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太極拳如何練筋骨?

計中之王計無施


太極拳如何練筋骨?

太極拳的筋骨練習,是指在修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利用站樁、單式訓練和行拳走架的有效手段,把人體的骨節、肌肉、經筋自然打開後形成的一種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高度協調狀態的過程。

拳論有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我們在練習太極拳的入手,要從去僵求柔開始,把筋骨鬆開。這個階段也叫抻筋拔骨的過程,在太極拳的術語謂之對拉拔長。這個階段通過樁法就能很快實現,通過樁法的練習,把自己達到一種類似球體的那種外緊內松,裡抱外撐之勢。這種狀態就像彈簧自然放在那裡,有壓迫就會產生向外的彈崩之力,而且不用有很大的動作來完成,達到一觸即發的那種爆炸狀態。

太極拳練習的要義,就是如何在抱中出來的撐,而不是在撐中出來的抱。這兩種練習外形看似一樣,其實很大不同。在抱中出來的撐是以養為主的養練結合的狀態。世人多以在撐中出來的抱來誤導習練者,這種狀態是以耗為主。很多前輩們的短命都是根源在此,在練功的過程中過度的損耗自己。

松的要義是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世人多以懈為松,以軟為松,都是誤導人的做法。鬆緊適度,比較靈活而且有彈性。懈了、軟了、僵了就失去了彈性。曾經遇到很多那種腕子很鬆懈的愛好者,他們誤以為自己很鬆,給他手背一個輕輕的打擊力,手腕即會受傷。若要有害人之心,只要稍微大力一點的打擊,鬆懈的腕子即能瞬間毀掉。愛好者在練習的時候不可不知。

所有的這些訓練,最後的結果就是實現筋骨的強壯,也就是易筋經所謂的內壯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練肌肉的塑身過程。肌肉過於發達的訓練,出來的基本上都是死力和笨力。太極拳筋骨強壯之後的外形,就跟嬰兒那種狀態很類似,看著肉軟軟的富有彈性,但是發出來的勁力就是很強大的那種爆發勁。到了這個階段,你的筋骨基本上已經練出來了。

如果您有更好的表述,請在留言區和評論區整理出來,大家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太極王敏夫


人體腿部三節中,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此三節同樣遵循“起、隨、追”的動作要求,平時走路,我們注重感受腳與地面的接觸,用胯抽提帶動腿運動,用兩腿的磨來感受阻力,一旦發動,可以做到出腿如鑽,抖擻間完成身法步法的變換,做到“起如風,落如箭,追風趕月不放鬆”。

“功夫在背”,背為人體最大最寬之處,毫無懸念,所蘊含的勁力也是最大的。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拳架好不好,功夫高不高,可以從背上看出來,背活並且能崩彈旋裹,如同變形金剛般的根據需要展現出不同的狀態,是為活、整!

背的力學構造由胯、脊、肋、肩主宰,它們開發好了,背必然活力無限,潛能盡數發揮。我們在練習熊膀時,將胯、肩的擰裹崩彈,肋的摺合,脊的旋擰,肩的壓彈充分表現出來,從而實現“龍身”!

“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微動”是指在練拳的時候,“根、中、梢”之間的關係。開始都是梢節的動為主,後面過渡到根節帶動梢節的過程。而在運用的過程中,講的是“一動無有不動”,根催梢動,梢帶根至,整體如彈簧般顫動,又稱“顫勁”。此時勁力不分先後,是勁力的整合階段,或者稱“化勁”也可。不管“明勁”也好,“暗勁”也好,到最後都是一把勁,也就是“顫勁”。“靜如處子,動如山崩”,“靜”如同入睡一般,“動”則如驚醒,越是不經意間,越接近人體本能,人體的潛能往往是經受外界強烈的刺激以後迸發出來的,此時可以將人體的神經反射與內臟、筋骨融為一體,接近動物般的本能,所以說,練拳就是練的返先天!


功夫季


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練筋骨也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外家的抻筋拔骨,就是人為的壓腿,擴肩,拱脊柱發力或者重訓等等,這階段主要就是增加柔韌性,和關節活動度,筋骨的強度。這裡強調一下太極拳沒有硬排打來增加骨密度的,那是純外家練法。此階段也就和形意拳的明勁階段類似。

第二個層次,通過站樁養氣練氣,主要目的是通過氣把筋漲起來,骨節撐開,甚至重新調整位置。比如站混元樁。這個階段強調一下,氣不足,是沒法練抻筋拔骨的。直到站到渾身一體如鐵鑄,算是入門了。關於混元樁,讀者可以自己網上搜索一下。

這階段類似於形意拳的暗勁階段。

第三個層次,就是通過盤架子,單式,使得內氣自然流轉,內部筋骨自己會互相拉伸,此時內氣和內勁互相促進增加。當然,還有很多妙處,不僅僅是抻筋拔骨而已。練到如水底行拳,行動有阻力,能夠達到松沉圓整,算是入門。

這階段類似形意拳的化勁。但只是化勁的初步功夫。進入易筋洗髓的階段。

此後還有很多步湊,才能說是一個完整的內家拳訓練體系。


風麟遇


很多運動都可以練筋骨,太極拳裡練筋骨是靠拳架來實現的,具體的方法就是一個字:拉。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筋,它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實際上在現代醫學裡,包含了肌肉、肌腱、韌帶、筋膜、腱鞘、滑囊、關節囊、神經和血管等等。

筋,肉之力也

強者在內而摩其筋

我們平時看到的太極操或者太極舞,是不能達到拉筋拔骨的效果的,包括現在有些所謂的大師們,也是隻在比劃一個動作而已。

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通過內撐外包,立身中正不妄動,上下左右前後動作協調,同時周身上下勁力不斷,使各關節腔更加圓滑,筋、骨骼會相互牽引、絞纏、擠壓和舒張,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以獲得外柔內剛的力量。

稍微詳細一點的話

上半身通過稍節領進,墜腕墜肘沉肩,就可以達到兩手對拉,主要拉伸整個手部的筋和肩胛骨,還可以拉開肩胛骨,拉伸大小圓肌和岡下肌。這樣會使整個手臂更具有彈性,柔韌性。

髖關節部位主要通過上下對拉,拉伸恥骨股骨韌帶和髂骨韌帶,來達到松胯的目的。松胯以後對上下的運動速度更快,力量更大,也不會傷到膝蓋。

其實這個東西也只能說個大概,這個東西的奧妙還需要自己多去體會了。


胖哥耍把戲


說到太極拳大家的腦海裡可能第一時間反應出一群白髮寬衣老者徐徐伸掌的場景,近期由於中國風掀起的浪潮,太極拳也掀起了一股潮流。那這麼好的一項運動,其實並不是只有老年人才能去做,我們年輕人其實也可以學習這個國粹級別的運動,適當的去學習,也能夠鍛鍊到我們的身心,讓我們變得更加健康,那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應該如何去進行一個學習呢?

下面介紹幾種太極拳在鍛鍊的時候的幾個主要要點,供大家參考。

要點一:鍛鍊時不可不放鬆

初學太極拳的人要先從緩慢輕柔入手,先要求松靜,然後又松靜到輕柔,慢慢學習,逐步練習,然後由柔到剛。所謂的全身心放鬆就是指從頭至腳,從上到下,由內到外的放鬆,指全身沒有一點的僵硬之處。當你感覺到神經中樞自然而然的放鬆之後,才可以入手,思想集中,達到了心平氣和,做到靜的狀態,你猜可以入手太極拳的訓練。

而太極拳放鬆的目的是整個人由自己的意志引導,從而集中全身的能量,也就是指大腦的信號與運動時肌肉的動作一致。

要點二:鍛鍊時架勢姿態不可忽高忽低

初學時學者的架勢可以高一點,鍛鍊時也可以低一點,但是在做起勢時就要確定高度,絕不可以在鍛鍊的時候動作這會高一會又低。

並且以後的整套動作都要保持和以前動作同等高度(除以下動作之外)。身體素質較弱的初學者應該保持到高一點的鍛鍊方式。隨著動作稍微熟練之後體力較強之時,可以試著練習稍微壓低一點的動作和架勢。

要點三:適當的掌握運動量

太極拳的各個動作都要求身體在彎曲的情況下運動,加之要求全身上下內外精神要高度集中,所以運動有一定的量,下肢運動量特別大,較耗費體力,打太極拳的時候要求兩腿要分清虛實,所以全身重量經常由一條腿來承擔。

而這條承擔全身重量的腿又是在彎曲的情況下來承擔的,所以太極拳打起來更加耗費體力;另一個方面在換姿勢的時候重心要從一條腿轉移到另一條腿,這個過程要求動作要慢,體力耗費較嚴重,這樣曾加了下肢的負荷量。

所以初學者練完一套太極拳之後體力耗費較多,往往兩腿內側會感到痠痛,這種現象是正常現象,因此,長期鍛鍊下去這種現象就會消失。

太極拳對一些有職場病的人鍛鍊有較多好處,尤其對於一些腦力勞動者的鍛鍊有極大的好處,從鍛鍊身體到放鬆身心,都有極大的幫助,太極拳是最佳的也是最好的慢運動,太極拳放鬆時內外合一的鍛鍊方法有很多好處,對人體的幫助有很大的作用,日常的鍛鍊太極拳法,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好處,所以還是值得鍛鍊的。


36計瘦為上計


總不外是‘抻筋劈叉,彎腰踢腿,轉臂擴胸’等等動作。


會功夫的小會計


《黃帝內經》裡說:“骨髓堅固,氣血皆從”。站樁有句老話是“骨髓洗,站樁起”,站樁也有防病和治病之效,在修煉任何功法,也都是從樁入手,我前面也講了一些修煉精、氣、神的一些功法,也有很多朋友私信給我,很多朋友連基本的樁功都沒練過,沒有練過樁,就體會不到站樁給你身體帶來改變,修煉是一步一腳印,你付多少,就會得到多少,很現實,人人平等。

站樁的要求很多,從頭到腳,都有要求,但很多要求對初學者來講,也都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練站樁,最好有明師指導,比如說“四上一下”“縫尖必勾”“撐筋拔骨”等等,假如說什麼功夫能讓人一輩子去探索,也只有最簡單的站樁或者打坐,也可以說是最難的功夫。

對於初學者,堅持是關鍵,剛開始學,只要你每天都堅持,並且逐步延長時間,每天都可以感受到進步,這種進步不是說你站的時間長,而是你身體會給你一個信號,你自己會感覺你的體質已經發生改變,剛開始站樁,你站的功架肯定有不對的地方,那麼在你堅持下來的同時,你就要根據功法的要求,調整你功架,在調整的過程,意念是關鍵,以意導形,這種修煉法,也稱之“有為法”。

樁法的要求是“整體、松沉、自然”只有你功架修煉對,再通過“有為法”去調整,站樁其實並不難,之所以說站樁要求多,當你功架調整對了,就要在站樁的同時,增加“撐筋拔骨”的要求,修煉到這裡,恭喜你,站樁基本上就成為你最忠實的夥伴。

“撐”、“拔”你會感覺到大自然的氣從你皮膚而入,你也感受到身體的骨縫展開,身體的經絡得到拉伸和鍛鍊,俗說話:“經長一寸,命增十年”。在修煉道家功法,撐筋拔骨的訓練始終貫穿始終,而且撐筋拔骨的第一節就是放鬆脊柱兩邊的肌肉,因為脊柱的功能狀態是由脊柱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的性能狀態決定的,從經絡學來看:脊柱兩側佈滿了人體很多重要的穴位。通過雙肩與雙腳的踝·膝·髖等關節分別的斜拉和正壓,放鬆脊柱兩側的肌肉,疏通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進而通過完整規範的訓練安排,逐步打開肩,胛,肋,髖等重要關節,最終使人體的所有關節腔都打開,讓關節腔內的關節液能更充分的起到潤滑的作用,各個關節之間的韌帶和肌腱變得更粗壯更有力。

前面幾篇文章也提到了一些修煉之法,也是我修煉的一點小心得,也可以發信息給我相互交流,請大家點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