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三门峡历史上的惠民工程——广济渠,惠泽陕州百姓长达1300年

现在三门峡知道广济渠(利人渠、金线渠)的人很少,但是市区的人肯定都知道横渠、卢家渠、师家渠、田家渠、刘家渠和梁家渠这几个城中村,而这几个村名的来源正是广济渠。

历史上该渠在隋朝初建时叫利人渠,入唐以后重建改名为广济渠,又因仅宽约一尺,绵延三十里,细长如线,民间俗称金线渠。

陕县最早建于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但是陕城(今陕州公园)却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并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扩建,其后该城历代皆为陕县及陕州治所,直至建国后拆除。

三门峡历史上的惠民工程——广济渠,惠泽陕州百姓长达1300年

自西汉陕城建立后,城市周围虽有黄河及槖水(今青龙涧河)作为水源,但因为黄河水深崖高、槖水又距离较远,故城市生活用水一般为凿井汲取。陕城地处两京之间,官员、商贾来往频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公元487年,北魏孝文帝首设陕州。陕州城随着地位的提高,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地下水资源逐渐枯竭,“凿井深数仞而不及泉,或虽得之,卒多苦卤,居民皆远汲于郭外。”(《直隶陕州志》)

为了解决陕州城居民的饮水问题,隋朝统一之后,隋文帝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命邳国公苏威主持修建陕州城的引水工程。“北利人渠,隋开皇六年,文帝遣邳国公苏威引橐水西北入城,百姓赖其利,故以为名。”(《元和郡县图志》)苏威实地勘察当地的地形、河流之后,决定从地势较高的交口村取槖水筑渠,利用地势的差别让渠水自流进入陕州城,以解决陕州城的用水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条长约15公里的长渠建成,渠水自东城墙进入陕州城内,绕行后经南城墙流出,注入槖水。城内百姓欢欣鼓舞,城外沿线的良田也有了灌溉保障,全城因之得利,故将该渠命名为“利人渠”。

三门峡历史上的惠民工程——广济渠,惠泽陕州百姓长达1300年

隋末天下大乱,利人渠遭到破坏,陕州城再陷水荒。唐朝建立后,重修利人渠逐渐被摆上议事日程。“广济渠,武德元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所开,引水入城,以代井汲。”(《新唐书·志·地理二》)

长孙操考察几近废弃的利人渠之后,决定将其规模扩大,以增加水量。他组织百姓在槖水上游交口村筑起石坝,将水源加高,然后绕崖跨沟,将渠水蜿蜒引至陕州城。因为长孙操所修的新渠比利人渠水量更大,所以被称为“广济渠”,其首尾地势差别达到七八十米。

因为长孙操的杰出贡献,唐太宗李世民后来还将女儿新城公主嫁给了长孙操的儿子长孙诠,使其名贵一时。陕州百姓感念长孙操的功劳,至宋代李昭遘任陕州知州时,开始为其立祠纪念。“城中旧无井,唐武德中,刺史长孙操始疏广济渠水入城,众赖其利。昭遘至,立庙祠之。”(《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附李昭遘传》)

三门峡历史上的惠民工程——广济渠,惠泽陕州百姓长达1300年

广济渠此后在金、明、清各代多次淤塞又多次重修,直到民国初年废弃,从隋朝利人渠开始算起,该渠为陕州百姓恩泽长达1300年。

据《新唐书·志·地理二》记载:陕州“有南、北利人渠,南渠,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幸,使武候将军丘行恭开。”北利人渠为广济渠的前身,而南利人渠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南利人渠,东南自硖石界流入,与北渠同时疏导”。所以南北二渠应该是同时所建,但因为南渠从硖石县取水,路线较远,故而在后来失修废弃。

参考资料:刘青《神秘消失的广济渠》;

程森《清代豫西水资源环境与城市水利功能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