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莱芜名村镇——牛泉镇

牛泉镇隶属莱城区,地处莱芜、泰安两市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9′,北纬36°10′。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辖69个行政村。牛泉镇为明朝洪武年间亲幸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此地所建。传说村西有泉,有一牧者,牧牛九十九;常驱牛于泉边饮水,数则多,至归,复数为九十九,传为神牛。并借以命泉,曰“牛王泉”。村同泉名。1949年后简称牛泉。明天顺年间,属南乡毛埠、南宫、汶南保所辖,清袭明制。民国初年属汶南区、鲁西区所辖。1939年划归泰山特委直属县(南部行署),10月归莱芜县。1941年春莱芜划为三县后属新甫县,同年4月至9月属新泰县,10月复归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旧制归圣井区。1951年3月为五区。1955年10月改称为牛泉公社,辖6个管区、69个行政村。1984年4月改称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1月处改镇,辖4个管区、32个行政村。2000年12月牛泉镇与圣井乡合并称为牛泉镇,下辖69个行政村。牛泉镇辖区北沿大汶河,是膏腴之地,土地肥沃,南部是青山丘陵,盛产五谷,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南部山区有吕家楼、圣井、省庄三条河流,分别被云台山、笔架山、鼓山、寨山四座山脉隔开,自然形成四峡三水的清晰脉络。

莱芜名村镇——牛泉镇

笔架山“明代称夹谷山”

牛泉镇西南有古交通要道夹谷,春秋时期,孔子曾随鲁定公在此会齐。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鲁国国势较弱,为了处理好与霸主及附近大国之间的关系,费尽了周旋之力。阳虎作乱更让统治者感到确实需要政治改革,于是德高望重的孔子进入统治者的视野。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

被任命为中都宰,仅仅一年的功夫,中都邑被他治理得百废俱兴,万民乐业。鲁定公对孔子的政绩非常欣赏,一年后又任命他为大司空,继而任大司寇。孔子接任后,立即率领弟子游遍全国,勘察各处土地的性质和肥瘠,做到了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全国无一片荒地,见不到一个游民,国家税收陡然增加。鲁国的大治让近邻齐国感到忧虑,当时齐国国君景公一心想重建复霸大业,如果鲁国照此发展下去,不用多久国势就会强大,他的愿望就会成为泡影。许多大臣都劝景公出兵伐鲁,以免后患。而太宰晏婴坚决反对伐鲁,他建议景公以祝贺鲁国大治为名,乘机与鲁君会盟,离间鲁国与其他强国的关系,令鲁国对齐畏而敬之。大夫黎弥提议,会盟时借机劫持鲁定公,逼他答应齐国的条件,使鲁国成为齐国的附庸。齐景公采纳了晏婴与黎弥的建议。不久,向鲁国发出国书,邀请鲁定公于六月到夹谷举行乘车之会,永结盟好。经过群臣商议,鲁定公决定应约赴会,并让大司寇孔子担任傧相这个重要角色。孔子对鲁定公说:“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会盟虽非武事,但也不可无武备,请左右司马申勾须、乐颀跟大王赴会。”鲁定公同

莱芜名村镇——牛泉镇

夹谷会盟图

意孔子的建议,让两位将军随行,并在夹谷附近部署军队以应变。齐鲁两君见面后,齐国便按照预定计划,先让莱人借舞蹈之机劫持鲁定公,后又让优伶演奏歌唱敝笥之诗污辱鲁定公,都被孔子识破并以礼相驳。齐国又想在盟约上作文章,就在盟约中加了一段话:“齐师出境,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见《左传》)孔子针锋相对说:“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

者,亦如之。”(见《左传》)齐国没有恰当的理由拒绝,只好写进盟约。会盟结束后,齐景公想以宴请为名,再寻找机会逼迫鲁国,孔子以礼相拒说:“根据国礼,饮酒的贵重器皿不能带到宫外,嘉乐不能在野外演奏;而诸侯宴客,又必须用贵重器皿,演奏嘉乐。所以这次宴请还是免了吧。”齐国阴谋又一次破产。齐鲁夹谷会盟,由于孔子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不卑不亢,作为弱国,鲁国没受任何损失,处处占了上风;而齐国作为强国,挟持鲁君的计划一项也没得逞,反而处于弱势。这完全是孔子沉着周旋、据“礼”力争的结果。夹谷会盟之后,齐景公自觉失礼于鲁,就主动退还了从前侵夺的鲁国郓、汶阳、龟阴的土地。夹谷会盟是孔子一生政治活动中最为光彩的一页,不仅为鲁国赢得了巨大声誉,他自身的声望也随之倍增,为他提供了在鲁国政坛上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机会。夹谷会盟之地就在牛泉镇西南一带,学术界多有论证。臧励和等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夹谷》注解:“今山东莱芜县南三十里有夹谷峪。顾炎武《肇域记》谓即鲁定公会齐侯处。”沈超炜等编《中国历史人物大事年表》在“春秋”部分写道:公元前500年,“齐与鲁和,两国会于夹谷(今山东莱芜南)。”钱伯城主编《白话十三经》在《春秋左传•定公十年》注:“祝其,在莱芜夹谷峪。”牛泉镇庞家庄村北有个村叫绿矾崖,这个村子原来叫夹谷村,之所以叫夹谷村,是因为村子位于夹谷中。该村土地庙西边有一块古老石碑,正面刻有“夹谷村”。1967年此碑被毁。

莱芜名村镇——牛泉镇

展雄(柳下跖)像

牛泉镇还有展雄寨等遗址。春秋末期,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曾在此建寨作战。柳下跖,相传姓展,名雄,春秋末期今新泰人。因家居柳下(今新泰西宫里镇柳里村),奴隶主诬称为“盗跖”。春秋后期,社会矛盾激化,以致出现“盗贼公行”的局面。在众多劳动者反抗斗争中,柳下跖领导的起义是北方规模较大的一次,在莱芜南部与

新泰交界的地方有展雄寨、习武山、将山、鼓山、旗山等遗迹,是柳下跖起义的发源地。展雄寨位于牛泉镇亓省庄村南,海拔344米,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为悬崖峭壁,南面山顶平缓地延伸至连绵的山脉,上有山寨,寨内有石屋数间及在平坦的岩石上凿刻的石臼,西、南两面为双重寨墙,两墙之间为宽阔平坦的走廊。如今虽已是断壁残垣,但从南面山顶向北望去,依然蔚为壮观。展雄寨坐落在连绵群山之中,如众星拱月,为义军的大本营和指挥所。北面的称习武山(海拔383米,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为义兵习武之地;西北方向的山称将山(海拔459.4米,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为阅兵之所;东北方向的山叫旗山(海拔534.7米,占地面积2.7平方公里);正东的山叫鼓山(海拔503.8米,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柳下跖就是在此拉起了反抗奴隶主阶级的大旗,并以展雄寨为依托,招兵买马,操练军队,遂转战各地,给奴隶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庄子·盗跖》说他“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到之处“大国入城,小国入保(堡)”。而他在劳动人民心中却有很高威望。《荀子·不苟》说:“盗跖吟口,

莱芜名村镇——牛泉镇

展雄寨遗址

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不息”。《吕氏春秋·当务》篇记载了他论述的五条起义之道,即:“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时,智也;分均,仁也”。《史记》称:“其徒颂义无穷”。他对奴隶主恨之入骨,誓“死而操金锥以葬”,“下见六王、五伯,将敲其头矣”,反映了其革命精神。

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中赞吟道:“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莱芜名村镇——牛泉镇

莱芜汉代梨范

1973年,在牛泉镇亓省庄村南展雄寨山峰下的小山子顶上出土了24件西汉农具铁范,这批农具铁范有犁范、镰范、镢范、铲范、耙范等。铁范的组合,反映了上承战国、下启西汉中期的铁农具范的特点,应属于西汉前期,冶铁私营时的铸范。这批铁范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铁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此外,铁范的金相组织及化学成分的检验结果表明:石墨呈片状,特别是硅的含量仅有0.16%,比河南渑池1974年出土的一批汉至北魏铁器的含硅量0.21%还要低,这种低硅灰口铁的生产被认为是冶铸

史上的奇迹。我国现在国家标准规定普通铸造生铁含硅量为1.25-3.75%,否则就会造成“炉冷”事故。而牛泉镇这批农具铁范,在含硅量较低的情况下顺利铸造成功,突出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牛泉镇也是燕子石工艺品主产地。燕子石是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成于

莱芜名村镇——牛泉镇

燕子石工艺品

古生代寒武纪后期,距今已有五亿多年的历史,至中生代开始消亡。沧海巨变,大自然将它们镶嵌在灰黄色的石板上,保留了生命最

莱芜名村镇——牛泉镇

燕子石(寒武纪时期三叶虫化石)

后瞬间动人的姿态,像翱翔的海燕,又像穿柳的春燕,所以人们便形象地将这三叶虫化石称为燕子石。该化石质地细腻,呈暗绿色,温润如玉,燕子形体清晰,状如浮雕,栩栩如生。选此石为材,借

飞燕施工巧技,精雕成砚台、笔筒、印章、石瓶、座屏、壁挂、盆景等工艺品,古朴典雅,独具天趣。清代《西清砚谱》中曾将燕子

石砚推在卷首。如今,燕子石工艺品已成为

莱芜名村镇——牛泉镇

莱芜鸡腿葱

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牛泉镇还是莱芜鸡腿葱的主产地。鸡腿葱葱白质地鲜嫩,辛辣味浓,营养丰富,以其香辣成为做菜的上佳佐料。鸡腿葱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抗旱,耐瘠薄,易贮藏,生命力强,有“根枯叶焦心不死”之说。早在1961年,莱芜即被列为省属大葱商品基地。改革开放后,作为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6年达到2万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