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四川是因為四條江而得名嗎?

醉清風181572027


四川得名不是因為四條江,而是因為“川陝四路”。“路”是宋朝的區劃級別之一,相當於後來的“省”,

宋朝時,四川地區主要是劃分為四個區域,即以成都為中心的益州路,以三臺為中心的梓州路,以廣元為中心的利州路,以奉節為中心的夔州路。合稱“川陝四路”,簡稱“四川路”。


那時的川陝四路包含了現在的重慶地區,不包含現在的甘孜、阿壩、涼山和攀枝花。範圍主要在四川盆地。

元朝時建立行省,川陝四路合併為一個省,並取名四川行省。四川省由此正名。後來西康地區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時,廢西康稱號,併入四川。重慶直轄後,四川本土保留原名不變。


四川因獨特的盆地地形,奠定了現在的區劃形態,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在西南地區有較強的影響力。


蘇綻


四川是取"川峽四路"的四,取"西川路"的川而得名。

其實川可以是河川,也可以指平原,但四川的川並不是單指四條江那麼簡單。還得從川峽四路的演變中尋找答案。


川峽四路指益州路,梓州路,利川路,和夔州路,而川峽四路之前四川只有兩路,一個西川路轄漢時益州的成都地區,一個的峽西路轄三峽以西的重慶地區,而這兩路實質上就是古時的巴蜀之地。


而四川的主體就是長江上游,三峽以西廣袤的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與貫穿其間的重多川穀河流就是"川"的來歷。而四川的"四"則緣於四路的"四",因為四路基本相當於四川包括分設的重慶市的大致範圍。

仔細考究這兩路的名稱,你會發現,峽西路只是個方位指向,即指三峽以西的重慶部分,整個峽西你可以理解為廣義的"川",所以成都部分叫西川路而不會叫川西路。西川就是個區域,川西就成了方位。


所以四川叫四川而不叫四路四峽還是頗費心思的。而把四川得名理解為四條江或四個帶川的地名,那真是太低估古人的智慧了。更何況四川大江大川不止四條,帶川地名也不止四個。


行者七王


就算四川是因為四條江而得名,題目描述的長江、嘉陵江、岷江和沱江也不是定論,還有的說法是大渡河而不是沱江。再者,重慶直轄後四川就沒有長江和嘉陵江了?宜賓以下均稱為長江,南充也在嘉陵江畔,四川怎麼就沒有這兩條江了?很明顯這是一個常識性錯誤。



實際上四川是古時行政區劃的合稱。唐太宗貞觀元年 ,也就是公元627年,朝廷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益州(成都平原)改為劍南道,梁州(漢中盆地)改為山南道,唐玄宗時期又設置了西川節度使和東川節度使,“川”名開始出現。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了西川路,後又分設峽西路,宋真宗鹹平4年 將這兩條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 ,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到了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統一併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就此由來。






明代置四川省,後又改為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到了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再變動過。


時長蘇


不是,唐朝初年現在的四川省劍閣以南設東川,西川。這裡的川,是平川廣野的意思。宋代分設益州,梓州、利州等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

和江沒有關係。


小明說聽看


這樣的提問應該去補一點歷史知識,不能望文生義,簡單的以為古代巴蜀境內因為有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而得名四川。除了長江北岸的三條江,長江南岸還有赤水河、烏江,按提問這樣去理解地名的由來,豈不是應該叫“六川”更適合?

四川的得名是從宋朝後才有的。公元965年(乾德三年,北宋太祖趙匡胤的年號)歸宋朝統治,公元1001年(鹹平四年,宋真宗趙恆年號),四川地區被分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臺)、利州(今廣元)、夔州(今重慶奉節)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四川由此而來。

元朝公元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元朝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合併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這個名稱自此問世,也是“四川”建省的開始,四川行省衙門駐成都府路。

隨後的歷朝歷代,四川所管轄的區域有所不同,但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whitedeer


四川這2個字的由來並非由幾條江組成!而是在北宋真宗年間的這四塊地區合併,益州路,梓州路,利川路,和夔州路,合稱就是影視劇裡經常說的,川陝四路,在這之前這兩地區已經形成了,文化地理上的區別!在當時的政治劃分和管理,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所有這才是四川的由來!

而非大家所知道的幾條江!當然幾條江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四川重慶沒有分家的時候確實是有4條江過境,結合上面的劃分,也是能符合四川名稱的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