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彈坑是不是戰場上最安全的地方?

第一軍情


要說到彈坑在戰場上安不安全,就要涉及到幾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是什麼彈導致的彈坑,是大型的航空炸彈還是小型的航空炸彈導致的,是大口徑火炮還是小口徑火炮導致的彈坑。因為,這是不同的,有區別的。像抗美援朝戰爭的時候,美軍的大型航空炸彈可以導致十幾米深的深彈坑,人要是在邊上不注意,掉下去,十幾米,就摔死了!現代,在伊拉克敘利亞等中東地區,美軍的航空炸彈,也有導致十幾米深的大的深彈坑的,這種彈坑,不注意,掉下去也會就摔死了!上幾個圖,大家看看。

上圖是在伊拉克拍的彈坑之母的照片,圖中文字說,這個坑有135 英尺寬,40英尺深,其中含有15英尺深的積水,(1英尺=0.3048米,算一下,就是直徑41.148米,彈坑深12.192米,其中含有積水深4.572米),這是一個叫“RED HORSE”的26人小隊,在這個大彈坑邊上的合照,這種大彈坑,這麼深,不注意,掉下去就肯定摔死了或淹死了。

還有一個,就是不同的炮彈導致的彈坑深淺也是不同的,炮彈口徑不同,威力也不一樣,還有就是土壤或岩石的軟硬程度不一樣,導致的彈坑深淺也會不一樣,有一個粗略的簡易示意圖,大夥看看,實際的戰場上,它的真實深度還要根據戰場的當時地面情況再說(像花崗岩的岩石,那肯定是不管你是什麼炮彈或航彈,一炸都是一個小白點!根本你就炸不動!實戰中的例子,就是朝鮮戰場上的上甘嶺,整個山就是一個花崗岩的大石塊,志願軍硬是用火燒法(岩石燒熱後用冷水激,熱脹冷縮把它給弄開)、雷管炸、鋼釺鑿,一點一點掏出來的坑道,當時這種花崗岩的山,美國的炮彈和航空炸彈炸就不開它!當時也有所謂的鑽地炸彈,沒用,花崗岩,你就鑽不了,炸不開,否則,你以為志願軍的坑道能守得動!?)


像406口徑的彈坑5米深,掉下去也不得了,305口徑的也有3米半深,掉下去,往出爬也不容易,也會影響進攻和觀察。
第二個,就是,如果是一般的小炸彈或小炮彈導致的彈坑,大致1米或1.5米深~2米左右深的彈坑,那麼,這就有個“彈坑理論”和“散兵坑”的概念了。

“彈坑理論”,認為,炮彈因為受到溫度、風力、後坐力、彈藥填裝藥包、火炮精度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概率上,基本上是同一個彈坑被擊中的概率在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除非你的點太背了,太正了!

再一個,就是“散兵坑”的概念。“散兵坑”就是一種單兵掩體,士兵在裡面可以觀察、射擊、掩蔽等工事,上面一般沒有掩蓋。一般對於敵人的輕重火力(手槍、步槍、輕重機槍等)、炮彈彈片、飛機的掃射、轟炸、坦克的碾壓等,可以提供較佳的防護。(注:這需要根據當時的土壤岩石的軟硬,以及你挖的散兵坑的深度等,它所能提供的防護力是不同的!再一個,就是有矛就有盾,這是一定的,像現在發明了一種空中爆炸的炮彈,離地面幾米十幾米的高度爆炸,這種散兵坑的防護就有限,還有就是像喀秋莎火箭炮的面殺傷,或雲爆彈、燃燒彈等,把爆炸的地區氧氣耗盡,溫度提高的,防護力也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小彈坑其實就是和“散兵坑”是一個意思了,唯一不同的就是一個是炮彈或航空炸彈炸出來的坑,一個是人用鐵鍬或單兵挖坑炮彈炸出來的而已罷了!大家可以看看,無論是在抗美援朝戰爭還是美國的伊拉克中東地區的戰爭或蘇聯等,都有這種挖坑保護自己的,下面有圖,大夥看看

這是我英勇的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戰士的“散兵坑”
這是蘇聯的偉大的衛國戰爭的“散兵坑”(注:這個是電影潘菲若夫28勇士中的劇照,是個示例圖)


這個嘛,嗯,就是美國大兵也是一樣要用的,可能因為敵軍沒有什麼像樣的大口徑火炮或航彈,挖的散兵坑也是比較隨意。

當然,他們挖的散兵坑,美國大兵還可以在裡面睡覺、看書休息。

像這種,地面比較硬的散兵坑,相對來說,防護力就要強些。

當然了,還有像這種比較複雜一些的散兵坑。

總之,總體來說,像這種小炮彈、小航彈導致的1米~2米左右的小彈坑,其實就是類似於“散兵坑”,在裡面,還是相對來說安全的,可以起到相當的防護的,實際上,在戰爭中,看很多老輩人的回憶錄,都有利用彈坑進攻和防守的。


馬尾松映山紅


對於抗戰影視劇,相信大多數人都有了解。不過,早期的抗戰影視劇之所以被人熟知,主要是因為大多是以喜劇形式呈現出來的。而隨著市場在變化,對於這類型影視劇拍攝的人劇本也在不斷地改變著,以至於為了博得觀眾眼球,抗戰神劇是一出接著一出,對於真正瞭解戰爭的人來說,壓根就沒有興趣。這個時候,我們只能找一些老兵自傳來過過癮,近而瞭解下當時的戰爭狀況。

而在我們的影響中,記得老兵說過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新兵怕炮,老兵怕槍”。根據老兵講述,在戰場上一般死亡的,大多數都是剛上戰場的新兵蛋子,而其之所以會死,主要是因為不會躲避炮彈,當敵人的炮彈打過來時,新兵只會怕的亂叫亂跑或是一動不動,即便是機靈的新兵也只是在他們喊趴下的時候,就地臥倒而已。

然而,這種方法並不能避免被攜帶強大殺傷力的武器染指。所以,多數時候,當敵人的炮彈轟炸幾次後,大多數新兵都會成為一具屍體,只有少數新兵會存活下來。

但老兵由於戰鬥經驗豐富,一般都不會陣亡。其主要是因為,當敵人的炮彈轟過來時,他們都會根據小概率問題,躲到彈坑裡去。而在炮彈只會對一片區域簡單轟炸的情況下,躲到彈坑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因此,當時彈坑被人們稱為是戰場上最安全的地方。那麼對於老兵的這種觀點你認同嗎?其實,並不嚴謹。

可能有人覺得我會提當下隨著軍工技術不斷變化,戰場炮彈早已變成全覆蓋甚至是精確打擊了,因此彈坑被反覆攻擊同樣是有可能的。但即便是不談及這些,不說我們現代的軍工技術水平,在當時彈坑躲炮彈的方法也是不值得提倡的。要知道,儘管當時彈坑被重複轟炸幾率比較小,但其也是有可能被轟炸到的。所以,這種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儘管其是在戰鬥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的避免敵人使用炮彈,對我軍進行打擊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條件有利的情況下,挖戰壕,在戰壕中每個士兵都挖一個屬於自己的貓耳洞。本身戰壕就有扛炮彈的作用,這個時候再在戰壕中挖一個貓耳洞,便可以直接解決這個困擾。由此可見,躲彈坑只是下策。


軍武視界


戰場上,彈坑是不是最安全的地方?肯定是!只要參加過經歷過戰鬥的人都知道,這不用猶豫。但是,事情也不完全是絕對的。

炮兵被譽為戰爭之神,可見炮兵對一場戰爭,一個戰鬥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相關近代和現代戰爭炮兵作用的資料在網絡隨處可見,就不在贅述了。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在這裡對我在八四年老山輪戰期間經歷的一些有關見聞說一下對這個問題的認知。


在十年老山輪戰中後期,我軍依靠先進的軍事科技的支撐,作戰能力和後勤保障已經遠遠超越對手。我強大的炮兵更是根據戰場的情況,時時推陳出新,創造出很多重創對手的優秀戰例。

激烈的戰鬥中,彈坑相對比較安全,這是很多年戰爭中總結出來的一種經驗,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我軍炮兵很多次就是利用對手具有的這種固有思維,改變戰法。

以前,幾發炮彈試射,然後修正引導炮擊。現在則要求精確確定目標,炮群首發必須全部覆蓋。讓對手沒有還擊的準備。

反覆進行區域覆蓋,加大落彈點的密度不留死角,遠近程不同種類火炮的混合使用,各有重點,對一個目標區域進行清掃等非常規戰法,讓對手損失慘重,吃盡了苦頭。


我們觀察排的觀察員就在一次戰鬥中,用高輩望遠鏡看到了對手在我軍炮火密如雨點落下時無處躲避,只有等死的那種絕望。

特定條件下的優勢戰爭,彈坑已經不再安全,反倒成了埋葬對手的墳墓。

我是頭條作者大風呼呼,謝謝大家!


山裡的新鮮事


恕我直言,在戰場上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即使是在地下掩體,也不能保證絕對安全,更何況彈坑呢。不過彈坑相對於平地來說是相對安全的。

有一種理論叫做彈坑理論。大家都知道,其實炮彈落到彈坑內外的概率是一樣的。所以說即使你躲在彈坑,依然有可能被炮彈炸個正著。但是炮彈一般是通過破片來殺傷人員的。你躲在彈坑裡面,肯定比躺在平地上要安全多了,這是因為破片會成角度四散飛開,而低於平面的彈坑則安全多了。

其實,戰爭是非常殘酷的,戰場上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即使你在地下掩體,依然不安全。因為現在炸彈多種多樣,例如鑽地彈就是用來對付地下掩體的。還有各種覆蓋式燃燒彈,即使你躲在彈坑,依然會被燃燒彈殺傷。特別是現代戰爭殺人武器多種多樣,戰場上能否存活,更多的是靠運氣。即使你能力再強也沒用,別以為電影中主角在戰場穿梭自如,很瀟灑。在現實,那是不存在的。

所以,維護和平很重要。 別指望有一天發生戰爭上了戰場躲在彈坑保命。戰爭沒有電視劇中那麼簡單。


忘川星玉


要我說即便是戰場,其實哪兒都不安全,所謂彈坑安全,來自於一般情況下炮彈不會落在一個地方,不過彈坑確實能夠起到防護的作用。但要說最安全的,應該還是在己方的坑道、貓耳洞以及後方這些地方。

1.彈坑的安全只是相對的,比如在沒有防護物的場地上,炮火襲擊過來了,你說你往哪兒躲,有個坑相對而言就會有一定的防護作用,但是如果說最安全,那還談不上,因為戰場上就沒有什麼所謂的安全之處。

2.彈坑安全其實還有一層理論,就是說兩枚炮彈很難落到一個坑去,這個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排除例外,子彈還有串糖葫蘆的,炮彈也能呀。

3.如果說最安全的地方,肯定是離敵人越遠的地方越安全,比如前沿的己方陣地,有坑道、有貓耳洞、有防護工程這樣的,相對就比較安全。再往後,那就是預備隊所在地會更安全一些;再往後,就是後方指揮所之類及附近的單位更安全。

4.但是現在是全域作戰、縱深作戰,你擱哪兒都不是太安全,美國打伊拉克的時候有個戰例,伊拉克的軍人躲在一個橋洞下面來躲避美軍的打擊,被特種兵偵察發現後,直接呼喚空中火力,發射精確制導導彈,穿過橋洞然後在橋下爆炸,你說你躲,往哪兒躲去呢?

5.如果拓展點思維的話,什麼最安全,有強大的國防,卻敵於國門之外,這才是最大的安全!

如有關於報考軍校、入伍參軍及後續發展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諮詢。


起步一二一


看對於什麼情況了,要是用來防炮彈的話那麼就不是,首先通過概率論進行一下解答,過去的炮彈大家都知道對一個地方的轟炸是沒有特定目標的,而每顆炮彈的落地點概率都是相同的,就算上一發炮彈炸出了彈坑,你躲進去,下一發炮彈還是有落入彈坑的危險的。我相信看過美國大片兄弟連的夥伴們對其中的一個鏡頭肯定記憶深刻,那就是他們在樹林裡敵軍用炮彈轟炸,有的人跳進彈坑,在招呼他們也進去,他們在往過跑的時候正好有一枚炸彈落入彈坑,這個情節不是導演為了讓觀者感受戰爭的殘酷,而是確實會有這種情況。不過躲到彈坑了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防止破片的殺傷,還是具備一定的防護效果的。

如果用來躲子彈還是可以的,畢竟子彈算是直射兵器。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電影


在無數個戰爭電視劇,電影裡面往往都有人躲在炮彈坑裡,就是小說,老兵的回憶錄裡,經常會出現躲炮彈的情節。這些情節,就會在周邊的彈坑裡輪番上演。為什麼炮彈坑往往會是士兵最為熱愛的簡易掩體之一?

炮彈主要分為穿甲彈和榴彈兩大類。榴彈主要用來對敵火力壓制,攻擊敵方戰略縱深和消耗敵方暴露有生力量。因此,這類炮彈的結構往往分成引信,彈體,戰鬥部三大部分。以前蘇聯得出的結論是,一枚75/76毫米榴彈炮彈,往往形成半徑1.2米,深0.8米的彈坑,在鋪設了沙袋之後,可以用作臥姿掩體。一枚100/105毫米榴彈,爆炸之後形成半徑2.5米,深1.1米的彈坑,明顯比此前的小口徑榴彈威力大了。至於122毫米榴彈和152毫米榴彈,往往能形成深達1.5米以上的彈坑。這類炮彈屬於中大口徑榴彈炮彈,殺傷力巨大,經濟性也極好,因此這類口徑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炮彈口徑。

炮彈往往會在長期儲存過後出庫使用,如果說現造現用的,也只有全面戰爭時代才會出現了。剛打造好的炮彈往往因為本身加工誤差和溫度變化,顯得精度不咋地。如果在和平時期,炮彈庫是會擁有恆溫系統,除溼系統等等的輔助器械的。這時炮彈就會逐漸乾燥,炮彈箱內外溫度差較小,也就不會形成冷凝水珠。不過出庫時,往往在運輸途中出現這種情況,所以需要冷炮射擊,來讓後面裝填的炮彈感受一下溫暖。

即便是在最好的環境下,發射過後炮彈也會因為一些細微的原因影響了落點。一般來說一發155炮彈的爆炸半徑25米,殺傷半徑200米左右,少數破片能飛到400米開外,因此400米定為安全距離。也就是說以爆炸點劃出一個半徑25米的圓,圓以內的生物往往會被衝擊波震死。除非要在20米深的地下掩體。老兵們往往會根據炮彈聲音判斷落點,只要距離炮彈25米左右,就有幾率不被衝擊波幹掉。但是炮彈爆炸會伴隨著破片產生。這時,炮彈坑自然而然地成了最安全的掩體。


貞觀防務


戰場上沒有最安全的地方,只有最安全的時候!

單拿彈坑來說的話,這要區分幾種情況:

第一種,假如我方陣地正被敵方炮兵火力打擊,那麼在無處可逃時,剛剛炮擊產生的彈坑當然是最好的選擇。這是因為,用同一門火炮,相同批次的彈藥,裝定同一射擊參數,同一個炮手使用同一種射擊方法,連續打出多發炮彈,彈著點並不會出現兩發炮彈同一落點的現象,而是分佈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這種現象就叫做射彈散佈。因此,此時如果躲在一個相對較深的彈坑內,是比較安全的。這裡要注意的是,如果彈坑是舊的,就是以前的戰鬥留下來的,那我們要注意,這種彈坑是有可能被再次擊中的,因為兩次炮擊的距離、彈藥、及溫度氣溫等自然條件都改變了,是有可能出現“負負得正”的現象。



第二種,假如我方部隊遭到的是迫擊炮攻擊,那麼我們千萬不要選擇躲在彈坑裡。因為迫擊炮射程較近我,一般未幾公里,其受溫度溼度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小,有過實驗表明,通一門迫擊炮同一個射手在相同的射擊條件下,每10發炮彈會出現2發同一落點或者相差極近,而且,一發迫擊炮產生的彈坑很小,你能躲進去那都是多少炮彈的落點了,你再躲進去就是找死啊。因此,這樣躲在彈坑裡就很不安全了。


第三種,也是最不安全的一種,就是有轟炸機空投炸彈的情況。這時候,只要待在暴露的掩體內,都是不安全的,


戰馬一號


在沒有掩體的情況下彈坑確實是很好的選擇,但也不是說跳進去就絕對安全,只能說比你傻傻的站在平地上等著捱打要強。而且彈坑只是個應急之策,如果有更好的掩體或者工事的話沒人會選擇跳進彈坑裡。隨著電子技術和火炮精度的提高,跳彈坑這種存活手段會越來越沒有市場。

先說下彈坑相對安全的道理吧,先是一坑落兩彈的概率問題。其實從理論上講,各個炮彈的彈著點之間是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每發炮彈的彈著位置都是獨立事件,前後互不影響,所以一個坑落2枚炮彈甚至更多枚炮彈是完全有可能的,從概率上講並不能用彈坑來降低你被命中的概率。但是把這個問題放到實際當中就沒有這麼理想了,因為任何一個參數的變動都可能造成彈著點的偏差,比如火炮射擊後坐力造成的火炮微小後移、短時間內多次射擊導致炮管溫度上升等等不可控因素,再加上風向風速的變化實際都在潛移默化的改變彈著點的位置。所以,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同一門炮前後出膛的炮彈很大概率不會落在同一個點上,就憑這個概率也能為自己的生存帶來一絲希望。

不過,概率只是一個方面,關於彈坑為什麼相對安全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下面這個圖有很好的解釋(圖片來自知乎)。彈坑說白了就是個低於地面的凹坑,炮彈的傷害主要來自衝擊波和彈片,而彈片和衝擊波是向四周分散的,但是如果你跳進那個凹坑裡面就比地面要低,那個坑剛好就幫你降低了被衝擊波和彈片命中的概率,相當於提高了存活概率。這個時候就算你周圍沒有坑,只是臥倒在地都會大大提高的你的存活概率。

但是我也說了,跳到彈坑裡只是相對安全而已,不可能保證你100%的存活,特別是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現代火炮比二戰時期的火炮在技術手段上更為先進,戰場的氣象、風速、溫度、溼度等重要參數都會由計算機統一測算和評估然後得出射擊參數,先進的還會加GPS、慣性導航等等,炮彈散佈會做到非常小。如果上制導炮彈的話,那麼這個射擊精度會更驚人,美國的XM982“劍神”155毫米制導炮彈曾經有過10發彈誤差不超過3米的記錄,這個精度足夠往一個彈坑內打了。

而且現代火炮炮彈的裝藥和引信也是多種多樣的,甚至有專門用於對付步兵的,比如下圖為130毫米箭式榴霰彈,內部含有數千枚類似於鋼箭的東西,這種彈不會在地面爆炸,而是在空中爆炸,爆炸后里面的鋼箭會在空中向四周散射,這個時候即便躲在彈坑內也要完蛋。在1984年老山,中國曾經遭到過越南方面的空炸榴彈的攻擊,炮彈直接在空中爆炸。

所以說炮彈坑這個東西只是比你直接暴露在外面相對安全一些,但是也沒有那麼絕對。如果有堅固的工事和坑道,那麼趕緊轉移進去,彈坑這東西只能用來應急而已。


雛菊西瓜Peterpan


在國內或者國外的各種戰爭片之中,觀眾經常可以看到遭到一方陣地遭到猛烈的轟炸,士兵們躲在炮彈爆炸之後留下的彈坑裡,最後在四處爆炸的火光裡倖存下來的情景。那麼,炮彈留下來的大坑是不是戰場最安全的地方呢?

在戰場上,很多有經驗的老兵都會往身邊的彈坑跑,因為在戰場上相對於其他地方而言,炮坑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這其中有一個基本道理,同一門炮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個炮手是不可能把第二發炮彈打進同一個坑的,這也就意味著躲在已經被轟炸出來的彈坑中,能夠在短時間內避免被第二發炮彈擊中。

另外因為炮彈的威力而形成的彈坑,會有一定的溼度,在此基礎上稍加加工,那麼就能成為很好的掩體,而在當空中肯定要比在平地上來得安全得多,因為彈坑都是有一定的深度的,都在彈坑中,相當於躲在掩體後面,對於四射的炮彈碎片也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彈坑本身也許並不安全。尤其是到了現代,各種精確制導武器滿天飛的時代,躲彈坑就非常的不明智了。在北方聯盟聯合美軍攻打塔利班的時候,美軍炸彈一落地,無知的塔利班們也覺得,落下了炸彈的地方不會再落下另外一發,然後就爭先恐後的鑽到彈坑裡。然後,下一發炸彈就不偏不倚的砸進堆滿了塔利班的彈坑裡,把一群無腦的狂熱分子一鍋燴了。

而且現在很多炮彈,航空、制導炸彈都是大口徑、大威力,產生的爆炸波都會讓你死的很慘了,還等著躲彈坑?



如果是野外的平地,彈坑就相對要安全了。彈坑會使得這個位置比較低矮,可以躲避一部分破片和爆炸氣浪的傷害。比如在二戰的北非戰場,一旦步兵進攻不順利,那麼他們要麼暴露在沙漠上被射殺,要麼冒著嚴寒挖一晚上的戰壕,不然到天一亮密集的炮彈和子彈就會呼嘯而至。在沒有時間去挖屬於自己的散兵坑的時候,彈坑還是可以“將就用”的。



除了彈坑,很多士兵在戰場上都會挖出專門的散兵坑,大小和彈坑差不多大,這就是單人掩體,但是在戰場上這也要分情況而言,如果是迫擊炮,那麼就不能躲進彈坑中

因為一般而言迫擊炮的射程比較相近,發射出來受空氣影響較小,所以很有可能會落入同一個彈坑之中,如果是躲進去,那簡直就是找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