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弹坑是不是战场上最安全的地方?

第一军情


要说到弹坑在战场上安不安全,就要涉及到几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是什么弹导致的弹坑,是大型的航空炸弹还是小型的航空炸弹导致的,是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导致的弹坑。因为,这是不同的,有区别的。像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美军的大型航空炸弹可以导致十几米深的深弹坑,人要是在边上不注意,掉下去,十几米,就摔死了!现代,在伊拉克叙利亚等中东地区,美军的航空炸弹,也有导致十几米深的大的深弹坑的,这种弹坑,不注意,掉下去也会就摔死了!上几个图,大家看看。

上图是在伊拉克拍的弹坑之母的照片,图中文字说,这个坑有135 英尺宽,40英尺深,其中含有15英尺深的积水,(1英尺=0.3048米,算一下,就是直径41.148米,弹坑深12.192米,其中含有积水深4.572米),这是一个叫“RED HORSE”的26人小队,在这个大弹坑边上的合照,这种大弹坑,这么深,不注意,掉下去就肯定摔死了或淹死了。

还有一个,就是不同的炮弹导致的弹坑深浅也是不同的,炮弹口径不同,威力也不一样,还有就是土壤或岩石的软硬程度不一样,导致的弹坑深浅也会不一样,有一个粗略的简易示意图,大伙看看,实际的战场上,它的真实深度还要根据战场的当时地面情况再说(像花岗岩的岩石,那肯定是不管你是什么炮弹或航弹,一炸都是一个小白点!根本你就炸不动!实战中的例子,就是朝鲜战场上的上甘岭,整个山就是一个花岗岩的大石块,志愿军硬是用火烧法(岩石烧热后用冷水激,热胀冷缩把它给弄开)、雷管炸、钢钎凿,一点一点掏出来的坑道,当时这种花岗岩的山,美国的炮弹和航空炸弹炸就不开它!当时也有所谓的钻地炸弹,没用,花岗岩,你就钻不了,炸不开,否则,你以为志愿军的坑道能守得动!?)


像406口径的弹坑5米深,掉下去也不得了,305口径的也有3米半深,掉下去,往出爬也不容易,也会影响进攻和观察。
第二个,就是,如果是一般的小炸弹或小炮弹导致的弹坑,大致1米或1.5米深~2米左右深的弹坑,那么,这就有个“弹坑理论”和“散兵坑”的概念了。

“弹坑理论”,认为,炮弹因为受到温度、风力、后坐力、弹药填装药包、火炮精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概率上,基本上是同一个弹坑被击中的概率在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除非你的点太背了,太正了!

再一个,就是“散兵坑”的概念。“散兵坑”就是一种单兵掩体,士兵在里面可以观察、射击、掩蔽等工事,上面一般没有掩盖。一般对于敌人的轻重火力(手枪、步枪、轻重机枪等)、炮弹弹片、飞机的扫射、轰炸、坦克的碾压等,可以提供较佳的防护。(注:这需要根据当时的土壤岩石的软硬,以及你挖的散兵坑的深度等,它所能提供的防护力是不同的!再一个,就是有矛就有盾,这是一定的,像现在发明了一种空中爆炸的炮弹,离地面几米十几米的高度爆炸,这种散兵坑的防护就有限,还有就是像喀秋莎火箭炮的面杀伤,或云爆弹、燃烧弹等,把爆炸的地区氧气耗尽,温度提高的,防护力也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小弹坑其实就是和“散兵坑”是一个意思了,唯一不同的就是一个是炮弹或航空炸弹炸出来的坑,一个是人用铁锹或单兵挖坑炮弹炸出来的而已罢了!大家可以看看,无论是在抗美援朝战争还是美国的伊拉克中东地区的战争或苏联等,都有这种挖坑保护自己的,下面有图,大伙看看

这是我英勇的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散兵坑”
这是苏联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的“散兵坑”(注:这个是电影潘菲若夫28勇士中的剧照,是个示例图)


这个嘛,嗯,就是美国大兵也是一样要用的,可能因为敌军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口径火炮或航弹,挖的散兵坑也是比较随意。

当然,他们挖的散兵坑,美国大兵还可以在里面睡觉、看书休息。

像这种,地面比较硬的散兵坑,相对来说,防护力就要强些。

当然了,还有像这种比较复杂一些的散兵坑。

总之,总体来说,像这种小炮弹、小航弹导致的1米~2米左右的小弹坑,其实就是类似于“散兵坑”,在里面,还是相对来说安全的,可以起到相当的防护的,实际上,在战争中,看很多老辈人的回忆录,都有利用弹坑进攻和防守的。


马尾松映山红


对于抗战影视剧,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了解。不过,早期的抗战影视剧之所以被人熟知,主要是因为大多是以喜剧形式呈现出来的。而随着市场在变化,对于这类型影视剧拍摄的人剧本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以至于为了博得观众眼球,抗战神剧是一出接着一出,对于真正了解战争的人来说,压根就没有兴趣。这个时候,我们只能找一些老兵自传来过过瘾,近而了解下当时的战争状况。

而在我们的影响中,记得老兵说过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新兵怕炮,老兵怕枪”。根据老兵讲述,在战场上一般死亡的,大多数都是刚上战场的新兵蛋子,而其之所以会死,主要是因为不会躲避炮弹,当敌人的炮弹打过来时,新兵只会怕的乱叫乱跑或是一动不动,即便是机灵的新兵也只是在他们喊趴下的时候,就地卧倒而已。

然而,这种方法并不能避免被携带强大杀伤力的武器染指。所以,多数时候,当敌人的炮弹轰炸几次后,大多数新兵都会成为一具尸体,只有少数新兵会存活下来。

但老兵由于战斗经验丰富,一般都不会阵亡。其主要是因为,当敌人的炮弹轰过来时,他们都会根据小概率问题,躲到弹坑里去。而在炮弹只会对一片区域简单轰炸的情况下,躲到弹坑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当时弹坑被人们称为是战场上最安全的地方。那么对于老兵的这种观点你认同吗?其实,并不严谨。

可能有人觉得我会提当下随着军工技术不断变化,战场炮弹早已变成全覆盖甚至是精确打击了,因此弹坑被反复攻击同样是有可能的。但即便是不谈及这些,不说我们现代的军工技术水平,在当时弹坑躲炮弹的方法也是不值得提倡的。要知道,尽管当时弹坑被重复轰炸几率比较小,但其也是有可能被轰炸到的。所以,这种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尽管其是在战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避免敌人使用炮弹,对我军进行打击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挖战壕,在战壕中每个士兵都挖一个属于自己的猫耳洞。本身战壕就有扛炮弹的作用,这个时候再在战壕中挖一个猫耳洞,便可以直接解决这个困扰。由此可见,躲弹坑只是下策。


军武视界


战场上,弹坑是不是最安全的地方?肯定是!只要参加过经历过战斗的人都知道,这不用犹豫。但是,事情也不完全是绝对的。

炮兵被誉为战争之神,可见炮兵对一场战争,一个战斗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相关近代和现代战争炮兵作用的资料在网络随处可见,就不在赘述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在这里对我在八四年老山轮战期间经历的一些有关见闻说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知。


在十年老山轮战中后期,我军依靠先进的军事科技的支撑,作战能力和后勤保障已经远远超越对手。我强大的炮兵更是根据战场的情况,时时推陈出新,创造出很多重创对手的优秀战例。

激烈的战斗中,弹坑相对比较安全,这是很多年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经验,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我军炮兵很多次就是利用对手具有的这种固有思维,改变战法。

以前,几发炮弹试射,然后修正引导炮击。现在则要求精确确定目标,炮群首发必须全部覆盖。让对手没有还击的准备。

反复进行区域覆盖,加大落弹点的密度不留死角,远近程不同种类火炮的混合使用,各有重点,对一个目标区域进行清扫等非常规战法,让对手损失惨重,吃尽了苦头。


我们观察排的观察员就在一次战斗中,用高辈望远镜看到了对手在我军炮火密如雨点落下时无处躲避,只有等死的那种绝望。

特定条件下的优势战争,弹坑已经不再安全,反倒成了埋葬对手的坟墓。

我是头条作者大风呼呼,谢谢大家!


山里的新鲜事


恕我直言,在战场上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即使是在地下掩体,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更何况弹坑呢。不过弹坑相对于平地来说是相对安全的。

有一种理论叫做弹坑理论。大家都知道,其实炮弹落到弹坑内外的概率是一样的。所以说即使你躲在弹坑,依然有可能被炮弹炸个正着。但是炮弹一般是通过破片来杀伤人员的。你躲在弹坑里面,肯定比躺在平地上要安全多了,这是因为破片会成角度四散飞开,而低于平面的弹坑则安全多了。

其实,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战场上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即使你在地下掩体,依然不安全。因为现在炸弹多种多样,例如钻地弹就是用来对付地下掩体的。还有各种覆盖式燃烧弹,即使你躲在弹坑,依然会被燃烧弹杀伤。特别是现代战争杀人武器多种多样,战场上能否存活,更多的是靠运气。即使你能力再强也没用,别以为电影中主角在战场穿梭自如,很潇洒。在现实,那是不存在的。

所以,维护和平很重要。 别指望有一天发生战争上了战场躲在弹坑保命。战争没有电视剧中那么简单。


忘川星玉


要我说即便是战场,其实哪儿都不安全,所谓弹坑安全,来自于一般情况下炮弹不会落在一个地方,不过弹坑确实能够起到防护的作用。但要说最安全的,应该还是在己方的坑道、猫耳洞以及后方这些地方。

1.弹坑的安全只是相对的,比如在没有防护物的场地上,炮火袭击过来了,你说你往哪儿躲,有个坑相对而言就会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如果说最安全,那还谈不上,因为战场上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安全之处。

2.弹坑安全其实还有一层理论,就是说两枚炮弹很难落到一个坑去,这个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排除例外,子弹还有串糖葫芦的,炮弹也能呀。

3.如果说最安全的地方,肯定是离敌人越远的地方越安全,比如前沿的己方阵地,有坑道、有猫耳洞、有防护工程这样的,相对就比较安全。再往后,那就是预备队所在地会更安全一些;再往后,就是后方指挥所之类及附近的单位更安全。

4.但是现在是全域作战、纵深作战,你搁哪儿都不是太安全,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有个战例,伊拉克的军人躲在一个桥洞下面来躲避美军的打击,被特种兵侦察发现后,直接呼唤空中火力,发射精确制导导弹,穿过桥洞然后在桥下爆炸,你说你躲,往哪儿躲去呢?

5.如果拓展点思维的话,什么最安全,有强大的国防,却敌于国门之外,这才是最大的安全!

如有关于报考军校、入伍参军及后续发展相关的问题,欢迎关注咨询。


起步一二一


看对于什么情况了,要是用来防炮弹的话那么就不是,首先通过概率论进行一下解答,过去的炮弹大家都知道对一个地方的轰炸是没有特定目标的,而每颗炮弹的落地点概率都是相同的,就算上一发炮弹炸出了弹坑,你躲进去,下一发炮弹还是有落入弹坑的危险的。我相信看过美国大片兄弟连的伙伴们对其中的一个镜头肯定记忆深刻,那就是他们在树林里敌军用炮弹轰炸,有的人跳进弹坑,在招呼他们也进去,他们在往过跑的时候正好有一枚炸弹落入弹坑,这个情节不是导演为了让观者感受战争的残酷,而是确实会有这种情况。不过躲到弹坑了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防止破片的杀伤,还是具备一定的防护效果的。

如果用来躲子弹还是可以的,毕竟子弹算是直射兵器。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电影


在无数个战争电视剧,电影里面往往都有人躲在炮弹坑里,就是小说,老兵的回忆录里,经常会出现躲炮弹的情节。这些情节,就会在周边的弹坑里轮番上演。为什么炮弹坑往往会是士兵最为热爱的简易掩体之一?

炮弹主要分为穿甲弹和榴弹两大类。榴弹主要用来对敌火力压制,攻击敌方战略纵深和消耗敌方暴露有生力量。因此,这类炮弹的结构往往分成引信,弹体,战斗部三大部分。以前苏联得出的结论是,一枚75/76毫米榴弹炮弹,往往形成半径1.2米,深0.8米的弹坑,在铺设了沙袋之后,可以用作卧姿掩体。一枚100/105毫米榴弹,爆炸之后形成半径2.5米,深1.1米的弹坑,明显比此前的小口径榴弹威力大了。至于122毫米榴弹和152毫米榴弹,往往能形成深达1.5米以上的弹坑。这类炮弹属于中大口径榴弹炮弹,杀伤力巨大,经济性也极好,因此这类口径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炮弹口径。

炮弹往往会在长期储存过后出库使用,如果说现造现用的,也只有全面战争时代才会出现了。刚打造好的炮弹往往因为本身加工误差和温度变化,显得精度不咋地。如果在和平时期,炮弹库是会拥有恒温系统,除湿系统等等的辅助器械的。这时炮弹就会逐渐干燥,炮弹箱内外温度差较小,也就不会形成冷凝水珠。不过出库时,往往在运输途中出现这种情况,所以需要冷炮射击,来让后面装填的炮弹感受一下温暖。

即便是在最好的环境下,发射过后炮弹也会因为一些细微的原因影响了落点。一般来说一发155炮弹的爆炸半径25米,杀伤半径200米左右,少数破片能飞到400米开外,因此400米定为安全距离。也就是说以爆炸点划出一个半径25米的圆,圆以内的生物往往会被冲击波震死。除非要在20米深的地下掩体。老兵们往往会根据炮弹声音判断落点,只要距离炮弹25米左右,就有几率不被冲击波干掉。但是炮弹爆炸会伴随着破片产生。这时,炮弹坑自然而然地成了最安全的掩体。


贞观防务


战场上没有最安全的地方,只有最安全的时候!

单拿弹坑来说的话,这要区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假如我方阵地正被敌方炮兵火力打击,那么在无处可逃时,刚刚炮击产生的弹坑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这是因为,用同一门火炮,相同批次的弹药,装定同一射击参数,同一个炮手使用同一种射击方法,连续打出多发炮弹,弹着点并不会出现两发炮弹同一落点的现象,而是分布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就叫做射弹散布。因此,此时如果躲在一个相对较深的弹坑内,是比较安全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弹坑是旧的,就是以前的战斗留下来的,那我们要注意,这种弹坑是有可能被再次击中的,因为两次炮击的距离、弹药、及温度气温等自然条件都改变了,是有可能出现“负负得正”的现象。



第二种,假如我方部队遭到的是迫击炮攻击,那么我们千万不要选择躲在弹坑里。因为迫击炮射程较近我,一般未几公里,其受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小,有过实验表明,通一门迫击炮同一个射手在相同的射击条件下,每10发炮弹会出现2发同一落点或者相差极近,而且,一发迫击炮产生的弹坑很小,你能躲进去那都是多少炮弹的落点了,你再躲进去就是找死啊。因此,这样躲在弹坑里就很不安全了。


第三种,也是最不安全的一种,就是有轰炸机空投炸弹的情况。这时候,只要待在暴露的掩体内,都是不安全的,


战马一号


在没有掩体的情况下弹坑确实是很好的选择,但也不是说跳进去就绝对安全,只能说比你傻傻的站在平地上等着挨打要强。而且弹坑只是个应急之策,如果有更好的掩体或者工事的话没人会选择跳进弹坑里。随着电子技术和火炮精度的提高,跳弹坑这种存活手段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先说下弹坑相对安全的道理吧,先是一坑落两弹的概率问题。其实从理论上讲,各个炮弹的弹着点之间是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每发炮弹的弹着位置都是独立事件,前后互不影响,所以一个坑落2枚炮弹甚至更多枚炮弹是完全有可能的,从概率上讲并不能用弹坑来降低你被命中的概率。但是把这个问题放到实际当中就没有这么理想了,因为任何一个参数的变动都可能造成弹着点的偏差,比如火炮射击后坐力造成的火炮微小后移、短时间内多次射击导致炮管温度上升等等不可控因素,再加上风向风速的变化实际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弹着点的位置。所以,我们可以粗略的认为同一门炮前后出膛的炮弹很大概率不会落在同一个点上,就凭这个概率也能为自己的生存带来一丝希望。

不过,概率只是一个方面,关于弹坑为什么相对安全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下面这个图有很好的解释(图片来自知乎)。弹坑说白了就是个低于地面的凹坑,炮弹的伤害主要来自冲击波和弹片,而弹片和冲击波是向四周分散的,但是如果你跳进那个凹坑里面就比地面要低,那个坑刚好就帮你降低了被冲击波和弹片命中的概率,相当于提高了存活概率。这个时候就算你周围没有坑,只是卧倒在地都会大大提高的你的存活概率。

但是我也说了,跳到弹坑里只是相对安全而已,不可能保证你100%的存活,特别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火炮比二战时期的火炮在技术手段上更为先进,战场的气象、风速、温度、湿度等重要参数都会由计算机统一测算和评估然后得出射击参数,先进的还会加GPS、惯性导航等等,炮弹散布会做到非常小。如果上制导炮弹的话,那么这个射击精度会更惊人,美国的XM982“剑神”155毫米制导炮弹曾经有过10发弹误差不超过3米的记录,这个精度足够往一个弹坑内打了。

而且现代火炮炮弹的装药和引信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专门用于对付步兵的,比如下图为130毫米箭式榴霰弹,内部含有数千枚类似于钢箭的东西,这种弹不会在地面爆炸,而是在空中爆炸,爆炸后里面的钢箭会在空中向四周散射,这个时候即便躲在弹坑内也要完蛋。在1984年老山,中国曾经遭到过越南方面的空炸榴弹的攻击,炮弹直接在空中爆炸。

所以说炮弹坑这个东西只是比你直接暴露在外面相对安全一些,但是也没有那么绝对。如果有坚固的工事和坑道,那么赶紧转移进去,弹坑这东西只能用来应急而已。


雏菊西瓜Peterpan


在国内或者国外的各种战争片之中,观众经常可以看到遭到一方阵地遭到猛烈的轰炸,士兵们躲在炮弹爆炸之后留下的弹坑里,最后在四处爆炸的火光里幸存下来的情景。那么,炮弹留下来的大坑是不是战场最安全的地方呢?

在战场上,很多有经验的老兵都会往身边的弹坑跑,因为在战场上相对于其他地方而言,炮坑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其中有一个基本道理,同一门炮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个炮手是不可能把第二发炮弹打进同一个坑的,这也就意味着躲在已经被轰炸出来的弹坑中,能够在短时间内避免被第二发炮弹击中。

另外因为炮弹的威力而形成的弹坑,会有一定的湿度,在此基础上稍加加工,那么就能成为很好的掩体,而在当空中肯定要比在平地上来得安全得多,因为弹坑都是有一定的深度的,都在弹坑中,相当于躲在掩体后面,对于四射的炮弹碎片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弹坑本身也许并不安全。尤其是到了现代,各种精确制导武器满天飞的时代,躲弹坑就非常的不明智了。在北方联盟联合美军攻打塔利班的时候,美军炸弹一落地,无知的塔利班们也觉得,落下了炸弹的地方不会再落下另外一发,然后就争先恐后的钻到弹坑里。然后,下一发炸弹就不偏不倚的砸进堆满了塔利班的弹坑里,把一群无脑的狂热分子一锅烩了。

而且现在很多炮弹,航空、制导炸弹都是大口径、大威力,产生的爆炸波都会让你死的很惨了,还等着躲弹坑?



如果是野外的平地,弹坑就相对要安全了。弹坑会使得这个位置比较低矮,可以躲避一部分破片和爆炸气浪的伤害。比如在二战的北非战场,一旦步兵进攻不顺利,那么他们要么暴露在沙漠上被射杀,要么冒着严寒挖一晚上的战壕,不然到天一亮密集的炮弹和子弹就会呼啸而至。在没有时间去挖属于自己的散兵坑的时候,弹坑还是可以“将就用”的。



除了弹坑,很多士兵在战场上都会挖出专门的散兵坑,大小和弹坑差不多大,这就是单人掩体,但是在战场上这也要分情况而言,如果是迫击炮,那么就不能躲进弹坑中

因为一般而言迫击炮的射程比较相近,发射出来受空气影响较小,所以很有可能会落入同一个弹坑之中,如果是躲进去,那简直就是找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