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農村難得一見的“攆飯”,一人馱一飯碗,生怕回家盛飯誤了事


房子還是那座房,梯子還是那個木梯子。在這山區,十年前的土房子依然有人居住淳樸自然。

抽一鍋旱菸,等著開鍋吃飯是最愜意的一刻。

75歲的堂二媽雖然不缺吃喝,但無人照顧,自食其力,孤苦伶仃的守護者最後的家園——三間瓦房一畝六分地。每天端著飯碗串門是她最高興的事。

在老家吃飯,你就會發現鄉民吃飯的時候,很少有人圍桌而坐,而是在飯場吃飯。

每個村子都有幾個固定的飯場,飯場是約定俗成的,沒有特殊原因,飯場的地點輕易不會改變。

民間有一句俗語,叫“東家短,西家長,端起碗,攆飯場。”指的就是這種到飯場吃飯的習俗。俗語中的“攆”,即是去的意思。每天“飯時”一到,人們不分男女老少,一手端湯,一手端菜拿饃,陸陸續續湧到飯場。或背靠牆跟兒,或倚樹而蹲,或將鞋一脫,坐到鞋上

也有三人一堆,五人一夥,將各自的小菜湊在一起,相互品嚐。到飯場吃飯的人,多端粗瓷大碗,俗稱海碗。若飯碗太小,需一趟一趟回家盛飯,便大麻煩了。再說,飯場裡氣氛熱烈,若話題至高潮處沒了飯菜,豈不減了興致!


飯場中,大家邊吃邊談,邊談邊樂。東家長,西家短,上至國家大事,下到村內新聞,無所不談。飯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排農事、交流信息和密切村民關係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