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香港很多人住籠屋之類的房子也不申請公租房?

人妖向日葵


你好,嗨住租房來回答這個問題。

連續8年蟬聯全球房價最難負擔城市,香港買房難於上青天

在大多數人眼中,香港是購物天堂,各種免稅名牌包包、飾品、化妝品都要比內地便宜許多,香港的旅遊業也因此得到很大帶動。但對於居住和工作在香港的人來說,香港或許並不是那麼美好的人間天堂。

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Demographia公佈,香港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城市。調查是以香港樓價中位數619.2萬港元,除以香港年收入中位數31.9萬港元,得出樓價對比收入中位數19.4倍。這也意味著一個香港家庭要不吃不喝19年才能買的上一套房子。

地少人多,香港房價已經連漲21個月

對於大部分香港普通市民來說,買房可能是一件傾全家之力可能也遙不可及的事情。香港陸地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737萬人,人口密度全球第三。狹小的土地面積導致土地供應嚴重不足,據瞭解香港每年進入市場的新住宅量約是20000套左右,新住宅供給量遠遠低於市場需求量。


據香港大公報2月份消息稱,香港樓市高速列車越開越快,去年香港私人住宅樓價及租金指數升幅均為五年最大,各錄約14.8%及7.9%。樓價連升21個月,且連續14個月創新高。

雖然內地一線城市也出現過房價大幅上漲的情形,但不少城市在調控下房價都初步得到了穩定,連漲21個月簡直不敢想象。


雖然為了防止香港本地人和內地人入港炒房,香港把非香港戶籍人口在香港購買住宅,以及香港戶籍人口購買第二套住宅的“從價印花稅”,從此前的最高8.5%,一下子提高到了15%,內地人購買一套1000萬的房子就要繳納150萬的鉅額印花稅,但基於對香港樓市的看好,依然阻擋不了內地高淨值人士入港買房。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今年香港樓價嗨會再升15%。

超過20萬人排隊申請公租房,起碼要等5年以上

香港其實有很多年輕人都是買不起房子的,香港很多住宅也是政府提供的公租房。這些公租房從外面看起來就跟馬蜂窩一樣密密麻麻,每棟樓裡住滿了人,每套房子的面積也非常狹小,在內地很多人看來甚至會覺得非常壓抑。


但即便如此,公屋低廉的租金也促使很多人加入申請大軍。以香港島為例,一套建築面積50平方米的房子,租金市價是13333元,而同等條件下,公屋租金僅為1894元!公屋租金價格優勢由此可見!

但香港公屋申請要滿足諸多條件:申請人年滿18週歲,申請人及家庭成員現居於香港並擁有香港居留權;家庭每月總收入息和總資產淨值不得超過房委會規定的有關入息及總資產淨值限額(只要收入在全港中位數以下大多數都符合申請條件);申請人及家庭成員在香港沒有任何住宅;配屋時,申請表內必須有至少一半成員在香港住滿7年且所有成員仍在香港居住。


由此可見,那些買不起住宅的香港人或外地入港工作者,並不是不想申請公租房,而是要滿足申請公租房的條件實在比較苛刻,而且等待配屋的人口眾多。即使公屋居住條件惡劣,但仍是許多人擠破頭爭搶的對象。


與香港租房市場不同的是,內地由於品牌公寓等的介入,暫時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也能以合理的價格住上高品質的房屋。嗨住租房,全城房源,一網打盡,無論你的訴求是什麼,都能找到滿意的房源。趕快下載嗨住APP吧,體驗不一樣的品質租房之旅!


嗨住租房


籠屋明面上已經沒有了,現在還有很多劏(tong)房(fong)。

反觀公屋比籠屋之流划算太多了,只不過申請公屋要條件,最要命的就是永久居住權。

當然,香港其實也不是那麼多人住籠屋或是劏房,比例在總人口5%以下。


先來介紹下什麼是籠屋

這個詞不能用顧名思義來理解,因為它不是籠子一樣的屋子,而是籠子一樣的床位。之所以有“籠”字,是因為這樣的居住空間,通常用鐵絲網攔著。請看下圖:

有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不弄一個隔斷牆,這樣也有隱私啊?

對此大家不妨想一下,想要在狹小的地方儘可能多塞人,建牆是不是有點浪費空間呢?

況且很多籠屋的空間都屬於就是建築,採光性也不理想,這樣敞開的方式,至少人人都能見到光。

而且大家要注意,籠屋的人均居住空間大概只有1平方米左右,有些會因為格局問題會大一丟丟,但總體如此。

住籠屋的人根本不會考慮環境,也不會考慮空間,原則上是儘可能便宜。

所以,籠屋的價格大概在一個月幾百到上千港幣之間,主要還是分位置。

當然,現在籠屋很少見了,因為香港採取了管制。很多籠屋都藏在犄角旮旯的地方,還冒著隨時被查封的風險。

另外,也有一些按照手續申請下來,可以經營的籠屋,不過空間會大一些,售價也會高一些。

除了籠屋之外,還有劏(tang)房

劏房和咱們的隔斷間類似,面積也差不多,大的能有六、七平米,小的三、四平米也有,錢不一樣。

但是相比於籠屋而言,至少劏房有地方放點東西,也算個私密的空間。

只是價格實在太高了,有些能達到三、四千,而且要一家三口、四口擠在一起。

另外還有一種叫棺材房的東西,只是提供睡覺的功能,價格大概在劏房的一半。

也就是說,人家的一個床位,夠咱們在二、三線城市租一套房子了。

這時候大家可能比較好奇,香港不是有公屋的嗎?

為什麼還有人住籠屋、棺材房、劏房這些東西?

因為香港的公屋不是誰都有資格住的。

首先,必須是香港的永久居民,除此外那管你再窮,也不可以申請公屋。因為公屋是僅屬於香港人的福利。

其次,必須要符合以下標準,筆者直接從香港特別行政區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截圖了,這樣信息是最準確、最及時的。

大家可以看到,只要符合兩點,就可以申請公屋了,申請之後,需要按照積分進行排隊,總之是分數越高,排到的速度越看。

也就是說,公屋是按需分配的,不是先到先得的。

這時候大家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住公屋的

而一些人沒有錢,租不起房子,就會導致住籠屋、棺材房、劏房這些環境不太好的地方。

當然,也有一些狀況:

第一類,等著排隊上樓,這樣就先住便宜些,反正之後要住公屋,據說一般三年怎麼也排到了。

不過,官方的輪候說明是這樣的:

在2018年3月底,約有1533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19 0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1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8年。

第二類,“夾心層”,收入雖然還不錯,但是過了住公屋的限制,而且也不夠買房子,這就導致他們必須在一個低成本的地方忍耐,直到攢夠錢買房子為止。

第三類,不是香港永久居民,畢竟香港工資高,所以會有人來打黑工。

第四類,臨時的落腳點,可能為了方便,或者是附近有工作需求,所以暫時住在這裡。

總的來說,公屋對於香港居民來說,還算比較友好,但仍舊會有很多條件限制。

不過,最近很多年輕人申請公務,目的就是參與居者有其屋的計劃,這樣就可以用至少同位置7折的價格來買公屋。

況且公屋的租金也比較低(公屋是需要租金的),至少比同位置的房子便宜很多,而且沒有維修基金,沒有管理費,所以也適合一些年輕人。

所以,這裡大家也要注意,公屋是提供給人住的,不是白送的,想要得買。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住公屋的,

香港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地方,很多人要求上進,並且有非常強的進取心,他們要努力賺錢,努力攢錢,努力供樓。

可以說,有一大部分人群並不是太願意把自己放在狹小的空間裡,因為大約有70%的公屋在200尺到400尺之間,大概的算法是20平米-40平米。

一個人住很可能只分到150尺,確實有些狹小了。

一般兩個人申請,可以獲得300多尺,或者400尺的地方,如果再生個孩子的話,也顯得有些小。

不過話說回來,人家的面積可是使用面積哦。

雖然使用面積和建築面積在最後錢上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是使用面積沒那麼多貓膩,是多少就是多少。


總結一下,香港的公屋是非常划算的,能住公屋當然不住籠屋、棺材房、劏房,不過公屋有限定資格。

總體來說,目前住籠屋、棺材房、劏房不會超過總比的5%,這裡指的是香港永久身份居民的總比,誰知道有多少人打黑工呢。

而公屋的居住人數215萬人(占人口約29%),公屋總數大約有80.8萬個。

另外,香港公屋還有一大堆限制措施,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其官網看一下,就是房屋局的官網。

至於香港房價為什麼高,原因很簡單,就是沒地方。

這時候不免有些人問,不是還有這山,那山的麼。

但是現在保育人士已經相當厲害了,根本不讓開發,如果香港政府不阻止,馬上就打官司,一拖就是十年八年的,所以開發商也不敢動地。

以上就是香港公屋的大體情況,有錯漏之處,可留言或私信指正。筆者知道公共信息馬虎不得,也儘量去偽存真,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小言詹詹


作為世界著名金融中心的香港,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幅高樓大廈林立、繁華優雅、紙醉金迷的繁榮景象,但在這背後,還有著一些籠屋、劏房、棺材房之類的居所。

這些居所共同的特點便是空間狹小逼仄,僅僅使人免於露宿街頭,當然相應的租金也較低一些。

要回答題主的這一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究竟有哪些人居住在這幾類狹小空間的房子內。

第一, 外來人口。

香港因為經濟繁榮吸引了許多外來人口,他們或是獨身一人的打工者、或是拖家帶口的遷居,來到香港後才發現。

相對於香港的高工資,香港的消費更高,房價房租更是高的超出自己的承受範圍,他們買不起房、就連租房,也只能租最便宜的籠屋之類。

第二, 香港本地人,包括一些底層工作者、失業者和老年人。

他們收入低甚至沒有收入,用最低的租金租一間籠屋,免於露宿街頭;

還有一些年輕人,正處於事業打拼期,沒有多少積蓄,只能暫時租住這類房子;

當然,還有一些人,為了方便或者是就近工作,也會選擇住在這裡,但一般只是暫時居住,工作完成便會更換。

第一類外來人員不申請公租房的原因大體有兩個方面。

客觀來說,他們住籠屋而不申請公租房根本的原因便是不符合公租房申請條件。在香港,公租房僅屬於香港居民的福利,不是香港永久居民,根本就沒有申請的資格,這從根本上杜絕了這類人申請公租房的可能性,何況,如果是香港黑戶,不僅申請不下來,還可能會被遣返。

主觀來說,對許多來香港打工的人來說,他們是奔著高額的收入來的,根本就不在乎居住條件的好壞,只想著在香港打幾年工,掙一筆錢便回鄉,壓根不會考慮公租房的事,當然還有一部分收入高的年輕人,他們想要留在香港,可以不在乎眼前的“苟且”,只希望自己攢夠了錢,直接在香港買一套房,也不會申請公租房。

第二類人,也就是香港本地居民不申請公租房的原因有幾種可能:

一是條件不夠。

申請公租房,對於家庭人口和收入都有限制,僅有香港身份證是不夠的,還要符合申報條件。

二是申請了公租房並不一定能夠馬上能住。

香港的公租房,是按需分配,不是先到先得,要根據積分進行排隊,而且香港申請公租房的人很多,每個申請人的等候時間一般三到五年不等。

三是公租房本身的面積並不算大,兩個人居住的話也就是20平方米到40平方米之間,對一個有孩子的家庭來說比較狹小。

而且對於住在公租房的人,在財產方面還有許多限制,需要報備。

因此,對於許多積極上進、想打拼事業的年輕人來說,寧願努力掙錢、拼命攢錢來買一套大一些的房子。

籠屋之類的居所的存在,是寸土寸金的香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側面,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以及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會不斷減少乃至慢慢消失,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逐漸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1994年香港頒佈了《床位寓所條例》,並於1998年開始實施,力圖改善並減少“籠屋”。 考慮到床位寓所或出租床位租金低廉、地點方便,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因此香港政府部門並非簡單地取締床位寓所,而是透過立法確保床位寓所符合消防、衛生或樓宇安全的最低標準。 《床位寓所條例》把“床位寓所”規定為擁有12個及以上出租床位的居住單位,相關部門對符合相應安全標準的床位寓所發放牌照,嚴格禁止無照經營。

對於因實施《床位寓所條例》導致床位減少、必須遷出的部分住客,如果年滿60歲或有健康護理需要者,社會福利署會考慮讓他們入住福利院舍,或安排他們入住公屋;對於60歲以下必須遷出的住客,可申請入住民政事務總署開辦的單身人士宿舍。另外管理部門每半年派員探訪已登記的床位寓所。當發現有年老、體弱或身體不健全的住客需要房屋方面的支援時,有關方面便會提供協助。 香港從1954年便開始實施“公屋”制度,即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廉租(住)房。公屋申請人有收入上的限制,配售由房委會公開編號、統一輪候、按號入住或者公開抽籤挑選。公屋計劃解決了香港30%左右人口的居住問題。 棲身之地 在香港的繁榮背後,有那麼一簇人的生存狀態。我們去香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看到的是香港最陽光的一面。記得二十幾年前,讀過一部香港作家的小說,書名忘記了,講述的是一個離異女子流落貧民窟的生活。那時候,我們的閱讀立場設置在“資本主義社會”,這樣的講述,多半帶給我們的是“認識資本主義社會”腐爛而不公平的一面。實際上,在所有形式的體制中,民生問題總是要留下遺憾的。“籠屋”就是香港“貧民窟”的一個居住形式。 產生原因 “香港的房子太貴了,普通人終其一生也買不起一套房子。”一個叫邰永坡的“籠屋居民”說,他三十年前失業後,每月依賴約2300元綜援過活,“‘籠屋’租金從當初的5、6元港幣到今日的1200元港幣,再高下去只能睡大街了。” 香港政府從1998年開始實施《床位寓所條例》,改善並減少“籠屋”。據政府數字,目前有近千人居住在“籠屋”中,而社會福利組織則稱,居住在“籠屋”的人數不少於四千人。香港的籠屋是一種特殊的居住現象,居住者並不是無家可歸,只是以最低的租金來租一個床位,可以免於露宿街頭。不過在過去一年中,籠屋的租金卻是急遽上升,從2007年八月的1000元港幣上漲25%到現1250元港幣。再加上香港經濟現處於衰退的狀態,很多人都失去了工作機會,最後露宿街頭。漸漸的,無家可歸便成了日益嚴重,由香港社區組織(義工)租下來,無償提供給失業者、無房屋者居住的“籠屋”,這些義工除了提供他們暫時棲身之所,還負責帶他們向特區政府爭取權益。有幾張圖片顯示的是籠屋居民對特首曾蔭權的漫畫“控訴”。據說,有的人在“籠屋”裡已經居住40多年。 一個不足兩平方米的單人床 居住環境 “籠屋”是罐頭沙丁魚似的貧民窟,眾多老弱貧苦人聚集在舊樓床位,各以鐵絲網圍住,一張床位猶如一座籠子,“籠民”因此而得名。 五、六十年代,搭木屋居住是香港貧民解決居所問題的重要途徑。當時有30萬木屋居民,半數是香港出生的家庭,或者是1946年以前便一直住在香港的。六十年代,木屋居民增加到80萬。山區的木屋居民,每500人用一公共自來水管,100人共享一個木蓋糞坑,遍地垃圾,汙水橫流,臭氣熏天。1971年香港一家報紙報道:在九龍一間15英尺乘35英尺的樓宇內住上50人,平均每人佔地0.5平方英尺,連一口棺材的大小也不如。以上說的屬最壞的例子;一般情況是:小康之家住一個單位(二房或三房一廳);中下收入的租住一個房間;經濟條件差的只好租住一個床位。 一個不足兩平方米的單人床,用鐵網封閉上鎖就是一個不至於流浪街頭的家。裡面除了床具還有生活用品、個人的全部家當。有些“籠屋”裡的人早上鎖好自己的鐵籠,走在上班的路上一樣是西裝革履行色匆匆的上班族甚至是一位趕往寫字樓的白領港人。 一間斗室最多住著12戶籠民 根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提供的數據,香港有大約10萬人居住在所謂的“籠屋”。籠屋涵蓋分割成一個個小房間的公寓樓,簡陋的木板和鐵板“床屋”以及屋頂棚屋。因空間狹小,籠屋也被形象地稱之為“棺材房”。香港是一座富有的國際大都市,籠屋的存在與香港的繁華景象形成嚴酷對比,被港人視為一種恥辱。


A開心就好


我是每天分享家居美圖和裝修經驗的飛墨李工,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有趣實用,那就點個讚唄~

我們一般說的小戶型房屋,面積在60平米左右,但是香港的籠屋只有7~13平米大小,7~13平米是個什麼概念呢?它就相當於一個美國標準的停車位大小(11平米)。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尤其多分佈在深水埗舊樓裡。它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被稱為“籠屋”,要問為什麼情願住這種籠屋而不去申請公租房,原因很簡單:巨複雜!香港人口眾多,申請公租房根本排不上前的,而且申請人要滿足一系列要求,而很多人都是外來人口,就算等了幾年能輪到自己,但是不能滿足任一條件,還是無效。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包括小編),香港應該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香港已經連續8年蟬聯為“全球房價最難負擔城市”,高昂的房價對於一些社會低層或是年老體弱群體來說,實在無力承受,他們只得以最低租金,來換取一個能夠平躺的“床位”。

這些籠屋一般位於危樓之中,一個屋子能夠容納12個床位之多,可見多麼擁擠。只有停車位大小的籠屋四周都會被鐵絲網圍住,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個被鐵絲網隔開的“床位”,底下利用木板作為底座,有時候為了最大化的利用空間,一個籠屋上面還會再增加一層,就如上下通鋪一樣,擁擠又閉塞。

極其狹窄的籠屋自然不能跟正常戶型的房子相比,籠屋裡面放些基本的床具之外,已經塞得滿滿的了,其他的生活用品硬塞的話也可以,但是我想好好睡一覺應該都很困難,外圍的鐵絲網上掛滿了衣服以及生活物品,沒有隔音、沒有私人空間。

籠屋面積狹小,沒有舒適度和隱私性可言,嚴格意義上是不能作為住所使用的。另外現在大家的生活質量逐漸提高,不僅僅在乎有沒有地方住,更注重的是房子居住的舒適度,以及是否能保證居住安全和身體健康等。


飛墨設計師李工


謝邀!確實,香港居住房屋緊缺已嚴重困擾香港人。香港自六、七十年代經濟高速增長至今,居住房建設一直滯後,未能配合經濟發展的快節奏。這不能不說是與香港的社會政治環境及房屋、土地政策有關。
儘管香港政府一直推行的公屋、居者有其屋等房屋政策計劃大有成效,但面對人口高速膨脹、可利用土地資源配置緊缺下,住房問題仍然十分嚴峻,一直以來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香港政府雖然作出了最大努力,每年推出一些"公屋"及"居屋"但亦杯水車薪,使得很多符合條件入住公屋的家庭及單身人士,在漫長輪侯中望穿秋水。而條件未夠"不上不落"的家庭及需要人士更望梅止渴。
目前香港輪侯上樓(入住)人數約28萬人(戶),按前幾年統計,平均上公屋輪侯時間要4.7年,而現在則要6至8年或以上還是個未知數。

近年香港政府推出的"綠置居"先導計劃在實行中亦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所謂"綠置居"簡單解讀為,即把現在興建的公屋以低廉價出售給現仍居住在舊公屋的家庭,而且還要符合相應條件,當中還要視乎經濟情況能否承擔和購買。這種符合條件的家庭或個人稱為"綠表"人士。


香港這種房屋"綠置居"先導計劃,目的是讓現在居住公屋、並有一點經濟能力,有志向的家庭先購買政府推出的廉價公屋,再騰出原來公屋,安排給還在輪侯的家庭及個人。這種稱之為"騰籠換鳥"的房屋置換措施,在實行中亦遇到不少困難阻力。

其實香港人幾十年來已在這種較差的居住環境下生活工作已實以為常。按照香港人那種"房大房小有床就好"的樂觀心態,這房屋居住短缺問題一定能挺得住。相信在港府的努力下會得到緩解。

筆者曾於去年底在悟空問答就"香港各區舊樓街道有那麼破爛不堪嗎?"作過簡單論述,內容與此文類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瀏覽一下。謝謝閱讀!


不輕信不盲從


現在香港可以說是沒籠屋,但有劏房,面積小的可在10平米,大的30平米左右,這是因應現代人要獨立和私穩。

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住劏房。

1. 新移民:因為香港申請公屋的資格是永久性居民,也就是說要住滿7年才有資格申請,有些嫁到香港,生了一個,也就3個人,那申請時只以2個人算,那申請到的單位非常小,所以很多都是拿了永居再申請,那這期間就只好租劏房。

2. 老人, 有些老人家有些積蓄,不符合申請公屋的資格,當然也有一些是住慣了這個地區,可是分配的公屋可能是在交通不方便的地區或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那老人可能寧願住劏房但是熟悉的地方。

3. 更生人士,剛出獄,去申請公屋需要時間。

4. 年輕人。 現在很多年輕人剛出來就想要獨立,不想和父母住,但年輕人沒結婚沒子女要申請公屋是漫長的等待,所以只好租劏房。

所以,不是不申請,大部分人都會申請,只是要等


隨風HK


香港是個很奇怪的地方,幾十萬人在排隊等公租房,梁振英上臺時要建幾萬套公租房來解決,換來的確是精英集團的聯手抵制,而那些等公租房的卻都不出聲,這應該是符合他們利益的啊!至於深水埗那些幾平方的鳥籠,那些人住那邊是自己的意願,很多人在那附近上班,而且都打兩份工,在外面吃,回到“家”就是洗澡睡覺,根本沒空幹別的事情,他們根本沒有去申請公屋,如果住公屋,上班需要花一個多小時,就沒法打2份工,香港很多人都是這樣住在“鳥籠”裡拼搏,等有了基礎再申請公屋,做點清閒一些的工作。我們大陸很奇怪,自己都買不起房子,做房奴了還去關心香港?香港人可沒有大陸這麼迫切買房,大多數普通人住的都是公屋,可以住一輩子,就是小了點擠了點,但是至少人家結婚不用買房,不用成為房奴!


黑山老妖37625003


因為公租房很難申請到,前提條件又那麼嚴格,必須永久居住證,就是香港當地人的福利,類比於北京,有北京戶口才能申請公租房,你說難不難。


為什麼住籠屋,因為便宜。香港出了名的房價高,人多地少。但房價就漲了21個月。

租賃市場就更不用說了,滋生出很多較為奇怪的出租屋,籠屋(根本沒有隱私感),7-8平可住3-4個人的劏房,也叫房中房,有隔斷打開,有點隱私感。

如果你有幸,是永久居住,然後去申請公租房,很不幸的事情也發生了,房子申請時間基本在3-5年左右,可能這段時間後才能申請到。

類比北京,可能就是現在北京所有的人口2300萬吧,直接縮到四環內。你說那種感覺,擠不擠。

不是不申請,是申請不到。


最美居委會劉大媽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香港地少人多,而且申請條件又比較嚴格,有籠子屋呢,入住的條件比較低,而且有些地方交通比較方便,公主能申請條件呢?永久居住權7年而且還要其他條件,租金確實很低,不到市場等等交通條件知識,到10%而且有些地方遠離交通遠離市中心最重要一點上班地方比較遠,對於有一些未成家的人來說,龍子的比較實惠,性價比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