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科研与太极拳碰撞会生出怎样的火花?——太极拳现代化的遐想

科研与太极拳碰撞会生出怎样的火花?——太极拳现代化的遐想

关于太极拳现代化的遐想:

让硬核的科研与真实的太极碰撞出火花

现代科学对太极传播与推广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深受进化论影响的科研工作者, 每当听到有人忧心忡忡地谈论“继承发扬传统和传统文化现代化”这类大命题的时候,总情不自禁会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某种文化或技艺,自身并没有进化的动力和滋养人的本质,也就是本质是僵死的,我们是应该任其自然消亡,还是为防其万一消亡而去积极拯救保存?后来在学习与了解中国传统武术的过程中,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个伪命题。

因为好的文化与传统在巨大的群众基础面前,总不至于被轻易埋没,它(们)是鲜活的,总会逐渐进化。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带着功利色彩将传统任意打扮乃至拖累了这一进化的进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路途可能会变得相当曲折,最终导致一代甚至几代热爱传统并具有实干精神的人才陷入困顿并被历史埋没。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的精华有信心,另一方面,依然要积极地传播推广,极力减少各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其中我个人最关注的,也私以为最有实践意义的,乃是中国国术之一——太极拳。

太极拳是世界范围内受众最广的武术项目之一。有趣的是,近几年因为“徐晓东打假事件”持续发酵,太极拳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多人从文化、体育、健康各种角度讨论“中国武术是不是要亡,太极拳是不是没用”。笔者倒觉得,就当下的受众广泛度来说,中国武术不会死,太极拳也不会倒下。但是,也要承认,太极拳本身的发展处于亚健康态,如果没有合适的介入和适当的改革,我们这代人在太极拳史上怕要成为后代改革家们的笑柄了。

解决对太极拳乃至其他传统武术的质疑,笔者觉得关键在于两点:第一,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 第二,在太极拳现代化传播与推广的进程中,什么途径和手段会成为有效的助力?

第一个问题因个人学浅不敢妄论,只能说太极拳是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门武术,其中有深厚的文化沉淀,有对习练者德行意志学养的考量,但关键点落足点还在于太极拳是武术,是一门包含了技击攻防并能强身健体的“术”。既然是技击攻防一体的术,就要考虑其技巧特色,既然能强身健体,就得落实到人体健康,既然要现代化,就得尽量用全世界当代人听得懂的方式传播和推广太极拳。而这三样,恰巧是现代科学可以鼎力相助的方向。

科研与太极拳碰撞会生出怎样的火花?——太极拳现代化的遐想

在阐释现代科学对太极拳的助力作用时,我坚决反对单一用科学研究去解构还原太极拳的方式。太极拳文化与“术”都是活的,是一体的,而现代科学,可作为观察,局部性阐释,乃至应用推广的有效手段,但本身不能凌驾于太极拳之上。更何况科学自身也在发展,也存在局限性,“唯科学主义”会固化太极拳这一鲜活的生命,同时也丧失了科学理性。太极拳与现代科学应该是相互碰撞、交相辉映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同样,太极拳文化层面的传播、推广和现代化,包含了太多涉及政治、经济以及历史的复杂问题,命题过于宏大,因此也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本文就三点现代科学对太极拳现代化、传播乃至发展可能带来的益处与可能存在的问题,聊作探讨如下:

第一, 用现代科学阐释太极拳的技术特色和技击核心内容,还原太极本色。

太极拳,作为武术,除了其浓厚的文化特色,技击特色也非常显著,传统的“化”“发”“十三势”,与西方体育运动乃至中国外家拳风格迥异。但是,传统武术教育的语言,对世界范围内受到西方自然科学教育洗礼的当代人来说,有些晦涩艰深乃至“玄奥”,尽管我们不反对深入古籍探讨传统的技术概念,但是,如果能用更清晰、可重复性高、易操作的方式理解太极拳技术层面的特色,对于大众理解太极拳无疑是有益的。

如今在运动生物力学方面,体感技术、成像技术与力学测量飞速发展,人体解剖学也清晰翔实,如果能结合这些科学手段,还原“太极劲”的技术特色,我们才能至少在表象上看到“太极劲”与号称太极的“广播体操”的区别,才能认识真正的太极。 诚然,对于太极拳中“意动”、“气血”、“经络”等相关概念涉及的科学研究尚不成熟。但至少通过精细的科学解析,我们能够解答太极拳参与技击的可能性,更能回答,太极拳以弱胜强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此外,在阐释太极拳的精微之处的同时,太极拳本身的技术进化,也可以从现代科学中汲取营养,一则尚未考证的趣闻,就是清代创立了以实战见长,功夫上身迅速之“忽雷架”太极拳的宗师李景彦,据称就曾吸收了晚清科技著作《灵台仪象志》中的力学原理来丰富了太极拳的维度与深度。

一言以蔽之,从人体力学乃至生理学角度进行科学研究,阐释太极拳的特色与核心的技术,还原太极作为武术的本质,是有极大空间的。

科研与太极拳碰撞会生出怎样的火花?——太极拳现代化的遐想

第二,太极拳强身健体功效的印证与宣传,需要严格的生理与临床研究。

太极拳在文明与军事高度发达的当代还能吸引广大群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家意识深处“太极拳能强身健体”这一经验之谈,然而经验归经验,如果缺乏相关的严谨的科学研究,对于具有格物致知精神或是有真实诉求的广大群众而言,太极拳充其量只能作为备选的保健手段之一,使得太极拳面对世界各地兴起的其他保健手段并无显著优势。 由于缺乏这类“硬核”的科研支撑,缺乏广泛的调查和严谨的、反复的论证,导致很多虚假信息借机大行其道,让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自创的“养生太极”,各种肤浅的“太极”保健操,甚至各种声称太极拳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广告宣传,这也让所谓的“大师们”趁虚而入,引诱那些想强身健体的人花高价学习华而不实的“太极拳”,甚至造成学员因为学习手段不科学而落下疾病。

所以,强力的科普应该既不夸大太极拳的作用,同时也不低估其功效和特色,方能有助于人们理性地接受太极,理性地消费,合理地练习。同样,对于想剥除太极拳技击部分,只保留“太极表演”的这一类观点来说,最好的回应是通过对太极拳技击的实践与“太极体操”的功效对比,来判定彼此。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科学界很早就关注太极拳的功效,进行过相关的临床实验并印证了太极拳在某些方面的有效性,然而西方研究对太极拳本身的定义不一定比“原产地”精准,这些西方科研工作者是否真正理解并应用的是太极核心技术还是如广播体操一样的普通运动尚不清晰。相应的,东方可能存在不少理解太极运动核心(诸如懂得如推手这类高阶太极技术)的人,却往往因为更多的人由于功利性目的不肯踏实说话做事,刻意拔高太极拳的功效却没有过硬的资料来说服他人。

网上流传的诸多所谓“科研”成果,错漏颇多,令人难以信服。这种“民间科学”的宣传,最大的恶果在于它们如同铺天盖地的药酒广告,初看光鲜,却在某一时刻一旦被揭穿就会颜面全无,从而拖累了太极拳本身。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国内对太极拳方面的研究力度加大,正规的医院与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让太极拳的研究从“民科”走向“硬核”,我们也期待能看到更为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理性的功效评估。有了对太极拳具体功效的信心,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其功效机制,走到微观诸如分子生化层面来深入研究,这对于科研本身也是个有效的促进,是太极与科研的思想碰撞。

第三,太极拳教育、世界化与竞技化的推广,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语言与思维方式。

当我们了解了真正的太极拳,对其功效也有充分信心的时候,就要谈到太极拳的教育、推广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问题。

首先在太极拳教育方面,现代化的场地、新的辅助运动器材以及符合人类认知的训练系统等,都极有可能大大改变“太极十年不出门”的传统理念。 利用场地增强对抗性,利用仪器放大精细化理解动作,利用现代认知提炼新的技术方法,都将成为加速太极拳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科研与太极拳碰撞会生出怎样的火花?——太极拳现代化的遐想

其次,科学作为世界性语言,其优势在于沟通的准确性与简洁性。我们知道,文化依附于不同的语言文字,自古以来都会形成交流的壁垒。但是数字化、技术化的今天,统一的语境和科学语汇可以让武术的交流成为可能。而科学的数据资料,统一的生理学描述,也可以让不同国家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和太极拳的功效,可以说,科学作为交流语言为太极拳世界化提供了稳固的平台。

第三,在不需要用武术打仗的今天,将太极拳竞技化是保留其武术性的关键,如同嘉纳治五郎将柔道“送入”奥运会,我们也期待将太极拳的竞技纳入奥运会,而这个过程,需要科学的规范和思路,如何比赛,如何评判都是需要现代科学的眼光去理性分析的。利用科学的规则去规范竞赛,并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讨论太极拳的技击问题,也对当下“武术能不能打”的讨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最后,我想尝试以一个受过自然科学训练的人的思维方式来再解读一下徐晓东打遍“传统武术圈”的事件。

听闻徐晓东屡战屡胜的业绩,我第一反应并不是“武术要完蛋”这样的问题, 而是首先要拷问这些“大师”的真实性以及作为个体的这些人,是否真的有实战经验?

假的大师自然不必讨论,如果是技术层面达到一定要求的武术家,只是因为竞技过少或者体能不够而输,那么,徐晓东一事便是“鞭策”,习武之人要反思,去努力增加传统武学的实战经验。其二,我们要拷问这些比武规则科学吗?合理吗?举个例子,徐晓东的行为乃至他的一系列挑战,是带有一定霸王条款的色彩的,他没有挑选同样作为搏击的泰拳来挑战,而是挑了规则语境不同的传统武术,如同一个生物学家跑到物理学家那边叫嚣你不会养细胞所以你不是科学家一样,单技术层面与体能方面,双方专业的标准都不是同一个范畴的,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生物学家与物理学家之所以同样是科学家只是因为二者都利用系统化的活动来发现新的知识。武术与搏击,技术要求是不同的,要对抗,则是应该在双方熟悉彼此规则与训练过程的前提下,并且双方经历过同等强度的对抗实践,有着相似的体能,才能称得上“竞技”。这就好比一个物理学家要懂生物,需要先学习了具体实验流程,才能评判其能不能做实验。

对徐晓东来说,如果在太极推手规则内,他又能否胜出呢? 但是无论什么条款,对于从事太极拳的人,这个事件都是一个警钟,长期忽略竞技对抗的“武术”,必然退化,今后是否需要主动了解一下自由搏击的规则,尝试从太极角度训练对抗和技击,而不是诉诸于文化健康或者干脆避而不谈呢? 更有趣的是,正如物理与生物当初的交融可以产生新的学科生物物理一样,那么太极拳是否应该放下“面子”与其他武术积极融合进步,催生出新的武术比赛从而带来武术整体的繁荣呢? 可以说,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本身不涉及文化乃至情感层面,就是普通的科学分析。是否能给太极拳竞技化带来多一点信心,多一种发展思路呢?

聚言之,当“硬核”的现代科学与真实的太极拳碰撞,应该会在阐释太极拳技术,印证太极拳功效,揭示太极拳有益于健康的生理机制,乃至太极拳的教育推广传播等诸多方面带来益处。尽管当代科学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丰富的生命健康知识,高效的沟通方法乃至合理的思维方式,对太极拳的推广和传播,甚至增添我们对这门国术的认识与自信是有助益的。

科研与太极拳碰撞会生出怎样的火花?——太极拳现代化的遐想

同样,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项武术,科学本身也要不断进步去揭示更多的奥秘。这才是太极拳海纳百川而绵延不绝的根本,无论东西南北不论手段方法,只要它鲜活而开放,就会汇入新的生命力,期待我们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能生活在一个太极拳真正繁荣辉煌的时代!

更多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