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從鴟吻的外觀判斷區分古建築是明代的還是清代的?


在皇宮、寺廟或者一些大型古建築的正脊兩端都裝飾有一件龍形的構件,這就是鴟吻。鴟吻也叫螭吻,或者寫作鴟尾,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立於屋脊既是防水構件也是一種裝飾,同時也取鎮火之意。 有圖有真相,瞭解更精細的北京城,敬請關注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圖文原創,歡迎轉發。

日前犄角君去智化寺遊覽,無意中發現牆上有一處古建知識介紹,說的是明清時期古建上鴟吻的區別。其中最明顯的一個區別是可以從鴟吻背後插的劍把造型的不同來判斷,這個觀點犄角君還是第一次看到,覺得挺有意思,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來看一張故宮的鴟吻照片,這是明清時期鴟吻的典型造型,龍嘴大張吞噬著屋脊,尾巴上翹,其背上還有一條小龍在騰飛。

大多數鴟吻的背上都有這樣一個附件,據說是為了怕鴟吻飛走所以用一把寶劍把它給插在了屋脊上。而明清時期這個劍把的造型是不同的,明代的劍把上是由五朵祥雲組成,而云頭的方向略微向鴟吻的頭部方向傾斜一點。

犄角君曾經拍過很多北京的古建築,按照這種說法找了找,果然發現了一些這樣的劍把。智化寺的大殿建於明早期,雖後經歷朝多次維修,但是主體建築基本保留了明代特點,這是萬佛閣殿頂的鴟吻,照這種說法看應該是明代原物。

而清代的鴟吻的劍把上的祥雲是直上直下的,並沒有向龍頭側傾斜。

因為北京現存古建築雖然很多都是明代以前的,但是大多都已經過清代維修很多建築構件都是後來換過的,所以也就帶有明顯的清代特徵了。這張是北京孔廟大成殿上的鴟吻。

故宮雖然始建於明代,但如今的建築上能看到不同時期的維修痕跡,這兩種劍把形式如今在故宮裡都能找到。

這張拍攝於北京法源寺的鴟吻雖然不是琉璃的,但是其年代看來也是清代之前的。

關於鴟吻劍把形制判斷年代的說法不知具體來源於何處,到底是否準確犄角君也沒有深究,不過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略微瞭解一些古建知識也是蠻有意思的。 有圖有真相,瞭解更精細的北京城,敬請關注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圖文原創,歡迎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