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记得最熟的一句诗是哪句?

云南王小夏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何我一直记着这句诗。这句诗跟我们的人生和命运是有很大关联的。也经常在不同的地方能听到这句诗,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会说起这句诗。其实这是对生活充满激情和憧憬才会想到这句诗以及它的含义。它会让我们明白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有些困难只是暂时的,美好的未来一直在彼岸,总有一天会到达的。这句诗也给了我很大的力量,也时常安慰我。比如说在工作当中,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有时会很伤心难过甚至想离开这个公司去别处发展。也总会在心中嘀咕,我能力这么强肯定能找到比这更好的工作和更好的同事。我把自己的能力比作青山,事业的辉煌就是柴火。这句诗是充满正能量和具有激励我们的作用的。同时对我们心灵上的抚慰也是很大的。所以这句诗是我记得最熟的,而且它的传播力似乎也是很广泛的,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因为它能给予我们巨大的信心。


凌梁


使我记得最熟的一句诗是:

“一片孤城万仞山",其原因是后人对这句诗的误解让我久久难以忘记,为此,特作七言一首推荐给头条读者,请鉴赏。

唐王之涣留名言,

一片孤城万仞山,

万仞髙山围孤城,

误解诗意到今天。

两座喜玛拉雅山,

不足万仞入云端,

孤城房顶都坍塌,

只见一片废屋山。

注释:

废屋山:即一片孤城中废弃的许多坍塌了房顶的一仞髙的屋山墙。



济翁长庚


我记得最熟的一句诗

我记得最熟的一句诗便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应该是小学一年级时背会的,自此再也不曾望掉。

小时没有幼儿园,我们兄妹5人是跟奶奶一手带大的。

因为是农村孩子,奶奶只负责我们吃喝,不弄丢了就行。

村上孩子都没有提前识字的,就三五成群在一起玩耍。

春天来了。

围着田地乱跑,追逐着蝴蝶,互扔泥巴,看草儿发绿,盼花儿盛开。

夏天到了。

争着下河扎猛子,摸鱼捞虾。背着篓子,带着镰刀,去割猪草。

蜻蜓飞舞,举着大扫帚扑打。每捉住一个,便放在手中玩耍。

那时唯一副业,是拔茅草。晒干了,搓成绳子,一斤能卖5分钱。为拔茅草,手被划破了,脸被马蜂扎肿了。

晚上院子里乘凉,睡在席子上,望着月亮,数着星星,缠着奶奶讲故事。

奶奶边用芭蕉扇为我们扇风,边为我们讲故事,直到我们睡着。

秋天来了。

我们白天跟着妈妈去地里干活。掰过玉米棒,拾过黄豆等等。

晚上直奔麦场,玩起捉迷藏游戏。

冬天来了。

天气特别冷,孩子们几乎都有冻疮。耳朵、双手和脚都被冻坏了,但挡不住孩子们好动天性,跟在大人后边,去野外打野鸭和鸭兔,甚至爬上屋顶掏麻雀窝。

玩够了,终于到了上学年龄。

记得是被妈妈带到了学校,书包是奶奶用布缝的,第一个老师至今还记得,叫王元伦,住在同一个庄子。

自18岁起,我便远离故乡,成了游子。每当思乡时,便会想起这首诗。

屈指一算,7岁背会了这首诗,48年过去了,不知背过了多少遍,也不知写过多少遍。

今天想起此事,真是感慨万千啊。

(钱诗贵庚子日记)



左笔书法钱诗贵


好吧,即便到了这个时间点,我的美篇也没有修改完成,管它吧,再怎样,也让我来悟空答题一道,在我,这算是一天当中仅有的一点乐趣了。我爱学习,所以,爱答题。在我,悟空问答简直每天都在督促我学习,温故知新。看,今天的题目:你记得最熟的一句诗是?这样的题目,太喜欢了,既简洁又明了,重要的是答案是人都答得出,真心不为难任何人。这样的题目,总让受挫的我重拾信心和勇气,因为生活再怎么不济,我还是个心中有诗的人。好,言归正传,虽然最熟的诗真的不是只有一句,而是很多很多,但今晚,我还是只写一句吧,那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惬然。

太喜欢这一句李商隐的诗了。爱乌及乌,我不仅背了除这一首《锦瑟》之外的李商隐几乎所有的诗,还很有兴趣地去阅读了关于李商隐的身世的文字。哎,李商隐的一生,说多了都是泪,也难怪他的诗写得那么好,也还是那句话啊,又一个用生命来写作的诗人,当然也相当有才气,身世之悲,抑郁之志……没经历磨难的人读不懂李商隐,不曾失意的人也读不懂李商隐,少年也读不懂李商隐,或许沧桑历尽之后才会读懂吧,又亦或一次真正地失去之后,也突然读懂了李商隐。

情可待成追忆的情,这个情不狭隘,很广博,应该不仅仅是爱情。我以为这个情包括了亲情和友情甚至包括了对世间万物之情。理论说得太多了,说点真实场景吧。

先说亲情。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之情,相信普通人或多或少都体会过类似场景,我也体会过,去年,我老爸在近郊的一个疗养院住院,他生日那天,我开车去看望他,因为10年前,我曾出过一次车祸,老爸一直不太放心我开车。那天黄昏,天空下着小雨,陪老爸吃完晚饭,我就准备回家了,老爸送我到5号楼前,看着我发动车子,直到我开车到几百米外,后视镜里,老爸还在那定定的目送着我………

再说爱情。我有多少本亦舒小说?有一整箱,应该不下50本,谁送的?我的前男友,一个会拉小提琴的理工男,记得那是他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好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再说友情。还是说说雪雁吧,最记得读高中那会,在她家里,我们一起读《飘》,一起写同名散文《窗外》,她也很喜欢亦舒,所以,她结婚,我送了她十本亦舒,而最难忘的是那些个和她一起听《卡萨布兰卡》、《以吻封缄》、《昔日重回》……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流年似水,未来已来。但愿,时刻,当下我们真实地拥有着亲情、爱情、友情……不惘然,知足,感恩……











千叶书院祝秀老师


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之所以将此五言律诗,熟记于心,跟我的出身息息相关。我出生于农村,并在农村长大,说心里话那时的我,每当扛起锄头,挥舞镰刀,拿起挖铣,身负耕犁的那一刻,在一次次的赶超挥汗如雨的时刻,我都想即刻冲破这辛苦的樊笼,去当兵,去招工。因为摆在我面前的仅有这样两条出路,可是在那个年代又谈何容易。正是我的经历,我对农村农业农民有着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深情,我深知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他背后艰辛的滴滴汗水。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彻骨感受,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无法感受到的,所以他们与农民的付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清流澎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不光是记得熟,可以说是记忆在我的灵魂深处。

我今年53岁,1967年出生于大山里的小山村。从我记得起就一直吃不饱、穿不暖。一直到我83年上大学才能吃饱,穿还是问题。

所以我在上学的时候,对《悯农》这样的诗词记忆最深。

还有:孔府一席宴,穷人百年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类的诗词记忆都很深。

这首诗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家庭生活写照,也是我奋发学习,走出农村的动力。


山西晋城李小龙


我记读小学时老师教我一首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

我初中沒有读完,因生话困难所逼就离开了学校。回到农村就这当了一辈子旳农民,对于粮的情况非常了解。粮食来之不易,要经过春播秋收漫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农民历尽千幸苦,从播种培育耕耘收割,起早摸黑日晒雨淋,因为粮食的得来是农民幸勤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所以说粮食是宝中之宝,这一点本人深有体为。大家爱惜粮食并要节约用粮,同时也常常提醒子女不要浪费粮。

所以对上面这首诗牢记心头………

田野愚人:


用户1301744626980普


我记得最熟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我从识字开始背的第二首诗,第一首是李白的《静夜思》,但给我留下深刻映像的还是《登鹳雀楼》。

白日和明月

也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对于只有几岁的我来说,明月虽皎洁,但太过阴暗,而且9点就上床睡觉的孩童,哪里注意过窗口的明月,更别说洒落的冷光。

而白日对我来说,确是炽热的,就像孩童的那颗好奇心。从小就爱天上的火烧云,傍晚时分便追着晚霞跑,直到太阳落山,才意犹未尽地走回家,我喜欢太阳热烈地炙烤,也喜欢在阳光下大汗淋漓地奔跑。和现在喜欢寂静的夜不同,孩童时候的我属于白日。

所以,虽然不知道奔流的黄河有多壮美,但我知道傍晚的落日有多美,从诗的意境来说,白日依山尽在我心中已经完胜床前明月光了。

登高楼和思故乡

不用说,年少之时,谁不憧憬着登高楼,那时的我们,恐怕还不懂何为故乡。初次读到欲穷千里目的时候,我还天真的以为,只要登上高楼,便可以成为千里眼呢。于是我开始爬到楼顶去看落日,那种登高望远的感觉,虽然当时无法言说,但我知道,高处看到的景色很美,我很喜欢。

那故乡呢?应该是高中住校之时,才有了思念故乡的感觉。不过,那时候的思念,只是儿时的玩伴,村口的大树,家里的小犬和外公做的饭。直到去远方念了大学,开始工作,思乡之情才开始在心中愈演愈烈。回去的时间越来越少,儿时的同伴因为许久不联系,走散了,村口的大树因为挡着致富路,被挖了,家里的小犬因为陪着走亲戚,跟丢了,外公呢?也因为生病,去天堂了。

如今,我才体会到《静夜思》中,月光的冷冽和思乡的浓烈。

我想,这两首诗对大多数人而言都烂熟于心吧?只是对我而言,我依然觉得《登鹳雀楼》更胜一筹,我们一生都应该在不停地探索中"更上一层楼",思乡,只是偶尔的调味剂而已。


书野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你这一问让我想起了一句诗,也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

我记得最熟的一句诗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民》诗二首,全诗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意很好懂: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呢?


我对这首诗记得熟,是因为我对这两句诗体会深刻。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也当了多年的农民,深知农民的辛苦和不易。

我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七八岁的年纪,每年麦收时就要挎着篮子,顶着烈日跟在大人后面捡拾麦穗。

秋种时,也要挎个布袋儿跟着大人,大人用锄头锄一个坑儿,我就要把两粒玉米或者几粒豆子丢进坑里,一干就是半天。

等到上初中时,也就是十三四岁的年纪,麦收时节,我就要上阵了,也拿上一把镰刀,父亲会分配我割两垄小麦。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前面是似乎没有尽头的麦田,小麦杆上很脏,弄得人浑身刺痒。割麦子要弯着腰,不一会儿功夫就腰酸背疼,只好蹲下割,割过的麦茬扎着你的腿,汗水流进眼睛,火辣辣地。

割完了小麦,还要把小麦运到打麦场里去,小小年纪就得拖着一辆“架子车”,车绊深深勒进肩窝,红肿疼痛,但是你还得扯着脖子一步步地往前挣。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没有在骄阳下割过小麦,没有在冬夜瑟缩着灌溉过麦田,没有在大雨天去抢收过,没有在泥泞中去补种过,是不会对这两句诗深有感触的。


我不相信感同身受这种说法,就像我觉得我不能体会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辛酸,我也无法体会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悲凉。如果你没有在农村生活过,而只是风和日丽游春时,在路上看过两眼农民的劳作,或者到农庄里面体验过一把所谓的“采摘”,你是不会体会到我读这两句诗的心情的。


不希望人们再这样辛苦和劳碌,只希望每个人都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知道粮食的珍贵,在读这两句诗时,把珍惜粮食落实到行动上。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谢谢!


眉画张敞


我最熟悉的一句诗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记得是在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是个年近半百的小老头,非常的和善,非常的认真。一次语文课,他给我们讲唐代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在讲到“僧敲月下门”这句诗时,老师给我们讲了“推敲”的典故。那时课外书少的可怜,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加上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同学们别提有多么兴奋了,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即便是工作和家务缠身,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从未降低过。因此我希望能成为文化领域的创作者,与大家一起分享精彩的文学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