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忽而今夏》用“十年”為青春打上“標識”

近年來青春校園影視劇發展方興未艾,在類型與數量愈發豐富同時,劇集同質化現象也開始顯現,如何打造有自身獨特“標識”的青春作品?《忽而今夏》主創認為,“可在回望經典中尋找答案”。

1989年,內地首部校園青春劇《十六歲的花季》播出,劇中將代際關係、教育制度、學生情感等問題搬上熒屏,寫實的場景、劇情、臺詞引發一代人對青春的追憶。隨後,《十七歲不哭》《將愛情進行到底》《十八歲的天空》等青春劇不斷湧現。

《忽而今夏》用“十年”為青春打上“標識”

回溯國產校園青春劇發展脈絡,此類題材經歷了從最初的寫實到逐步轉向偶像化,再到迴歸校園生活本真的流變。在風格變化的同時,近幾年校園青春題材在市場中也呈現回暖態勢,漸次湧現出一批成色不俗的作品。在企鵝影視影視版權中心總經理、《忽而今夏》總製片人李爾雲看來,“經典青春劇中吸引人的現實議題及情感訴求,或能為當下內容創作者提供參考”。

“成長,是換個賽道繼續奔跑”

由企鵝影視、完美世界影視聯合出品的《忽而今夏》,改編自作家明前雨後的同名小說,其吸引李爾雲的一點便是這個故事經歷了“十年跨度”:從高中生活的描摹,到大學異地戀情的刻畫再到詮釋步入社會的抉擇與迷惘。“不同人生階段的呈現,能更為深刻地詮釋成長這一議題”。這也成為李爾雲看中這個項目的重要原因。

《忽而今夏》用“十年”為青春打上“標識”

劇中故事人物各階段人生歷程的展現,給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忽而今夏》主創以演技為“尺”敲定主角白宇和卜冠今。年齡上的天然契合或是出演青春劇的標準之一,起初選定白宇來扮演高中生也令部分觀眾心懷“質疑”,但在《忽而今夏》總導演呂贏看來,即便是青春劇,也會有由注重顏值過渡到演技的一天。

最讓呂贏感動的是拍攝高中畢業時的一場戲,“當章遠(白宇飾)因為落榜與何洛(卜冠今飾)失約後,眼神中透露出了剋制與隱忍”,這時演員“成熟”的演繹讓年齡上的偏差得以消解,主角內心活動與命運走向成為屏幕外觀眾關注的議題。採訪中,呂贏還特意提到一個細節,這場戲中作為佈景的體育器材“雙槓”,正暗示著他們人生的“平行線”走向,主角將會在接下來的分別與重聚中完成成長課題,正如劇中體育生何洛所言,“成長,是換個賽道繼續奔跑”。

《忽而今夏》用“十年”為青春打上“標識”

對比近年來的青春劇作品,劇中男女主人設在青春題材中並不出新,“英雄救美”的開場不免有些老套,部分情節多依靠“巧合”搭建和推進也令故事的代入感減弱。但整體而言,在情節敘述與主旨傳達,主線與副線的成長路徑和感情交織均交代得相對清晰,劇集完成度較高。如李爾雲所說,“青春題材發展歷經多年,細節之處實難做到全部出新,《忽而今夏》雖不能稱作傳統意義的‘爆款’,但整體還是有著不俗表現”。

在“遺憾”中前行

影視是遺憾的藝術,“不論劇集還是電影,最終成品往往會因各種原因與設計之初有所出入”。談及創作心路,曾任《繡春刀》《推拿》《全民目擊》等多部電影執行導演的呂贏有感而發。

《忽而今夏》在影視化呈現上有一個在原著迷中反響聲量較大的改動——女主何洛由穩重“學霸”變成了二次元“學渣”。這一變動緣於呂贏的堅持,在他看來這個做法正是在彌補之前創作留下的遺憾。“熒屏中充斥著許多不努力就能獲得光環的青春,將女主人設做出這樣一個顛覆,便是去還原青春本真的勵志底色。”

《忽而今夏》用“十年”為青春打上“標識”

劇集的故事從高中開篇,後進生何洛“誇下海口”要考上華清大學,在“學霸”章遠為其補習過程中,兩人暗生情愫。何洛也從年級倒數最終成為全校唯一考上華清的學生。劇情走向乍看之下略顯“主角光環”,好在劇中鉅細無遺地展現了何洛努力的過程,大量刷題的鏡頭和點滴累積的進步讓人們逐步認可故事推進的合理性,何洛偶爾的情緒崩潰也引發著許多人對高考的感懷,在增強敘事開合度的同時,劇集也在儘可能還原情節的真實性。

《忽而今夏》用“十年”為青春打上“標識”

從2016年開始策劃到播出,《忽而今夏》近兩年的項目孵化期內劇本曾經過多次改動,在呂贏看來,取捨之間難免留下遺憾,創作最大動力在於能把心中的價值觀通過影視進行傳遞,“故事中章遠以兩分之差落榜不失為一種缺憾,但並沒有影響他最後成為一名社會精英。”在光影中前行,想要最大程度不留遺憾,還需更多的“耐力”對作品進行填補與打磨。

“寫實”青春劇,怎麼做?

近年來,隨著《歡樂頌》《雞毛飛上天》《情滿四合院》等劇集的播出,現實主義題材逐步迴歸主流視野。在《忽而今夏》設計之初,便在題材細分上與甜寵向、偶像劇加以區隔,“寫實”是主創們試圖為這部劇集打上的“標識”。李爾雲表示,“不同調性的劇集有著相應的受眾人群,我們要做的便是提供類型更為豐富的影視內容”。

定調只是一個開始,青春劇究竟怎麼做才更“寫實”?呂贏闡述著自己的理解,“寫實就是故事在每個人生命中都可能發生”。因而劇集直面了高中時期高考壓力,以及感情中較為常見的異地戀與就業議題。

《忽而今夏》用“十年”為青春打上“標識”

不論是高中時期男女主在課桌下的一個偷偷擊掌;還是大學期間“時光流轉山南水北,你我中間人來人往”的雙城愛情;亦是踏入社會後面臨的情感與事業的雙向抉擇,《忽而今夏》瞄準了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現實問題進行探討,以求引發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共振。

為了更接近呂贏心裡的“真實”,團隊還在細節處進行努力。李爾雲打趣,“蓬鬆的頭髮,隨意的妝容”可能是許多觀眾對這部劇的第一印象,“生活中高中生不會畫著眼線去上課,因此演員從服裝到髮型呈現得更為自然”,團隊試圖通過服化道的佈置還原青春的日常樣貌。為了讓鏡頭更有“呼吸感”,拍攝也多用運動鏡頭來保證演員情緒的連貫性。

《忽而今夏》用“十年”為青春打上“標識”

針對劇集高中部分遊離於大多數人青春之外的“逆襲”故事,以及男主趨於“完美”的人設是否有違創作的紀實原則?呂贏回應這並不衝突,“戲劇手法之外,劇中人物體現的精神和韌性都是真實呈現”。

整體上看,《忽而今夏》在一些細節上仍有藝術打磨空間,但整體有著較好的完成度。推而廣之,劇集有待提升之處其實也是當下青春題材面臨的瓶頸。如何打破創作窠臼?李爾雲表示,《十六歲的花季》《奮鬥》等劇有著諸多鏡鑑價值,“青春題材的創作方向,或能從回望經典中尋找答案”,未來,企鵝影視將會儲備更多此類“寫實”青春劇,去探討成長中更廣闊多元的議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