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萊蕪名村鎮——牛泉鎮

牛泉鎮隸屬萊城區,地處萊蕪、泰安兩市交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17°29′,北緯36°10′。總面積150平方公里,轄69個行政村。牛泉鎮為明朝洪武年間親倖由河北省棗強縣遷至此地所建。傳說村西有泉,有一牧者,牧牛九十九;常驅牛於泉邊飲水,數則多,至歸,複數為九十九,傳為神牛。並藉以命泉,曰“牛王泉”。村同泉名。1949年後簡稱牛泉。明天順年間,屬南鄉毛埠、南宮、汶南保所轄,清襲明制。民國初年屬汶南區、魯西區所轄。1939年劃歸泰山特委直屬縣(南部行署),10月歸萊蕪縣。1941年春萊蕪劃為三縣後屬新甫縣,同年4月至9月屬新泰縣,10月復歸新甫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舊制歸聖井區。1951年3月為五區。1955年10月改稱為牛泉公社,轄6個管區、69個行政村。1984年4月改稱為牛泉辦事處。1985年11月處改鎮,轄4個管區、32個行政村。2000年12月牛泉鎮與聖井鄉合併稱為牛泉鎮,下轄69個行政村。牛泉鎮轄區北沿大汶河,是膏腴之地,土地肥沃,南部是青山丘陵,盛產五穀,山區、丘陵、平原各佔三分之一。南部山區有呂家樓、聖井、省莊三條河流,分別被雲臺山、筆架山、鼓山、寨山四座山脈隔開,自然形成四峽三水的清晰脈絡。

萊蕪名村鎮——牛泉鎮

筆架山“明代稱夾谷山”

牛泉鎮西南有古交通要道夾谷,春秋時期,孔子曾隨魯定公在此會齊。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魯國國勢較弱,為了處理好與霸主及附近大國之間的關係,費盡了周旋之力。陽虎作亂更讓統治者感到確實需要政治改革,於是德高望重的孔子進入統治者的視野。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

被任命為中都宰,僅僅一年的功夫,中都邑被他治理得百廢俱興,萬民樂業。魯定公對孔子的政績非常欣賞,一年後又任命他為大司空,繼而任大司寇。孔子接任後,立即率領弟子游遍全國,勘察各處土地的性質和肥瘠,做到了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全國無一片荒地,見不到一個遊民,國家稅收陡然增加。魯國的大治讓近鄰齊國感到憂慮,當時齊國國君景公一心想重建復霸大業,如果魯國照此發展下去,不用多久國勢就會強大,他的願望就會成為泡影。許多大臣都勸景公出兵伐魯,以免後患。而太宰晏嬰堅決反對伐魯,他建議景公以祝賀魯國大治為名,乘機與魯君會盟,離間魯國與其他強國的關係,令魯國對齊畏而敬之。大夫黎彌提議,會盟時藉機劫持魯定公,逼他答應齊國的條件,使魯國成為齊國的附庸。齊景公採納了晏嬰與黎彌的建議。不久,向魯國發出國書,邀請魯定公於六月到夾谷舉行乘車之會,永結盟好。經過群臣商議,魯定公決定應約赴會,並讓大司寇孔子擔任儐相這個重要角色。孔子對魯定公說:“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會盟雖非武事,但也不可無武備,請左右司馬申勾須、樂頎跟大王赴會。”魯定公同

萊蕪名村鎮——牛泉鎮

夾谷會盟圖

意孔子的建議,讓兩位將軍隨行,並在夾谷附近部署軍隊以應變。齊魯兩君見面後,齊國便按照預定計劃,先讓萊人借舞蹈之機劫持魯定公,後又讓優伶演奏歌唱敝笥之詩汙辱魯定公,都被孔子識破並以禮相駁。齊國又想在盟約上作文章,就在盟約中加了一段話:“齊師出境,而不以甲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見《左傳》)孔子針鋒相對說:“而不返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

者,亦如之。”(見《左傳》)齊國沒有恰當的理由拒絕,只好寫進盟約。會盟結束後,齊景公想以宴請為名,再尋找機會逼迫魯國,孔子以禮相拒說:“根據國禮,飲酒的貴重器皿不能帶到宮外,嘉樂不能在野外演奏;而諸侯宴客,又必須用貴重器皿,演奏嘉樂。所以這次宴請還是免了吧。”齊國陰謀又一次破產。齊魯夾谷會盟,由於孔子臨危不懼,大義凜然,不卑不亢,作為弱國,魯國沒受任何損失,處處佔了上風;而齊國作為強國,挾持魯君的計劃一項也沒得逞,反而處於弱勢。這完全是孔子沉著周旋、據“禮”力爭的結果。夾谷會盟之後,齊景公自覺失禮於魯,就主動退還了從前侵奪的魯國鄆、汶陽、龜陰的土地。夾谷會盟是孔子一生政治活動中最為光彩的一頁,不僅為魯國贏得了巨大聲譽,他自身的聲望也隨之倍增,為他提供了在魯國政壇上進一步施展才能的機會。夾谷會盟之地就在牛泉鎮西南一帶,學術界多有論證。臧勵和等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夾谷》註解:“今山東萊蕪縣南三十里有夾谷峪。顧炎武《肇域記》謂即魯定公會齊侯處。”沈超煒等編《中國歷史人物大事年表》在“春秋”部分寫道:公元前500年,“齊與魯和,兩國會於夾谷(今山東萊蕪南)。”錢伯城主編《白話十三經》在《春秋左傳•定公十年》注:“祝其,在萊蕪夾谷峪。”牛泉鎮龐家莊村北有個村叫綠礬崖,這個村子原來叫夾谷村,之所以叫夾谷村,是因為村子位於夾谷中。該村土地廟西邊有一塊古老石碑,正面刻有“夾谷村”。1967年此碑被毀。

萊蕪名村鎮——牛泉鎮

展雄(柳下蹠)像

牛泉鎮還有展雄寨等遺址。春秋末期,奴隸起義領袖柳下蹠曾在此建寨作戰。柳下蹠,相傳姓展,名雄,春秋末期今新泰人。因家居柳下(今新泰西宮裡鎮柳裡村),奴隸主誣稱為“盜蹠”。春秋後期,社會矛盾激化,以致出現“盜賊公行”的局面。在眾多勞動者反抗鬥爭中,柳下蹠領導的起義是北方規模較大的一次,在萊蕪南部與

新泰交界的地方有展雄寨、習武山、將山、鼓山、旗山等遺蹟,是柳下蹠起義的發源地。展雄寨位於牛泉鎮亓省莊村南,海拔344米,佔地面積0.5平方公里。東、西、北三面為懸崖峭壁,南面山頂平緩地延伸至連綿的山脈,上有山寨,寨內有石屋數間及在平坦的岩石上鑿刻的石臼,西、南兩面為雙重寨牆,兩牆之間為寬闊平坦的走廊。如今雖已是斷壁殘垣,但從南面山頂向北望去,依然蔚為壯觀。展雄寨坐落在連綿群山之中,如眾星拱月,為義軍的大本營和指揮所。北面的稱習武山(海拔383米,佔地面積1.5平方公里),為義兵習武之地;西北方向的山稱將山(海拔459.4米,佔地面積2.2平方公里),為閱兵之所;東北方向的山叫旗山(海拔534.7米,佔地面積2.7平方公里);正東的山叫鼓山(海拔503.8米,佔地面積3.2平方公里)。柳下蹠就是在此拉起了反抗奴隸主階級的大旗,並以展雄寨為依託,招兵買馬,操練軍隊,遂轉戰各地,給奴隸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莊子·盜蹠》說他“從卒九千,橫行天下,侵暴諸侯”,所到之處“大國入城,小國入保(堡)”。而他在勞動人民心中卻有很高威望。《荀子·不苟》說:“盜蹠吟口,

萊蕪名村鎮——牛泉鎮

展雄寨遺址

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不息”。《呂氏春秋·當務》篇記載了他論述的五條起義之道,即:“中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時,智也;分均,仁也”。《史記》稱:“其徒頌義無窮”。他對奴隸主恨之入骨,誓“死而操金錐以葬”,“下見六王、五伯,將敲其頭矣”,反映了其革命精神。

毛澤東在《賀新郎·詠史》中贊吟道:“盜蹠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萊蕪名村鎮——牛泉鎮

萊蕪漢代梨範

1973年,在牛泉鎮亓省莊村南展雄寨山峰下的小山子頂上出土了24件西漢農具鐵範,這批農具鐵範有犁範、鐮範、钁範、鏟範、耙範等。鐵範的組合,反映了上承戰國、下啟西漢中期的鐵農具範的特點,應屬於西漢前期,冶鐵私營時的鑄範。這批鐵範對研究我國古代冶鐵發展的歷史,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此外,鐵範的金相組織及化學成分的檢驗結果表明:石墨呈片狀,特別是硅的含量僅有0.16%,比河南澠池1974年出土的一批漢至北魏鐵器的含硅量0.21%還要低,這種低硅灰口鐵的生產被認為是冶鑄

史上的奇蹟。我國現在國家標準規定普通鑄造生鐵含硅量為1.25-3.75%,否則就會造成“爐冷”事故。而牛泉鎮這批農具鐵範,在含硅量較低的情況下順利鑄造成功,突出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豐富的實踐經驗。

牛泉鎮也是燕子石工藝品主產地。燕子石是三葉蟲化石,三葉蟲生成於

萊蕪名村鎮——牛泉鎮

燕子石工藝品

古生代寒武紀後期,距今已有五億多年的歷史,至中生代開始消亡。滄海鉅變,大自然將它們鑲嵌在灰黃色的石板上,保留了生命最

萊蕪名村鎮——牛泉鎮

燕子石(寒武紀時期三葉蟲化石)

後瞬間動人的姿態,像翱翔的海燕,又像穿柳的春燕,所以人們便形象地將這三葉蟲化石稱為燕子石。該化石質地細膩,呈暗綠色,溫潤如玉,燕子形體清晰,狀如浮雕,栩栩如生。選此石為材,借

飛燕施工巧技,精雕成硯臺、筆筒、印章、石瓶、座屏、壁掛、盆景等工藝品,古樸典雅,獨具天趣。清代《西清硯譜》中曾將燕子

石硯推在卷首。如今,燕子石工藝品已成為

萊蕪名村鎮——牛泉鎮

萊蕪雞腿蔥

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

牛泉鎮還是萊蕪雞腿蔥的主產地。雞腿蔥蔥白質地鮮嫩,辛辣味濃,營養豐富,以其香辣成為做菜的上佳佐料。雞腿蔥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高,抗旱,耐瘠薄,易貯藏,生命力強,有“根枯葉焦心不死”之說。早在1961年,萊蕪即被列為省屬大蔥商品基地。改革開放後,作為優勢農產品大力發展,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06年達到2萬畝,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