰鬥、攻佔遵義城戰鬥等。強渡湘江時,他指揮紅四師控制界首渡河地段,堅守一天,阻擊廣西國軍,掩護中央縱隊通過。在攻佔婁山關的第二天,國軍瘋狂反撲,張宗遜率紅10團與紅11團、紅12團擊潰國軍。1935年2月28日,在同薛嶽兵團的戰鬥中,張宗遜率紅10團同敵人爭奪遵義城西南郊的老鴨山時,腿部負重傷,到中央休養連休養並擔任連長。6月中旬,在腿傷還沒有痊癒的情況下,他就給毛澤東和周恩來寫信,要求分配工作。8月上旬,奉命到紅四方面軍第四軍任參謀長,和許世友一起,保衛黨中央繼續北上。

隨後,調任紅軍大學參謀長兼高級指揮科科長,對張國燾的分裂行為進行過抵制。1937年1月6日,調任中央軍委第一局局長,後兼任延安等五縣警備司令。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旅長,率部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 1938年10月,張宗遜率部轉戰晉察冀邊區。為粉碎日軍對五臺山地區的圍攻,指揮滑石片伏擊戰。在敵人必經之路的滑石片,伏擊出城進犯的日軍蚋野大隊,殲滅日軍1個大隊700餘人。1939年,轉赴冀中地區,曾參與指揮陳莊戰鬥,並多次參加反“掃蕩”和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的作戰。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40年6月17日-19日,張宗遜回師晉西北地區,指揮部隊在晉西北的米峪鎮對外出“掃蕩”歸來的日軍村上大隊進行伏擊,殲滅日軍700餘人。8月20日,張宗遜率部向康家會和硯灣開進,參加百團大戰,殲滅康家會日軍,拔掉了靜忻公路之間最大的據點。同年11月,兼任晉西北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1943年,為挫敗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三次反共高潮,率部開赴延安地區,執行保衛陝甘寧邊區任務,同時開展冬訓練兵和大生產運動。

1945年8月,國民黨頑固派企圖奪取關中解放區,鉗制陝甘寧八路軍向日軍的反攻,集中9個師的兵力,向爺台山等地發起攻擊,八路軍決定成立爺台山反擊戰臨時指揮部,由張宗遜任司令員,習仲勳任政委,指揮爺台山反擊戰。8月8日-10日,經過3天激烈戰鬥,收復爺台山等全部失地,全殲入侵的國民黨軍五個連及一個營部,挫敗國民黨頑軍對陝甘寧邊區的進攻。旋任晉綏野戰軍副司令員、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的1946年,張宗遜任大同前線指揮部司令員,指揮大同集寧戰役。從8月14日晚到9月13日,經過1個多月的艱苦奮戰,殲敵1.2萬餘人。11月中旬,張宗遜任晉綏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奉命開赴延安,保衛黨中央,參加延安保衛戰。 1947年張宗遜任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司令員,習仲勳為政治委員。3月3日,野戰集團軍發起西華池戰鬥,擊斃敵48旅旅長何奇以下1500餘人。7月底,根據中央小河會議決定,成立西北野戰軍前委,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張宗遜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習仲勳任副政委,協助彭德懷先後發起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等三大戰鬥,三戰三捷,堅定了邊區軍民爭取勝利的信心,隨後,協助彭德懷指揮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岔口戰役、黃龍戰役、延清戰役等戰役,收復大部失地。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48年1月,為配合其他戰場的戰略進攻,率部轉入外線作戰,先後參與指揮宜川戰役、西府戰役、隴東戰役、荔北戰役等戰役,將胡宗南的重兵集團牽制在西北戰場,有力地配合我軍在中原、山東、東北戰場的戰略決戰。 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率部發動春季攻勢和陝中戰役,並參與指揮扶郿戰役、蘭州戰役等,對解放大西北作出重要貢獻。隨後,張宗遜任蘭州軍管會主任,夜以繼日地處理接管工作,安排部署剿匪事宜,為蘭州的社會穩定和生產恢復做出重要貢獻。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建國之後,任第一野戰軍兼西北軍區副司令員、最高人民檢察署西北分署檢察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1950年10月,代理西北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司令員職務,指揮所部完成了圍殲國民黨軍隊殘餘和剿滅土匪的任務。1952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軍校部部長,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兼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長期領導軍事訓練和院校建設工作,並參與組織編寫各種條令、條例和教材。1971年2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73年6月~1978年2月任總後勤部部長。1978年2月離休。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張愛萍(1910年1月9日一2003年7月5日)

張愛萍1910年1月9日出生於四川省達縣羅江口鎮張家溝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春入達縣中學,開始參加革命活動,任學生會副主席。192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8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任羅江口黨支部書記、臨時縣委委員,積極組織學生、群眾進行革命活動。

1929年6月赴上海參加黨的地下工作,任中共上海市閘北區委委員、副書記。曾兩次遭外國巡警和國民黨保安隊逮捕,在獄中進行了堅貞不屈的鬥爭,保持了革命氣節。

1929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紅14軍1師歷任小隊長、政治指導員、中隊長、大隊長。在攻打老虎莊、泰州的戰鬥中,作戰勇敢,左臂負傷。1930年底到中央蘇區工作。歷任共青團閩西特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共青團蘇區中央局秘書長,共青團萬(安)太(和)中心縣委書記,共青團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部訓練部部長、參謀長、總隊長,中央反帝擁蘇大同盟青年部部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參與創建少共國際師和紅軍後備兵源的組織動員工作,創作了少共國際師師歌歌詞,參與編輯團中央機關報《青年實話》,主編少先隊中央總隊機關刊物《少年先鋒》,發表數十篇文章。先後參加第三、四、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春入紅軍大學學習,同年9月任紅3軍團第4師第12團政委。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長征中,歷任紅3軍團第4師政治部主任,第11團、第13團政委。在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勇奪婁山關、大戰老鴉山、保衛遵義城以及搶佔白層渡口、金沙江堵敵、青石嘴痛殲敵騎兵等戰役、戰鬥中,他率部英勇戰鬥,衝鋒在前,多次擔負軍團前衛和後衛,為紅軍主力開道,掩護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的安全。長征到達陝北後,任中央軍委騎兵團政委兼代團長。他刻苦學習騎兵技術和戰術,很快成為優秀的騎兵指揮員。為配合紅軍大部隊東渡黃河抗日,他率部轉戰長城內外的榆林、靖邊、定邊、安邊地區,縱橫馳騁,屢建奇功,有效地牽制了敵軍。1936年6月,進入紅軍大學學習。1937年上半年,任抗日軍政大學教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愛萍同志受毛澤東同志委派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軍委書記,組織滬杭寧地區抗日遊擊戰爭。1938年春,任八路軍總指揮部參謀,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做統戰工作。同年4月下旬,赴浙江金華進行統戰工作,秘密發展黨員,組織抗日隊伍。8月中旬赴河南確山,發展武裝力量,組建新四軍挺進縱隊。1939年1月,任中共豫皖蘇省委書記。同年6月,赴津浦路東開闢敵後根據地,任八路軍、新四軍皖東北辦事處處長,廣泛團結、擴大抗日力量,僅用3個月就建立了包括5縣16區的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同年12月,任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總隊長兼政委,開闢蘇皖邊區敵後抗日根據地,後任八路軍蘇皖縱隊政委。1940年8月,任八路軍第5縱隊第3支隊司令員,率部挺進淮海、鹽阜地區,接應江南新四軍渡江北上,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3師第9旅旅長,第3師副師長兼蘇北軍區副司令員。1942年12月,任第3師副師長兼第8旅旅長、政委,兼鹽阜軍分區司令員、政委及鹽阜地委書記,統一指揮鹽阜地區的反“掃蕩”鬥爭。他運用靈活多樣的作戰樣式,領導軍民粉碎了2萬餘日、偽軍的大“掃蕩”。1944年9月,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率部轉戰在徐州以南、津浦路東西的廣大戰場,連續作戰,收復失地,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貢獻。 1948年底任第三野戰軍前線委員會委員。渡江戰役伊始,受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任華東海軍司令員兼政委。他堅持以人民軍隊為基礎,招賢納士,廣羅人才,團結教育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加強規章制度建設,創辦了我軍第一所海軍學校及第一個海軍技術研究指導機構━━海軍司令部研究委員會。從接管國民黨海軍機構、艦船開始,不到兩年時間,就建起一支具有較強作戰能力的海軍部隊。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建國初期的1951年初,張愛萍同志任解放軍第7兵團暨浙江軍區司令員。後任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參謀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共華東局委員。他組織指揮沿海島嶼的剿匪作戰,消滅了國民黨軍殘部及潛伏特務,深入海防前線勘察地形,部署修築工事,有力地加強了浙東地區海防建設。1954年8月,任浙東前線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負責組織指揮大陳列島戰役。同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街。

他於1955年1月組織指揮了我軍歷史上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一舉攻佔江山島,大陳列島不戰而克,解放了浙東沿海全部敵佔島嶼,給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圖謀以沉重打擊。他到總參謀部任職後,任總參黨委副書記、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負責軍事行政、裝備、軍務等工作。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自1959年9月,先後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中央專委委員兼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軍委委員,主持國防科技、裝備和國防工業工作,組織領導“兩彈一星”大協作、大會戰,先後4次擔任核試驗委員會主任委員、現場試驗總指揮,成功地組織了我國第一代地地導彈、首次原子彈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彈爆炸試驗。1964年2月,任地地導彈專門領導小組組長,負責建立導彈作戰基地及組建導彈部隊領導機構的工作。1965年6月,向中央軍委呈報了《關於組建導彈部隊領導機構問題的報告》,得到軍委批准。1966年6月6日,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他親赴全國各地勘察、選址,為第二炮兵和我國戰略核力量的建設與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7年3月後,張愛萍同志歷任中央軍委委員、國防科委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家科委第一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併兼任中央專委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科技裝備委員會主任。1980年5月,他成功地組織指揮了中國第一顆洲際導彈的發射。同年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主持國防科委、國防工辦、軍委科裝委合併組建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1982年9月,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同年11月,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著有《神劍之歌》、《張愛萍軍事文選》等,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張震(1914年10月5日—2015年9月3日),男,原名張見生,別名張祖壽,又名張中天,生於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193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張震同志一生歷經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1985年受命創辦了國防大學,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14年10月5日,張震生於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小時當過學徒。1926年在家鄉參加勞動童子團,任副團長。1928年參加少年先鋒隊,任宣傳部部長,曾參加兩次“平江撲城”暴動。193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5軍第2縱隊特務大隊宣傳員、第1師1團宣傳隊隊長。1930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1年起任紅三軍團第5軍第1師第1團4連政治指導員,第4師第10團通信主任、營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張震英勇果敢,衝鋒在前,兩次負傷。1934年10月,從江西雩都出髮長徵。先後任紅三軍團第4師第10團作戰參謀、第3營營長、團管理主任。率部參加了掩護中共中央機關、軍委縱隊在界首渡過湘江和“四渡赤水”等作戰。到達陝北後任紅一軍團第4師通信主任,參加直羅鎮戰役。

1936年5月,任紅一軍團第4師第12團參謀長。1936年11月,張震與團長鄧克明、政治委員周赤萍率部參加山城堡戰役。任團參謀長期間,張震利用本團在環縣一帶擔任警戒與東北軍對峙的機會,積極向東北軍官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組織開展以環縣為中心的群眾工作,參與創建新的蘇區。

1937年2月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接受比較系統的軍事和政治理論教育。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參謀、總務科科長,在閻錫山部廣交朋友,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任務。1938年2月調赴河南確山縣竹溝鎮,任新四軍第4支隊第8團留守處參謀長、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參謀長,組織訓練抗日武裝,開展河南敵後抗日遊擊戰爭。1938年9月,張震參與組建新四軍遊擊支隊並任參謀長,隨同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率部挺進豫東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開闢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38年10月,與彭雪楓同志指揮部隊在淮陽東北竇樓與日軍作戰,張震身先士卒,腿部負傷,取得了挺進豫東敵後抗擊日寇的首戰勝利。1939年11月任新四軍第6支隊參謀長兼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參與開闢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任新四軍第6支隊參謀長兼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1940年6月任八路軍第4縱隊參謀長。1940年11月,與彭雪楓同志指揮第4縱隊一部在板橋集挫敗日偽軍的大舉進攻,斃傷敵1000餘人,擊落日機1架,創造了華中敵後抗戰打下日軍飛機的先例。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4師參謀長兼淮北軍區參謀長。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1941年秋毛澤東與張震等合影)

1942年11月,日偽軍兵分五路對淮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冬季大“掃蕩”,張震與彭雪楓、鄧子恢同志一道將第4師師部和後方機關分批轉移,指揮各旅、團與敵反覆周旋,給日偽軍以重大殺傷,挫敗了日偽軍的“掃蕩”。1943年3月,張震與彭雪楓同志指揮第4師第9旅一舉粉碎東路進犯山子頭地區的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生俘韓德勤及其部屬千餘人、擊斃數百人,粉碎了頑軍東西合擊新四軍的圖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淮北抗日根據地。1944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河南敵後進軍的指示,張震與彭雪楓同志指揮部隊進行西進戰役。1944年10月,在碭(山)南戰役中,全殲頑軍第30縱隊700餘人,成功打通了新四軍同隴海路北八路軍的聯繫。隨後張震與韋國清同志一起指揮了華中地區反頑作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永城北部保安山戰役,殲頑軍3600餘人。1944年12月,兼任新四軍第4師第11旅旅長和淮北路西軍分區司令員。1945年5月至7月,張震率部發起以殲滅偽軍第15師為目標的宿南戰役,殲滅偽軍1900餘人,解放20餘萬人民群眾,使淮北路西根據地的8個縣完全連成一片,受到新四軍軍部專電嘉獎。

解放戰爭時期,張震同志任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隴海路徐(州)海(州)段破擊戰。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率部參加了朝陽集、泗縣、兩淮、宿北等戰役。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47年1月,張震率第9縱隊與第6、第7師和第2縱隊一起,在沭陽地區阻擊由鹽城、漣水北進的國民黨軍,有力保障了魯南戰役的勝利。1947年2月任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副司令員,先後參與指揮了萊蕪、孟良崮、南(麻)臨(朐)、膠東等戰役。

在孟良崮戰役中,張震和韋國清同志指揮第2縱隊與兄弟部隊一起頑強抵抗向孟良崮增援的國民黨軍第7軍、整編第83師等部,有力保證了華東野戰軍主攻部隊在孟良崮殲滅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74師。1948年3月起,任華東野戰軍第1兵團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1948年6月,協助粟裕同志指揮豫東戰役並取得重大勝利,殲滅國民黨軍9萬餘人,改變了中原和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為解放戰爭轉入戰略決戰創造了有利條件。1948年8月至9月,張震協助粟裕同志指揮濟南戰役,殲滅國民黨守軍10萬餘人,開創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國民黨軍重兵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的先例,中共中央在賀電中稱濟南大捷“是兩年多革命戰爭發展中給予敵人的最嚴重的打擊之一”。

1948年11月,張震參與指揮淮海戰役,並與粟裕同志聯名提出將南線國民黨軍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圍逐步殲滅的重要建議,毛主席以中央軍委名義親復粟、張,採納了這個建議,對擴大淮海戰役規模,使之發展成為南線的戰略決戰起到了積極作用。

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後兼華東軍區參謀長),參與指揮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率部攻佔南京、杭州、上海並向福建進軍。 1949年8月,任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震同志參與籌劃解放臺灣和東南沿海地區的軍事鬥爭。1952年3月調任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1953年5月赴朝鮮參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代軍長兼政治委員,率部先後進行了夏季反擊戰役第二次進攻作戰、金城進攻戰役,取得勝利。1953年12月,張震提出先攻佔大陳島再攻金門的建議,受到毛主席的重視和肯定,為浙東沿海島嶼的全部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4年12月入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1957年9月任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副院長。1962年9月任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院長。張震復出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兼任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指揮部政治委員,負責工程的籌建工作。

張雲逸等“四張”開國將軍人生精彩

1975年8月,張震同志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粉碎“四人幫”後,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央軍委委員(1979年11月前任中央軍委列席常委)。 1978年2月任總後勤部部長。1980年1月,張震同志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85年11月,張震擔任國防大學校長。 1992年10月至1998年3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 [典藏之屋]改回[王金昌] 感謝一如既往的關注 )

[王金昌 ] 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